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波
讀完湯勇的新著《教育可以更美好》,筆者不由得進入了遐想之中。教育應該是美好的,但現實中受種種因素的制約,美好的教育離我們還有距離。那么,教育能從“不完美”的實然狀態向“更美好”的應然狀態轉變嗎?
該書的作者做過教師和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目前擔任全國級學術團體的負責人,因此有著較為開闊的視野,對教育問題有著深刻的理解。
毫無疑問,過上美好生活應該是學生的權利。但現實中,很少有學生過上美好生活,有些學生甚至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盡管減負的呼聲從未停歇,但作為減負終端的學生,并沒有真正獲得感,部分學生還是埋頭于做不完的作業、上不完的補習班。很多家長以“現在吃苦”是為了“將來幸福”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剝奪了學生美好生活的權利。
寒暑假、節假日,本應是孩子可以自由支配的一段美好時光。孩子們本應該在這段時間放松身心、盡情玩耍,然而在現實中,很多學生卻被綁在“應試”的“戰車”上,在不斷的“趕場”中逐漸身心俱疲。
如果一個人的童年時代不幸福,長大以后也很難幸福。書中的很多文章都在呼吁讓學生過上美好生活。作者認為,孩子們有一個什么樣的童年,就會有一個什么樣的人生,并呼吁每一個教育人,包括校長、教師、家長,都應該還給孩子一個快樂而幸福的童年,決不能讓分數綁架他們的童年。同時,作者認為,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在復雜局面下的應對能力,面對危機的快速處理能力以及經受失敗后的抗風險、抗摔打能力,還有不斷挑戰自我的創新能力、承擔責任的能力,都是孩子們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也是他們過上美好生活不可缺少的能力。
作者非常關注學生的減負問題,提出了積極而有效的應對主張,并結合他在加拿大教育考察時的所見所聞進行分析。作者認為,盡管加拿大的學生負擔比中國孩子重,但加拿大的孩子并不認為這是負擔,反而還要給自己加擔子。其實這就是學生“讓我學”和“我要學”的區別。基于這樣的思考,作者提出:“我們的一切教育活動,都應該圍繞激活和喚醒孩子體內的生命內力這個巨大寶藏來進行,如果最終沒有激活和喚醒這個寶藏,僅僅靠外在的知識灌輸,僅靠外因的作用,僅靠無休止甚至是殘酷的競爭,注定我們一切的教育活動都是低效或無效,甚至失敗的。”作者認為,要使減負真正能行之有效,還需要更多人形成這樣的共識:減負要從單純的物理時間和物理量的減少,升級為單位時間和單位量上所獲價值的提升、所獲效益的增加。
在書中作者提到,辦教育,最根本的就是按照教育規律辦事。因為教育有自己的規律,完全可以讓教育回歸本真,回歸自然,回歸人性,回歸常識,完全可以辦出孩子們喜歡的學校,完全可以做出孩子們向往的教育,完全可以做出適合每個孩子的教育。
作者認為,教育很多東西并不深奧,也不神秘。有效的教育往往就在身邊,鮮活的教育往往就在眼前,美好的教育往往就在日常的生活中,最生動的教育往往就在師生的動手實踐與創造中。因為教育的最終落腳點是人,是全面發展的人,是將來的社會人,是未來能夠獨立生活的人,是各行各業的合格公民。可見,把教育的一切融入生活中,讓教育貼近生活,走進生活,這樣的學校才是好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教育,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找到了回家的路。
在提及教育的價值和作用時,作者認為,應該把外在世界的一切轉化為個體的生活世界,讓其進教育、進校園、進課堂,成為鮮活的教育內容,讓教育構建起與世界、與社會、與現實活潑生動的聯系,提高教育的品質,提升教育者的素養,浸潤受教育者的身心。只有如此,教育才會變得美好而有意義。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什么?”如果我們把教育的終極目的看成是獲得一時的高分,獲取一個單一的名校敲門磚,那么教育無疑會走上歧路。作者認為,教育的終極目的不僅是讓學生掌握相應文化知識,還應該讓學生收獲健全的人格、健美的身體、健康的心態,特別是要有一顆平常的、善良的、富有責任、充滿愛的心,這樣,他們在面對未來生活時,才能夠自信人生、闊步前行,獲得快樂灑脫、有質量和尊嚴的人生。其實,這也就意味著我們要遠離教育的GDP 思維,走綠色可持續發展的教育之路。
“教育因你而美好”是作者對教師的定位。的確,沒有好教師,就沒有好教育。作者認為,三尺講臺雖然很小,但是教師的責任十分重大,什么樣的教師站在講臺上就決定了學生有什么樣的品質,誰能有幸遇到一位好教師,就決定著誰將來會有更多獲得美好人生的機會。做一個卓越而幸福的教師,讓“教育因為你而更美好”,是作者對教師的美好祝福。
雖然全社會一直在倡導尊師重教,想讓教師成為最令人羨慕的職業,但現實中,尊師重教并沒有真正落實,侵犯教師合法權益的行為屢禁不止。如何讓教師過上美好生活?這也是美好教育生活的應有之義。書中,作者有多篇文章為教師仗義執言。如《不可任意剝奪教師的休息權》《評優考驗教育人良知與智慧》《更應給教師減負》……
作者呼吁給教師空間,為教師賦能,讓教師成為教育的主人翁,把教師的心凝聚在一起,喚醒教師的工作熱情,釋放和挖掘他們內在的潛能。他呼吁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為教師發聲,對于涉及教師問題的舉報,應該深入調查。作者呼吁為教師減去不合理的負擔,對于各種形式的“進校園”,教育行政部門要管起來,不讓教師陷入各類與教育教學工作無關的瑣碎事務中。
當然,教師的尊重,也要靠自己來贏得。在書中,作者也提到了教師如何提高專業水平,贏得學生和家長的尊重。他認為,教師要加強自身的職業認同,充分認識到日常工作中可能面臨的困惑和挑戰,提高師德修養。這樣,教師可以單純地做事,可以創造性地做事,可以做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