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欒華 徐旭艷 齊長克/云南農業大學
符號學興于上世紀60年代,由索緒爾(Saussure,F.)、皮爾斯(Peirce,C.)等人的符號學思想發展而來,是一門較新的學科。中國符號學研究開始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目前國內外符號學研究正以強勁的發展勢頭向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各個領域滲透,對符號學的認識與應用已成為交叉學科研究的大趨勢。[1]皮爾斯認為符號是“在某層面或范疇中,某事物對某人而言代表另外一個事物”。[2]用符號替代某個不在場的物體或某個抽象的概念從而來表述意義是符號的基本功能,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職稱也是一種符號,具有鮮明的符號屬性,職稱的符號屬性主要體現在任意性和理據性、能指和所指以及組合和聚合這三組對應關系上。
索緒爾將符號與其所表述的意義的關系歸納為任意和理據兩種類型。[3]所謂任意是指符號與意義間是無必然的、特定的聯系的。人們對某個事務的符號命名大多是受社會習俗影響,而為社會所普遍接受的結果。職稱是由專業技術職務演化而來的一種非正式的、非標準的稱謂,是人們對專業技術崗位和頭銜以及符合這種崗位標準或已取得這種頭銜的人的約定俗成的叫法。即便對各種職稱頭銜的命名,也處處體現了符號的任意性原則,如對“技師”的定義,既可以指符合學校工勤二級崗位受聘條件的人員,也可以統稱掌握、精通某項專業技能的人員。再如僅從字面意思來判斷,非專業人士很難區分出“主任醫師”和“主管醫師”兩類崗位職責的差別,也無法辨別“講師”具體是指高校教師或中專教師,說明大部分職稱符號的形式與內容的結合并非遵循嚴格的邏輯性原則。
盡管如此,對職稱符號的命名也不是完全無規律可循。如很多職稱頭銜會冠以“正高”、“高級”、“副”或“助理”等修飾語,人們可以據此推斷出這些職稱頭銜在相應職稱序列中的等級。如在經濟系列的職稱中,人們可以輕易找出判斷的“正高級經濟師”、“高級經濟師”、“經濟師”和“助理經濟師”所對應的正、副、中、初等級的依據。因此職稱符號兼具任意性和理據性兩種特性。
按照索緒爾關于符號的二元關系理論,符號是能指與所指的結合體。[3]能指是符號的形式,而所指是符號的內容,兩者是符號的一體兩面,不可分割。就職稱符號而言,能指即為職稱系統中的各類各級職稱頭銜,它們是表達職稱意義的物理載體。如為了將專門從事科學理論研究人員與其他專業技術人員區分,“研究員”、“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研究實習員”這四個職稱頭銜就作為符號能指專門表述此類人員的專業獨特性和等級差異性。
職稱符號的所指是其包含的意義和訊息。(1)職稱頭銜代表著在聘人員的學術能力、專業素養、技術水平的迥異與高低。比如,人們通常不會認為小學高級教師可以勝任副教授的崗位職責,盡管這兩個職稱處于同一層級;更不會認為高級會計師所具備的專業知識儲備與助理會計師相當,盡管這兩個職稱處于同一系列。(2)職稱頭銜還可以表明在聘人員前期所取得的成就和學術積累。幾乎所有職稱的評審都包含對學歷學位以及上一職級的履職期限、業績成果的要求。在對職稱的破格評審中,雖然打破了對學歷和履職期限的要求,卻將突出的業績作為首要的評判條件,更能體現一個人的成果產出能力。(3)職稱頭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在聘人員的經濟狀況。職稱是發放工資、獎金、津貼補貼的一個重要依據,很多事業單位實行職稱“評聘結合”制,在職稱獲得晉升以后,經濟收入也會得到相應的提升。在我國實行科教興國戰略后,專業技術人員的社會經濟地位得到了大幅提升,很多人都將種種職稱頭銜視作“白領”甚至“金領”的代名詞,但也有人用“窮教授”之類的反諷式的稱呼表達對“腦體倒掛”這一不合理的社會分配方式的不滿。(4)職稱頭銜表明了取得者所具有的或應具有的道德情操。在職稱評聘過程中,職業道德和個人品德在評判依據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對“失德”行為的“一票否決”也逐漸成為職稱評審的趨勢。教育部在《關于高校教師師德失范行為處理的指導意見》(教師〔2018〕17號)就明確規定“高校教師出現違反師德行為的,將取消其在職稱評定中的資格?!盵4]而在取得職稱后,“德須配位”的內在約束力也會對個體的行為舉止起到一定的糾錯糾偏作用。
趙毅衡在《符號學原理與推演》中強調“任何符號表意行為,必然在組合軸和聚合軸這個雙軸關系中展開”。[5]組合關系體現為功能上的聯結性和彼此間的相互依存性,而各符號間的聚合關系體現為功能上的等值性和彼此間的可替換性。在職稱符號體系中,組合關系體現為各職稱等級間的差異性。根據相應崗位所要求的水平能力的高低,職稱可被劃分為初級、中級、副高級、正高級四個等級,等級結構呈金字塔狀分布。四個等級在職稱結構中缺一不可又相互依存,沒有中初級職稱的設置,人才激勵機制就會成為空中樓閣,管理基礎也就無從談起;沒有高級職稱的設置,人事管理將會趨向于平均主義和泛泛主義;沒有高級職稱中正高級職稱的設置,拔尖人才的選拔機制就難以體現出來。不論一個人申報的職稱屬于何種序列,正常情況下都要遵循由低級漸次晉升到高級的晉級路徑,不存在同時獲取兩個不同等級的職稱頭銜的情況。
由于社會分工的不同以及各工作崗位職責的不同,職稱被分為了研究系列、教師系列、工程系列、衛生系列等,即便在教師系列中,也分為高校教師系列、中等學校系列、中小學教師系列、實驗系列等,不同系列間相同等級的職稱表現為聚合關系。職稱的聚合關系具有排他性的特點,即人們的職稱晉升路徑只能選擇在某一個職稱系列內單線進行,而不可以在幾個職稱系列內同時進行。但如果因工作內容或方向發生了變化,可以申請轉至另外系列的相同等級。如我國某些中等專業學校在升級為大專后,高級講師在保持目前知識能力水平不變的情況下,就可以申請轉至同為副高級別的副教授,完成由中專教師向高校教師身份的轉變。職稱的聚合關系體現了人事管理精細化精準化的需求,也打通了人才流動的渠道。
本文從符號學的角度,針對職稱的符號屬性,從任意性和理據性、能指和所指以及組合和聚合這三組對應關系上進行了解讀,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符號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廣度,同時,也為職稱領域的研究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和思路,平衡了管理科學研究的剛性短板,補充了人文因素和社會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