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月/西安歐亞學院人文教育學院
弗里德利希·席勒(1759-1805)出生于德國內卡河畔的馬爾巴赫,與歌德齊名,被認為是德國古典主義文學和德國古典美學的最重要代表人之一。席勒從小就被送入有“奴隸培訓所”之稱的卡爾學校學習神學、法學和醫學,在深受封建思想壓抑與折磨的同時,也受到啟蒙主義思想的重要影響。
席勒是美學史上第一個提出美育的人。他的美育思想的提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從國家政治層面上來看,席勒指出,政治上功利主義盛行、科學發達,人們越來越關注政治舞臺,藝術逐漸失去了它的意義。從社會層面來看,時代的變遷以及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使得社會中出現了這樣兩種弊病:一種是在為數眾多的下層階級表現出粗野暴戾;另一種是上層階級的社會生活腐朽專橫。從個人層面來看,自然中的國家,不能創立更好的人性,而理念中的國家也不能創立更好的人性。另外,席勒將人的發展分成三個不同的時期或階段:物質狀態、審美狀態和道德狀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席勒提出了審美教育的思想。
1、人性分裂的兩種沖動: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
通過高度的抽象席勒從人身上分辨出兩個因素:一是人格;二是狀態。人格是植根于人的自身之中,永不變化;狀態是取決于外界的規定,它會隨著時間永遠變化。席勒《審美教育書簡》中指出:“人格和狀態——即自我和他的各種規定——根據我們的想象在絕對存在,那里是同一的,而在有限存在,那里,它們永遠是兩個。”
筆者認為,席勒所說的游戲沖動的作用原則就如同滕守堯在《藝術與創生》中所提出的創生性智慧。滕守堯在《藝術與創生》的書中列出了許多我國傳統文化以及西方藝術中表現創生性智慧的事物,比如中華文化的圖騰——龍。西方藝術中的雕塑作品《米洛的維納斯》,它的上半身是全裸的,顯得光滑柔潤、風度翩翩;下半身卻覆蓋著富有表現力的衣褶,顯得厚重穩定。這樣一來,其整個身體就顯得光滑中有曲折,厚重中有輕盈,開放中有封閉,封閉中有開放等等。由此可見,游戲沖動的作用原則如創生性智慧一樣,都是將原本相互對立的兩面結合在一起,成為溝通二者之間的橋梁。
2、游戲沖動和美的聯系
席勒將游戲沖動和美緊密聯系起來。他將游戲沖動對感性沖動和理性沖動的調和,從而使得人性圓滿完成稱為美。并且認為游戲沖動的對象就是美,美就是活的形象。
綜上所述,席勒的審美教育的主題思想是:當他面對當時國家、社會、個人中種種弊病時,他認為只有通過審美教育才能進行解決,審美自由應是政治自由的先決條件。面對人身上的分裂的兩種沖動,他提出第三種沖動——游戲沖動——來進行協調統一,游戲沖動在實現人性的完整性時就產生了美,但是在經驗世界中理想的美是不存在的,而藝術所達到的是一種接近于純美的理想。美在經驗中的作用不是取決于美的一般概念,而是人在經驗中的不同狀態。筆者認為,席勒注重藝術教育對人格與狀態的和諧統一的價值作用,希望通過藝術提升人格素養,進而解決國家的功利主義以及社會上的腐朽問題。
席勒美育思想的許多觀點都是首創的,他對藝術教育功用的重視引起筆者對于藝術教育促進學科發展以及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視。
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發現,科學和藝術同樣重要,兩者是可以融合的。當我們用理性的、邏輯的眼光去認識世界時,同樣也需要感性的、審美的眼光來豐富我們的內心體驗及生活。正如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科學與藝術兩種能力的完美結合與呈現。那么如何能更好的將科學與藝術融合在一起呢?這時,就需要審美教育。藝術是通過一種感性的、直覺的方式把握世界。而審美教育,在培養完整的人的同時,促進了感性與理性的統一。進而溝通了科學與藝術之間的關系,使兩者在不斷的交際中相融合。另外,研究表明,學科整合有助于改善各科學課程存在的割裂與對立問題,各學科間通過整合有助于學生獲得系統的知識體系,促進其綜合素養的提升,而藝術是溝通各學科融合的有效手段。目前,各國開展了多種類型的通過藝術進行學科融合的項目,并取得了良好的進展,受到了教育界的一致好評及推廣,如STEAM教育,生態式藝術教育、高寬課程等。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跨學科整合,實現科學與藝術的有機融合。
教學藝術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遵循教學規律,創造性地運用各種方法和美的形象,使學生再愉快中高效率進行學習的精湛的教學技能、技巧。藝術教學是指教師以音樂、美術、戲劇、文學等手段和內容的教育。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教學藝術以及藝術教學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一,通過藝術教學與教學藝術相結合,促進學生人格的協調發展。當今,科技迅速發展,在利益的趨勢以及金錢的誘惑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日益冷淡,生活中的人完全受理性支配,親情、友情等感性層面的東西在理性面前似乎一文不值。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身邊的兒童也深受其害,他們身上那種原本善良、純真的天性在科學技術、功利主義的成人的影響下被削減的越來越少。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提出的理想的人是全面得到和諧自由發展的“完整的人”。人的完整性在于感性與理性的統一,必然與自由的統一,現實與理想的統一,對我們現在的教育仍有一定的警示意義。因此,為了保存作為我們成人之根的兒童的天性以及我們個人的完整性,我們在教育中,我們都要注重通過藝術化的教學以及審美教育,促使學生自身的感性與理性在自由的狀態中和諧發展,從而使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完整的人。
第二,通過藝術教學與教學藝術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現代社會,社會分工日益精密化、專門化,人們往往只精通自己領域內的專業知識,絕大多數人只跟某一類的工作打交道,生活天地狹窄,興趣、愛好逐漸趨于單一化,造成思維、視野日益狹窄,創造的潛能逐漸被吞噬。如今,越來越需要創新人才,而在創新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想象力,想象力的培養更多的是通過審美教育。正如馬兵初在《席勒美育思想的發展及其現實意義的研究》中指出的那樣:美育是開啟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教育。其中藝術作為推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其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創新。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特點設計出適宜的、能引起學生思考、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課程。另外教師也可在自己的教學中加入一些藝術元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等,通過教學藝術以及藝術教學共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第三,通過藝術教學與教學藝術相結合,促進學生認知及思維能力的提升。在認知科學與腦科學領域,人們更加重視右腦,因為左右腦的協調運作才能產生高水平的創造。藝術的學習有助于開發右腦,已成為一種共識。詹森(Jensen,E,2005)、平克(Daniel H.Pink,2006)等以大量的腦科學實驗為證據,提出藝術的學習有益于人類大腦的開發,進而促進思維、認知、情感等方面的發展。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通過藝術及藝術化的教育促進學生認知及思維能力的提升,但需要注意的是,人的認知及思維的培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有短時效應。因此,教師應循序漸進,避免操之過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