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冬
(河北科技師范學院思政部,河北秦皇島 066004)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教育領域不斷推行教育改革,加快建設現代化職業教育體系,找準辦學定位的背景下,應用型高校應根據自身的歷史辦學特色與資源基礎上,積極推進教學專項改革。
我國高等教育正處于深化改革,調整辦學定位,實現轉型發展的重要關鍵期,作為應用型高校要緊跟時代步伐,積極面對挑戰。
傳統觀念認為孩子是否考入高等學府是衡量孩子是否成才的重要因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自古以來我國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考入名校,在他們的觀念里認為應用型高校等同于高職,其地位低于普通本科高校,學生畢業后從事“下層”工作。因此,家長寧愿選擇知名高?!袄溟T”專業,也不愿意將孩子送入應用型高校,這種對應用型高校認識的“誤區”,直接導致應用型高校優質生源的缺乏,制約了應用型高校的縱深發展[1]。
高校辦學實力的競爭,其重要“軟實力”因素是教師人才的競爭,尤其應用型高校對教師的身份技能的要求更加嚴格。目前,我國各高校為了提高辦學水平,高薪聘請高級教師,積極引進海外優質師資人才,如某高校2020 年引進上百個、不同方向的學科帶頭人、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干,高薪招聘百名博士,并提供年薪百萬,安家費百萬的優厚待遇。應用型高校要想在眾多的高校中脫穎而出,提高辦學水平,也必須千方百計的引進高素質人才,同時,其內部也要千方百計使現有教師實現“雙師型”的角色轉換,切實提高學校的“軟實力”。
鑒于當前畢業生數量增多以及2020 年受全球疫情影響,高校畢業生出現就業難的窘境。與此相反,隨著科技的發展和進步,經濟發達的區域,面臨人才緊缺的境況,尤其缺乏高端技術人才。這反映出我國很多應用型高校在人才培養、專業結構、教學模式等方面還不能很好的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之間存在著結構性的矛盾,使得出現人才供求脫節的現象。如何破解這種供需之間不平衡的矛盾是我國高校面臨的重大挑戰。
當前,以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高新技術飛速發展,知識更新步伐日益加快,而我國高校教學模式及教學理念嚴重落后于科技發展,高校的教學理念和模式面臨更新換代的科技挑戰。如:“慕課”實現了飛速發展,并得到逐步普及,應用型高校應如何推進教學改革,以更好的適應“慕課”時代的發展;隨著高校逐步開始產學研相結合的探討,應用型高校如何通過新技術的研發,以提升服務社會的能力等,這些新科技教學模式如何更好的融合于教學領域,是應用型高校探討解決的重要課題。因此,積極推進應用型高校專項教學改革勢在必行[2]。
據不完全統計:2020 年全國參加高考人數達到1071萬,高考考生數量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但從我國老齡化人口與出生人口比較得出:未來我國總人口會減少,出生人口呈現下降趨勢,導致我國高等教育適齡人口數量和高考報名人數逐年下降,這給應用型高校生存帶來前所未有的生源壓力。此外,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教育發展也在日益的走向國際化,發達國家為了解決國內高等教育需求不足問題,憑借自身品牌優勢,從全球各國吸引優質生源,我國是“教育出口”的大國,很多優質生源留學海外,甚至學成后滯留海外不歸,這都給應用型高校帶來優質生源不足的窘境。
在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即將開啟“十四五”新征程的背景下,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積極探索應用型高校教學專項改革普遍適用路徑勢在必行[3]。
隨著我國步入新時代,經濟取得了巨大發展,教育也有了飛速的發展,面對激烈競爭的新形勢,應用型高校要轉變觀念,找準學校發展的定位,打造特色人才培養模式,牢固樹立“立德樹人”的根本培養任務和樹立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增強危機感、緊迫感和責任感,積極推行以“翻轉課堂”改革為核心,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為手段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改革,把嚴人才培養的質量觀,面向社會市場,培養“社會認可、家長歡迎、市場需要”的應用型人才,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貯備人才。
當前,我國普遍出現經濟社會發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與大學生就業難的矛盾狀況,究其原因在于應用型高校專業設置不合理,為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建立起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專業設置和動態調整機制,使新設置的專業能夠緊扣地方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使傳統專業能夠向特色化方向改造和提升,使當前有一定需求,但規模過大的專業能夠及時關閉或暫停招生,不斷優化專業設置,著力打造優勢特色專業,努力構建與地方產業鏈緊密對接的專業集群,逐步形成結構合理、規模適當、效益顯著、質量優良的學科專業體系。
要想建立起真正的應用型大學,必須厲行教學模式改革,走產教融合之路。首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要擺脫書本知識本位的束縛,真正體現以培養學生能力,適應社會需要為目的,著重突出守正創新和實踐能力培養。其次,加強和改進實踐教學環節,按照“必需、夠用”的原則,著力壓縮理論教學時數,加大實踐教學環節比例,鼓勵積極探索“理實一體化”或“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形成科學高校的實踐教學體系。再次,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雙贏”的原則,加強與行業、企業合作,實現教學培養機制與企業、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接軌,建立專業指導委員會,吸收企業、產業優秀人才參與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體現“需求導向、學生為本”原則,開拓創新、大膽探索,走出一條“產教融合”之路[4]。
課程考核是提高教學質量、檢驗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重要的導向作用。應用型高校要鼓勵各學科有計劃大膽的推行教學改革,努力改變傳統以學科知識為中心、以掌握知識量大小為標準、以卷面考試為主要手段、以考試成績為指針的應試教育評價體系,改變傳統考核方式單一、重理論輕實踐的方式以及綜合性考核試題比例少的狀況,積極推進考核方式多樣化,鼓勵有條件的學科試行“以證代考”和“以獎代考”的方式,實施資格考試與課程考試成績學分互換機制,以期實現考核成績綜合性、考核主體多元化的考核機制,最終形成能力培養有效機制。
是否擁有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是能否辦好應用型高校的關鍵所在,目前,國內很多高?!半p師型”教師人才隊伍匱乏,與應用型高校辦學宗旨有很大差距。因此,應用型高校要有計劃的選送教師到企業接受培訓、掛職鍛煉,獲得相應專業的職業資格證書和技能,推進教師角色由“單一型”向“雙師型”轉變。同時,還要有計劃的從企業、事業單位引進優秀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聘請技術、技能專家擔任兼職教師,豐富“雙師型”教師隊伍。總之,“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應用型高校發展的關鍵,必須積極培養、引進優秀人才,以期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總之,我國高等教育正處于深化改革、調整結構、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傳統應用型高校要進一步明確學校發展定位,深化各學科教學專項改革,建設特色鮮明的一流學科,以此推進應用型高校培養出更多更優質的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高端人才,為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