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林峰
近期,系列微電影《非遺里的清廉》上線發布,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周氏鋦藝”富含著修身從政的哲思。鋦藝是通過“認識、查漏、修補”等工序對每一件器皿進行精心修復,讓一些略微殘破的物品恢復完美如初的狀態。鋦藝之法啟示我們:小洞不補,大洞吃苦。小過即問、小錯即糾,才能防止積小錯成大錯。
名醫扁鵲為蔡桓公治病,最后扁鵲之所以逃跑,就是因為蔡桓公沒有認清“大必起于小”的道理。就如扁鵲所言,病在皮膚、肌體、腸胃,可以通過敷藥、熏洗、針灸等手段治療,但等到病入骨髓,就沒法治好了。蔡桓公有很多次可能被治愈的機會,但他一次次諱疾忌醫導致最后無藥可救。事實證明,小病不治就會釀成大病,小問題不及時解決就會發展成大問題。
今天的黨員干部,想要始終保持清正廉潔、避免犯大的錯誤,就要力戒“針尖大的窟窿漏過斗大的風”。人不可能從不犯錯,有了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掩耳盜鈴、無視錯誤,任由錯誤惡性發展,那就難免滑入深淵,一發不可收拾。倘若有了小錯及時改正,把過錯當鏡鑒,把教訓當財富,就可能實現自我革新、自我超越,不斷朝著正確的方向前行。每名黨員干部都應把“小洞不補,大洞吃苦”牢記在心,時刻自省自警自勵、慎獨慎初慎微,避免“毛毛雨打濕衣裳,杯杯酒吃垮家當”。
“小洞不補,大洞吃苦”是一種風險論。禍患常積于忽微。對黨員干部而言,倘若不能謹記“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不拘小節、放任自流,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價值觀、權力觀、政績觀扭曲變形,人生道路難以走得堅實和長遠。黨員干部要強化風險意識、底線意識,消禍患于萌芽,化危機為生機。
“小洞不補,大洞吃苦”是一種量變論。唐代宰相陸贄說過:“賄道一開,展轉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已,必及幣帛;幣帛不已,必及車輿;車輿不已,必及金璧。”一旦開了受賄的口子,貪念必會不斷滋長,收了鞭子鞋子就想要華服裘衣,收了華服裘衣就想要開始收錢。黨員干部腐化墮落必然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旦“不復顧惜”,成為“大貪”“巨蠹”,再想回頭就為時晚矣。
“小洞不補,大洞吃苦”是一種方法論。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同樣,預防也是塑造清廉人生的最佳方法。有了“小洞”及時修補,就不會發展成“大洞”。犯了錯誤如果還拖拖拉拉,甚至執迷不悟、死不悔改,就會造成“大洞”效應,帶來嚴重后果。黨員干部對待錯誤,一定要堅持早預防、早改正。
輕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從政做人,難免犯錯。關鍵在于,有了問題要下“鋦藝之功”,及時修補,不讓“小洞”變成“大洞”。只有這樣,才能未雨綢繆、防微杜漸,始終做忠誠干凈擔當的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