劉昱君 楊夢穎 孫萌
(華北理工大學,河北唐山 063000)
2020 年,李克強總理在考察煙臺時說,地攤經濟、小店經濟是就業崗位的重要來源是人間的煙火,和“高大上”一樣,是中國的生機。重啟地攤經濟,增加就業崗位,釋放小商販的活力,對于解決民眾的收入問題和帶動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鑒于我國尚未明確小商販的商主體地位,這一部分存在立法空白。長久以來,商事主體由商法法定,身份資格的獲取要經過商事登記。但是一些從事營利性經營性活動的個人,無法在現有條件下通過法律準入門檻,獲得商主體地位認證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國家鼓勵地攤經濟的背景下促成小商販商主體地位的合法化,使之成為商個人中的一種,有助于統一指導思想,建立更為系統化、體系化的商事主體制度。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各地對小商販地攤經營進行規范化管理,放管得當,既不“一刀切”抵制,也不“大撒把”放任。這有利于地攤經濟保持持續活力。
2.1.1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
我國現行的法律中并無有關小商販地位界定的條文。根據現行《民法總則》和相關商事法律規定,我國商主體分為商個人、商法人和商合伙。其中,商個人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個人獨資企業。此外,其他以從事營利性活動為目的的個人或家庭,如電商、股民、手工匠人等也可包含在內。縱觀民法典的條文,也無“地攤經營者”“地攤經營權”的類似規定。
2.1.2 地方性法規、規章規定
《廣東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管理條例》的實施標志著廣東地攤合法化;大冶市發布了《關于開放臨時夜市場所促進市民消費的公告》,表示開放臨時夜市,設置攤位;2020 年5 月,南京市發布臨時外擺攤點指導意見,提出在現有3400 個臨時攤點基礎上,新增134 處,共1410 個臨時外擺攤點。目前為止,已有上海、黃岡、成都等城市以及陜西、廣東、山東等省份先后出臺相關規定,明確鼓勵小商販的經營活動[2]。
2.2.1 小商販與商主體制度
由于我國尚未出臺關于小商販的法律法規,其法律概念無從確定。楊小雁在《論我國小商販的法律地位》一文中,指出了小商販的理論爭議,概括其法律特征,并嘗試定義[5]。雷宇在《商主體形態探討——以我國現實存在的主體小商販為例》中,劉斌在《小商販合法化問題研究》中都認為可以將小商販的商主體地位明確界定,通過商法規范小商販的經營行為[4]。
2.2.2 小商販與商行為法律規范
地攤經濟背景下,小商販經營場所不固定,流動性大。這一點與個體工商戶等商主體不同。但是小商販從事的經營活動與法定商主體的經營活動一樣,呈現出連續性、常態化的特點。有的流動商販常年從事特定小商品的販賣,只是地點不一。他們經營行為自由,經營范圍、是否擺攤、何時擺攤、何地擺攤都是自由選擇,無需特別批準。這與營業權自由類似,體現了商法經營自由的基本原則。因此,小商販的經營行為可以受商業行為規范調整,受商法規制。
3.1.1 經營活動以營利為目的
營利性是商的本質。商主體通常以營業的方式進行商行為,以獲取利益為目的,連續地從事經營活動。而小商販進行的經營活動也是為了獲取利潤,增加經濟收入。小商販一般屬于低收入群體,包括失業人員,農民,低學歷人員,創業人員等。現代工業化背景下,對就業者學歷、技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他們無法從事高收入高水平工作,但能通過擺地攤經營低成本生意維持生計,滿足基本生活需要。因此,營利性是小商販經營行為的本質。
3.1.2 經營活動自由選擇
地攤經濟中,流動商販多從事食品、日常生活用品等小商品販賣活動。其中不乏有長期從事某一特定小商品販賣活動的商販。他們經營進入與退出自由,機會平等享有,經營范圍選擇自由甚至多變。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商事主體的營業權與營業自由。
憲法賦予公民基本的勞動權是小商販從事經營活動的法理基礎。小商販通過自己的銷售勞動,從消費者那里獲得收益。在商品買賣交換的過程中,不僅體現了商法經營自由的原則,也體現了平等交換的原則。
3.1.3 對個人債務承擔無限責任
商個人對其經營債務須承擔無限責任。小商販對自己從事的經營活動也是自負盈虧。擺地攤的付出與收入成正相關,基本上是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如果經營不善,虧損要自己承擔。如果小商販的商品有質量瑕疵,也要為自己的經營行為承擔責任。這與商個人以全部財產對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具有一致性。
3.2.1 完善法律法規
鑒于我國沒有明確小商販的商主體地位,這一部分存在立法空白。可以對地攤經濟背景下小商販的概念、特征、權能、限制等作出明確規定。較之個體工商戶、農村承包經營戶或個人獨資企業等商個人,小商販的經營規模小,資金少,無固定的經營場所。立法應立足其特殊性,提供法律服務大于設置限制會更加合理[1]。
3.2.2 簡化登記程序
我國現行設立登記的程序較繁瑣,可簡化小商販擺地攤登記備案程序,適用申請人承諾制,以形式審查為主。這符合重啟地攤經濟背景下流動商販數量猛增的現實情況。不僅可以降低準入門檻,提高小商販的積極性,而且有助于政府監管,防止地攤經濟跑偏。
3.2.3 落實地方政策
到2020 年6 月4 日為止,已有上海、黃岡、成都等城市,以及陜西、廣東、山東等省份先后明確鼓勵地攤經濟,各省份也出臺了相關政策。重啟地攤經濟要因地制宜,根據各城市的情況落實相關政策,鼓勵小商販流動經營。這有利于進一步提升社會對小商販的認可度,促進其商主體地位合法化。
小商販商主體地位合法化之前,其沒有明確的法律定位,權利義務沒有明確的法律要求。商主體地位合法化之后,對于其商事權利與義務可以提供統一要求。在重啟地攤經濟背景下,小商販可行使自己的法定權利,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并尋求有效的救濟途徑[3]。這能減少小商販的從業顧慮,提高其積極性。
小商販商主體地位合法化后,國家完善法律法規,使小商販經營行為受到明確的法律規制。比如,從事食品制作銷售的小商販質量不合格可以通過法律法規禁止其再從事該種經營。另外,阿里巴巴、京東、蘇寧相繼推出地攤經濟扶持計劃,市場經濟手段在地攤經濟發展中發揮了作用。政府通過行政規制手段設置流動攤點,劃撥經營場地等進行管理。地攤經濟將在經濟、行政、法律三種規制手段作用下,保持良性持續發展。
現代化城市治理與地攤經濟一直存在著矛盾。誠然,擺地攤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比如制造垃圾污水、造成交通擁堵、影響市容市貌等。但是通過對小商販商主體地位合法化,明確其權利義務,對擺地攤進行法律規制。這對于實施規范化管理,平衡小商販經營與城市治理的矛盾,降低負面效應具有重要意義。讓地攤經濟與美麗城市和諧共存。
疫情期間大家居家隔離,店鋪暫停營業,工廠停工停產,失業人口增加,民眾面臨收入減少的窘境。2020 年4 月,城鎮失業率上升到了6.0%,比2019 年高了0.9%。重啟地攤經濟后,國家鼓勵小商販經營活動。在這一背景下,促成小商販地位合法化能進一步發揮地攤經濟的優勢,保障居民收入,實現自我脫貧。長遠來看,這對于刺激消費帶動生產,拉動后疫情時期經濟增長能提供長效助力。
在重啟“地攤經濟”的背景下,推動小商販地位合法化對于以商法規制小商販經營活動,平衡擺地攤與城市秩序的矛盾,充分發揮地攤經濟的活力,助力經濟復蘇,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