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婉舒/遼寧裝備制造職業技術學院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黨提出:共產黨員和黨的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目的就在于告誡黨員和黨的干部時刻牢記自己的宗旨和本源,并且按照這個宗旨去從事自己的活動,為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奮斗一生。
在漢語中,“初”,是一個時間范詞,表示“起頭、開始、第一次”的意思。就是“當初的新意”,即人始終遵守和操持的信念。意指人們不論做什么事情,堅持這個最初的信念,最后就一定能夠獲得成功,這顯然是一個時間概念。
初心又是一個實體概念,具有深刻的實體內涵。
一般人的“初心”應該是需求。人的一生是社會化的過程,就是適應社會并且駕馭社會的過程,全部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滿足自己的需求,因此人們才去學習、生活和奮斗。當然,不同的人、不同的環境,人的“初心”也具有不同的內涵:
首先是維持自我屬性的存在,為饑餓驅使去種植,為干渴驅使去尋找水源,為自然逼迫到處遷徙,都是“初心”使然,這就是自然的人。當然,人類的“初心”最終還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升華,他們從社會(自然)獲得利益,在滿足于自己需求的同時,又回饋于社會(自然)。
其次是促進自我屬性的發展。如果說動物從出生就終止自己的學習過程,人類則是從出生才開始自己的學習過程。毋庸置疑,學習就是一個增加經驗、延伸能力的過程,就是發展自己的過程。在現實世界,每個人都在嘗試著這個過程,實際是在滿足著自我的“發展”、“強大”。因此,建立人樹立自我對自然和社會的統治地位,也是人類的“初心”。
最后是滿足自我精神需要的過程。所謂精神需求,就是從事精神生活的權利,就是爭求精神產品的需求,其目的就是提高自身的智力能力,實現自身更高級的存在本質。因此,滿足精神需求是人們最根本的“初心”。
由此可見,人類的初心是多元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事域環境下會擁有不同的“初心”。“初心”的建立,可以為人的理性控制,它可以為需求所控制,但這種“需求”可以實現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建立高級的“初心”,以決定人們生命的價值。
共產黨人的“初心”則是奉獻,這是經過“理性控制”而形成的更加高級的“初心”。習近平總書記對共產黨人的“初心”給予了具體的內涵:“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共產黨員從加入中國共產黨的那一天起,共產黨人“初心”的底蘊就應是“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復興”。正如革命導師卡爾·馬克思在規定共產黨的性質時所說:共產黨員“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在各國無產者的斗爭中,共產黨人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①因此,幫助人民實現利益,就是共產黨人的利益所在。不難看出,這是社會獲得發展最需要的“初心”,是具有最高理性、最高價值的“初心”。
如上所述,一般人的“初心”是滿足自我需求。從經濟學的角度說,需求就是人們在價格承認的范圍內,消費者希望擁有和能夠擁有的商品數量。簡單地說,就是人們謀取利益的欲望,即吃飽飯、穿暖衣、住好房、有錢花的基本欲望,還包括精神享受、擁有矚目社會地位等高端欲望等等。為了滿足這些需求,人們努力地學習和勞動,以換取盡可能多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甚至還包括高級的精神生活資料。因此,一般人的“初心”以及由此引發的行為,雖然在客觀上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奉獻社會的作用,但索取則是他們的最根本的目的。
于一般群眾的“初心”不同,共產黨人的“初心”更多的則是來源于“責任”。這是有著具體路徑的。一是權威的授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黨的第一個綱領》明確規定:“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產階級的政權,必須支援工人階級,直到社會階級區分消除為止。”從此以后,黨的歷次代表大會通過的黨綱黨章中都強調了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性性質。毛澤東同志說得更加直接:“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著人民的利益工作的。”②幾十年后,習近平總書記一脈相承,對共產黨人“初心”的內容作了更加具體的概括,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二是自己做出的承諾,歷屆領導人都曾代表全體共產黨人做出承諾,這就是共產黨員在入黨時向全國人民做出的入黨誓詞。由此可見,接受權威的授予、履行自己的承諾,堅守自己的黨派性質,就是共產黨人“初心”形成的來源。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的那一天,就在踐行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而奮斗的“初心”。因此,每一個共產黨人應該時刻牢記自己的責任,時刻牢記人民的囑托和自己向人民作出的承諾,堅定自己的責任,堅定自己的“初心”,堅持自己的本色。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就是奉獻,屬于第一位的利益“初心”。
中國共產黨人并不否認個人利益,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可以正當追求個人利益,但在大多數特定的境遇中,尤其是當個人利益與人民群眾的利益不能兼容時,則主張將個人利益融于人民整體利益去對待和處理,甚至以舍棄個人利益的代價,牟取人民大眾的利益。這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所決定的。
首先,共產黨員來自于人民大眾,因此,人民群眾的利益就是共產黨人的利益;實現了人民的利益,也就實現了共產黨人自身的利益。“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其次,中國共產黨建立的主旨奮斗目標就是實現人民大眾的利益。因此,共產黨人,就必須遵從這個“主旨”,建立為人民謀利益的“初心”。這既是共產黨人的“初心”,又是共產黨人的義務,是必須作為的。因此,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個人利益無條件地服從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實現人民群眾的利益做出奉獻,就成為共產黨員處理利益問題的行為“紅線”,是不要求回報的。
再次,共產黨員的利益也在于“索取”,但這種“索取”的實質是“給予”,即給予人民群眾利益。給予人民群眾利益越多,即奉獻愈多,自己的利益實現就越充分。因此,奉獻,是共產黨人利益的核心。其實,革命導師馬克思在沒有踏上共產主義道路之前、僅僅還是中學生的時候,就已經確立了這個宗旨。他在中學畢業前夕寫的題為《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文中說道:“一個人只有選擇為人類服務的職業,只有為人類最大多數人的幸福而工作,才是高尚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才有不可摧毀的精神力量。”③他的結論是:“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④中國共產黨人就應該是這樣“偉大”的人物。
最后,追求和實現人民大眾的利益,就是共產黨人的利益所在。馬克思的好友、德國著名詩人海因里希·海涅,在馬克思的影響下,以詩歌的形式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奉獻目標:“我們要在地上得到幸福,再不愿老是饑腸轆轆,再不愿把勤勞的兩手得到的東西拿去飽那閑飯的肚腹。”⑤因此,千千萬萬的共產黨人生活清苦、地位平凡,甚至獻出了生命,都心甘情愿,心理釋然,因為他們認識到,他的行為踐行了對人民的承諾,實現了自己追求的“利益”和幸福。
一般人和共產黨人的“初心”本體都是利益,但共產黨人的利益本體具有更高的價值。
首先,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不難看出,共產黨人“初心”的受益者是眾多的,包括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直到全體人民群眾。共產黨員實施對反動派的武裝斗爭,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黃繼光奮勇堵槍眼,使眾多的人民群眾獲得解放,過上無剝削無壓迫的幸福生活;共產黨實施對落后國力的社會主義建設,焦裕祿領導人民治理鹽堿地、孔繁森留在艱苦的西藏阿里地區默默工作,使眾多的人民大眾脫離了貧窮,過上幸福的生活。總之,共產黨人通過自己的默默付出,為眾多的人民大眾贏得了利益。
其次,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并不滿足于消滅敵對階級,最后還要消滅自己,實現共產主義。因此,共產黨人“初心”的奮斗目標是最遠大的,付出同樣的努力,使人民大眾獲得最高的利益,無疑是一種最高效率的奮斗。正如經濟學原理所說的:“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的。因此,勞動生產率越高,生產單位商品所耗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就越少,單位商品的價值量就越大”。
最后,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為人類提供了一種偉大的精神(或者說是態度),就是奉獻精神。科學告訴我們,人類處于一個復雜的關系環境中,單靠個人的力量和智慧是無法生存和發展的。于是,當今時代,人們需要形成一種“共生”的關系和力量,從而實現智能優勢的集約、創新精神的凝聚,更需要扶助他人、奉獻社會的精神自覺。因此,在復雜的自然和社會關系面前,人們迫切需要“共生”的狀態。但“共生”狀態并非靜止的擱置狀態,而是動態的聯系狀態,這種“聯系”狀態的形態就是“互動”,而核心則是奉獻。人們都具有奉獻精神,每個人就都會得到幫助,就會提高改造自然、駕馭社會的力量,早日實現自身的生存和發展的目標。因此,中國共產黨人通過自己的“初心”,為人類展示了奉獻的精神,實在是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利益的價值升華。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②毛澤東.毛澤東選集(合訂本):為人民服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③⑤肖灼基.馬克思傳[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④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