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俊峰
“鄉土”一詞源于《列子·天瑞》,本意是家鄉的土地,引申為家鄉或民俗。鄉土地理是本鄉土上的地理,也是地理學的主要科目之一,鄉土地理起源于18 世紀的法國和瑞士等西歐國家。1904年中國清政府頒布的《奏定學堂章程》中,首次將“本鄉地理”納入初等小學堂的必學科目,這也是我國鄉土地理教學的開端。
我國現行的中學地理課程標準中,對“地理實踐力”的地理核心素養做出了詳盡解讀:一方面強調“聯系生活、觀察世界、學以致用”,另一方面強調“觀察和感悟地理環境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因此,開展考察、實驗和調查等多種形式的鄉土地理教學,能夠起到深化培養地理核心素養、創新培育學科學習方式等作用。
就我國鄉土地理教學活動的現狀來看,其還有待進一步補充和完善。一方面受制于資金、技術、時間等客觀條件,另一方面出于人員、安全、經驗等主觀因素的考慮,鄉土地理教學活動的開展現狀仍不太樂觀。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未能充分認識到鄉土地理教學活動開展的作用與意義,不能準確意識到鄉土地理教學的必要性與迫切性。因此,亟需對鄉土地理教學的作用和意義進行梳理,充分了解其具有的重要價值。
首先,要引導學生認識家鄉地理環境。
鄉土地理教學的重要內容就是幫助學生通過實踐、綜合學習等諸多學習途徑,對家鄉的地理環境建立起龐大而系統的整體認識。縱使鄉土地理教學的場所是學生家鄉的自然景觀與風土人情,學生在成長中可能對家鄉有著豐富的認識,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已經對家鄉的地理環境有著豐富而全面的認識。而鄉土地理教學能夠讓學生從地理學的專業視角對家鄉地理環境進行重新審視,將自我的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
鄉土地理教學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家鄉地理環境。如果學生對于家鄉地理環境缺乏認識,必然導致對家鄉的印象仍處于簡略而零散的狀態。因此,認識家鄉地理環境是激起學生熱愛家鄉情感的必要渠道。鄉土地理教學能夠從家鄉的方方面面入手,如家鄉的河流、道路、景色,拓展至家鄉的地形、交通、季節變遷等內容,進而引申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有關知識,還可以穿插家鄉的地方特產、名人軼事等內容。鄉土地理教學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由小至大的,從鄉土到地域,再到國家,讓學生在鄉土地理教學中充分、深入地認識家鄉地理環境,增進對家鄉地理環境的了解。
其次,要培養學生愛家鄉愛國的情感。
家鄉是學生出生、成長的區域,也是學生觀察并了解祖國的“窗口”。通常而言,家鄉是學生自小生活的區域,也是學生最為熟知的區域。鄉土地理教學能夠讓學生由自己的親身經歷出發,切身感受到家鄉在自身成長中所發生的諸多變遷,也能獲得對于祖國發展和繁榮最為直觀而深切的感受——家鄉的一草一木、山水田園,都飽含了家鄉人勤勞樸實、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是對于枯燥乏味的傳統教學模式最好的補充。俗話說,“每個江南人心中都有一段‘徽州夢’”,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核心構成要素,也是中國古建筑文化的瑰寶。國人提到徽州,必然會想起一系列獨屬于“徽州”的文化意象——白墻灰瓦、小橋流水,這也是故鄉情結塑造的地域文化符號的最好例證。
鄉土地理教學能夠樹立學生愛家鄉愛國的情感。學生對于家鄉的故鄉情結,能夠激起學生改造家鄉、建設家鄉的崇高理想,這也正是人們宣揚的優秀傳統文化,也是近年來所謂“國學熱”的深層主題之一。從認識家鄉到認識地域,進而認識國家,其中的發展脈絡是自然而然的,也是一脈相承的,因此一個對自身家鄉和國家充滿了解的人,往往擁有強烈的歸屬感和崇高的使命感,鄉土地理教學有利于學生產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情愫,有助于學生將對家鄉、祖國的熱愛加以踐行。否則,沒有對自身家鄉和國家的認識,“熱愛家鄉、熱愛祖國”是難以實現的。
再次,要增強學生的家國認同感。
家國認同是指對于自身所屬國家的認知、情感與評價,也是自身承認并接受民族文化與政治身份后所產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家國認同的概念十分復雜,其包括政治、歷史、文化、宗教、族群等諸多方面。國人的家國認同最早起源于晚清中西方文明沖突,而家國認同也經歷了起源、發展、完善等一系列過程,其最重要的基礎就是對自身所處區域的認識,即對“家鄉”的了解。家國認同不是憑空出現的,也不是生而有之的,必須經過長期的潛移默化才能形成——我國的家國認同是獨立的個體在傳統文化的不斷熏陶下,就價值共同體所具有的高度認同感,進而促進該認同共同體向積極、正面的趨勢發展的理念,也是個人對于國家、人民的款款深情,對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更是對本國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鄉土地理教學能夠加強學生的家國認同。開展鄉土地理教學能夠從學校對家庭、社會中所獲得的家國認同教育進行補充和完善,以故鄉為落腳點,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并將國家認同自然而然地內化于心、外化于情,促使學生形成清晰的、強烈的家國認同,并在今后的人生成長道路中逐漸形成“愛國、敬業、樂群”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只有在中學階段就形成了正確的三觀,才算是扣好了人生初期的“扣子”,在以后的學習與生活中才能站得直、行得正、走得遠!
最后,要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國人對于家國情懷的認識,源于屈原“亦余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絕唱,源于陸游“一寸丹心空許國,滿頭白發卻言詩”的囑托,源于秋瑾“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的心語。家國情懷是一種認同、一種記憶,更是一種文化。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國人的認知中,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的延伸,“小家”與“大國”屬于一脈相承的關系,家國情懷也如同連綿不絕的山巒、源源不斷的江河,早已融入國人的民族精神之中。從孝敬父母、尊長愛幼的義務,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都是個人前程和國家前景的同頻共振、同向聚合。
鄉土地理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唯有了解家鄉和國家,才能培養深厚的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一股奔流不息的精神涌流,得到它的滋養,才能描繪大寫的人生、成就不凡的意義。對于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不應僅僅只在中學教材課本中出現,而應當落在實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在中學地理課程中的鄉土地理教學,也是極好的家國情懷培養途徑。
作為中學地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鄉土地理教學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除了其在培養中學生地理核心素養方面具有突出作用,更重要的是其能夠對學生有著諸多方面的作用:認識家鄉地理環境、樹立愛家鄉愛國的情感、增強家國認同并培養家國情懷等。只有充分認識到鄉土地理教學的重要作用,才能為后續的鄉土地理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基礎。鄉土地理教學在深化培養地理核心素養、創新培育學科學習方式的同時,亦能夠潛移默化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為學生將來的人生發展打下良好而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