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克霞
(華東交通大學藝術學院,江西南昌 330013)
人格主要指的是一個人的德行、品行和人品,人格具有顯著的個人特征,與學生日常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態度有著密切聯系,人的道德品質也是人格的一種表現意義。簡單來說,人格就是人的性情、氣質和能力的總和,在音樂教學開展的過程中,需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要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開展綜合音樂活動,在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促進學生現代化人格的發展。
音樂是情感的一種外放形態,音樂產生的過程就是心理發展的過程,情感是音樂教學開展的靈魂,也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任何音樂形式都包含著情感內容,教師要通過適當的教學引導,讓學生通過音樂進行情感交流,提升學生的創造表現力。因此,音樂要與人文素養相結合,幫助學生探討音樂的本質,讓學生掌握音樂知識技能。幫助學生樹立“健全人格”是教育工作開展的主要核心,新世紀人才在具有理論實踐能力的同時,還需要帶有鮮明的個性化發展特點,教師在進行音樂實踐活動開展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激發學生的情感感悟,約束學生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形成“健全人格”。
例如:教師在教導學生學習《不知為何》時,要從音樂鑒賞的角度讓學生對爵士樂的演奏形式進行理解,許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喜歡通過音樂緩解心中的壓力,尤其是流行樂曲,帶有一定的感染力,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音樂愛好,選擇合適的音樂主題,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助力“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師要關注學生的身心成長與心理發展,了解學生的心理建設規律,培養學生獨到的音樂鑒賞眼光,加深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能力和洞察能力,為了重新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教師在音樂教學開展過程中可以采用情境結合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音樂作為情感表達的主要工具,在音樂教學開展的過程中,需要遵循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教師在教學活動設計時投其所好,適當地引用學生喜歡的流行音樂,從而產生心理移情的作用,讓學生主動探究流行音樂類型,通過適當的教學引導,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課下進行自主學習探究,了解傳統音樂的表現方式,學生會有計劃的進行音樂鑒賞,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音樂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表現,音樂教學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繼承和發揚傳統音樂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形成“健全人格”。教師要改變傳統單一化音樂鑒賞形式,建設有深度的沉浸式音樂課堂,結合學生的個性化發展特點,對音樂教育類型進行劃分。
自我意識教育指的是學生在特定的環境內進行自我認知,敢于通過獨立思考面對心理變化與發展,明確自己在未來成長生活中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勇于接受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學校教育是培養學生自我意識的關鍵階段,音樂教學的開展也要結合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實現內外兼修,堅持以道德教育為主體,遵守社會發展過程中提出的道德規范,約束自身的行為習慣。
音樂具有較強的情感教育功能,不同的音樂形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全面提高學生的藝術審美能力,同時音樂活動的開展,還能夠提高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因此,想要讓學生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就可以通過音樂教學課堂,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例如《義勇軍進行曲》等傳統音樂曲目,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加強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音樂也可以作為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互動的一種手段,音樂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不可分,每段音樂都帶有一定的情感變化。音樂教學的開展不是為了培養專業的音樂人才,需要結合學生的基本素質,選擇合適的音樂教學內容,教師要掌握好音樂教學的難度,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變化需求,音樂教學內容不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脫離,音樂教學還可以融入討論教學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對音樂作品的介紹抒發自己的內心感受。教師還可以開設合唱訓練課程,合唱作為一門綜合類藝術表現形式,有利于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做好學生健康心理教育,改正學生存在的自私自利行為,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讓學生以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未來的困難與挫折。
在將音樂教育課堂與人文素質相結合的過程中,需要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以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為教育核心,對傳統的音樂教育形式進行創新與改革,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當下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很容易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因此,音樂目標的建立需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尊重學生心理發展的階段性,在音樂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活動中,豐富學生的音樂感知,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歌唱水平。例如:在《采茶舞曲》教學開展過程中,可以圍繞樂曲中包含的演奏樂器,開展情景教學活動,通過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向學生展示樂隊表演視頻,讓學生聆聽對比不同樂器帶有的不同音色,感受音樂特有的魅力,音樂教學情景的建立,需要激活學生的感性體驗,結合音樂所具有的人文化特點,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1]。
成長的過程是一個不斷認識自我的過程,學生所處的生活環境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角色認知,通過音樂教學實踐課堂的開展,可以讓學生真正融入社會環境,主動理解和認識自我與社會之間的聯系,人格的形成是一個有組織、層次化的發展過程,教師要從學生的心態結構、價值理念和角色認知等方面,促進學生的心理發育,對學生的行為方式要給予寬容和期待,學校不同于社會,學校允許學生犯錯,但需要了解錯誤行為背后學生的動機和執行理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行為規范和處事原則。
結合教學實踐表明,許多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時會產生消極的心理情緒,教師在教學方案制定過程中,需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自信心和面對困難的勇氣,想要實現健全人格培養就需要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這也是音樂教學開展的主要任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教學引導,鼓勵學生參與到音樂的表演、演唱過程中,為學生搭建展示自信的平臺。例如:在進行《歡樂頌》欣賞課教學開展過程中,可以穿插樂器演奏和舞蹈,營造出良好教學氛圍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獨有魅力,還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演唱中,借助歌曲的演繹消除心理障礙,興趣是最好的學習動力,在創新意識培養的前提下,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教學方案,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熱情。應用多媒體的動態化教學優勢,通過圖片、視頻、動態課件的演示,刺激學生的感官,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教學開展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動收集樂曲的相關資料,采用分段鑒賞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和演繹風格,讓學生主動探索和創新,實現音樂情感的傳遞[2]。
人格教育要將重點放在學生的能力培養上,素質教育注重學生潛能的開發,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塑造完善的主體人格,能夠讓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變化,傳統音樂教學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教師在進行教學方案制定過程中,需要承認學生的獨特性,鼓勵和幫助學生尋求個性發展平臺,在學習上掌握話語權。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學生獨立人格的發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演唱固定的曲譜,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形成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
綜上所述,教師在音樂教學開展的過程中,需要注重學生的人格培養,加深學生的自我認知能力,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開展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并通過音樂的感染力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