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冰/渤海大學
語音學習是培養第二語言學習者聽、說、讀、寫技能的重要基礎,也是提高第二語言交際效率的重要前提,更是第二語言學習的一大難點。趙元任曾在《語言問題》中說:“學習外國語,可以分成三個重要的部分;發音、詞匯和語法。學習的次序應該按照發音、詞匯和語法三部分進行。語言的本身和質地是發音、發音部分是最要緊和最難的。發音不對,其他兩步也不會對。”可見語音在漢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以我本人在韓國教學使用的漢語教材為例,深入探討韓國本土漢語教材語音部分的編寫順序和教師采取的相應教學策略。希望可以起到如下作用:(1)為現有韓國初級階段語音部分教學提供思路。(2)為今后韓國本土漢語教材在進行語音部分編寫時提供相關理論依據。(3)為韓國本土教師和學習者在選擇本土教材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據周林艷分析,在母語學習者的漢語拼音教學中,一般以《漢語拼音方案》和普通話聲韻配合表的順序為依據。因為母語學習者早已習得語音,學習漢語拼音的目的是為了學習漢字。以這樣目的為導向的漢語拼音教學順序顯然不能與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習漢語拼音以此掌握語音的目的相適應。可見針對第二語言學習者的漢語教材在語音部分編寫時應該特殊注意漢語拼音的編寫順序,編寫適合第二語言學習者學習的順序。漢語教師在教學時,也要關注教材的編寫順序。面對與教學情況不相符的實際情況,及時做出調整。
目前大多數漢語拼音教學的理論以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為基礎的。在針對母語是漢語學習者的教學中,先教韻母、聲調、最后教聲母形成完整的音節。但是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者的語音意識卻是相反的。由張金橋、吳曉明研究可知,“外國留學生漢語語音的發展過程是一個不斷分化的過程,先是聲母、韻母、聲調作為一個整體,后是聲母分化出來,韻、調作為一個整體;最后聲調、韻母,聲調完全分化出來。所以在漢語拼音教學中我們應該采取相應的策略,順應學習者的學習習慣。將教學過程由整體到部分,化整為零逐級開展。
劉珣在《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指出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稱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所依據的材料,與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中構成學校教學內容的有機部分組成部分。韓國本土漢語教材的教學對象是韓國的漢語學習者,在漢語拼音編寫時更應該具有針對性,實用性。合理安排教學順序,充分考慮學生的特點,照顧學習者的學習環境,幫助學習者順利開展漢語學習。下面從以下幾方面簡要分析由多樂園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語I》本土漢語教材的語音部分內容。
開篇介紹漢語的基本常識,例如什么是漢語,什么是普通話。這部分內容幫助學生了解漢語基本常識。而后簡要介紹了中國人說普通話寫規范字的內容,并以“國”字為例說明該字的繁體字和簡體字的使用情況。并通過“國”(guó)字生發漢語拼音的概念。這是由漢語的特點決定。漢語是語義音節語言,以音節為單位表義。同時在漢語拼音“guó”上下兩側分別標注各部分名稱聲調、聲母、韻母。由“國”字引出下文教學內容。
因為漢語是有聲調的語言,而韓語是沒有聲調的。這是漢韓兩種語言在語音上最顯著的區別,也是韓國漢語學習者在語音學習時最容易出現困擾的地方。因此,大多數韓國本土漢語教材在語音部分編寫時都以中韓語言對比和偏誤分析的科學理論為依據。將漢語聲調的學習置于聲韻母之前。具體介紹聲調、四聲,運用音節“tāng、táng、tǎng、tàng”并配有相關圖示表達不同含義,既生動又形象,說明漢語聲調的重要作用是區別詞義,可以使學生充分領略漢語由聲調的起伏所帶來的變化的魅力。
把聲母教學安排在韻母之前,是基于第二語言學習者語言學習意識和習慣。教材強調呼讀音的發音形式,特意在聲母后搭配響亮的元音。形式如下:“b、p、m、f +o”; d、t、n、l、g、k、h +e”;“j、q、c、zh、ch、sh、r、z、c、s+i”。”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未解釋這樣標注原因。并且在學生用書中,也沒有用韓文對聲母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進行標注。
該部分內容按照先教單韻母后教復韻母的順序展開。以舊帶新的方法便于記憶和理解。介紹了漢語的6個單韻母和31 個復韻母。韻母部分結合了聲調的相關知識進行編排,并簡要介紹了漢語音節結構的基本內容。在單韻母教學環節引進隔音字母y、w,但教師在教學時均采用取回避改寫原則,不做空洞的講解,以免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
這部分特意介紹了漢語聲調的標記規則和漢語拼音的書寫規則。包括:聲調標記方法,a >o e >i u ü ;韻母標記方法,韻母ü的“摘帽”現象和關于復韻母iou、uei、uen的省寫;隔音符號和大小寫的簡單規則。后兩條規則我所在的兩個學校的本土教師均采取變通處理的方式,不作為學生學習掌握的內容。
將練習題考查放置最后環節:習題涵蓋之前的漢語語音學習的內容。
在拼音教學階段,聲韻母的教學順序如果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就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提高教學效率。我所使用的韓國本土漢語教材按照《現代漢語拼音方案》里的聲韻母排列次序編寫,將第二語言的語音教學等同于第一語言語音教學,在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為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發音的難易程度,做出適當調整,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學內容。
聲母內部學習順序,可以根據學習者實際情況進行改變。筆者認為可以先教與韓語輔音基本相同或差異很小的聲母,按發音部位順序,依次為b、p、m; d、t、n、1; g、k、h。再教差距較大的聲母,自聲母f開始,韓國學生雖然對這個音的發音部位很陌生,但模仿發音很容易:其次教授韓文字母里有相近發音部位和方法的z、c、s,因為“s”是三個音里能在韓文字母里找到最相近音素的一個音,韓國學習者發音困難最小,因此順序調整為s、z、c,以s帶z和c,這樣第二組音就是f、s、z、c;最難教授和學習的 j、q、x和zh、ch、sh、r放在最后。zh、ch、sh、r的發音要領較容易掌握,所以放在前面。這四個音雖然稱為“卷舌音”但其實發音時舌頭并沒有很卷。實際上,發音是舌頭由前向后退的過程。首先舌尖抵在上牙后,然后沿著口腔上顎往后舔。發“zh ch sh r”的時候,舌頭的位置是逐步向后的。所以教學順序調整為 sh、zh、ch、r。j、q、x發音都是舌尖向下,用舌面與硬鄂發音。發音時的著力點在前舌面縱向中部,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因此放在最后,待學習者通過之前一系列學習對聲母發音有所熟悉和領會時再深入學習。
調整后的聲母教學順序應該是:
雙唇音:b、p、m
舌尖中音:d、t、n、1
舌根音:g、k、h
唇齒音:f
舌尖前音:s、z、c
舌尖后音:sh、zh、ch、r
舌面音:j、q、x
韻母教學時先教單元音韻母后教復合韻母的整體順序是合理的,但單韻母和復合韻母內部的教學順序可以稍微調整。認知心理學認為,人腦感知到的新項目如果和已有知識產生關聯,就能激活對新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教學中經常聯系比對,有助于學生的學習。
單韻母教學順序是由發音時舌位的高度、前后以及唇形的圓展所決定的。通過分析我認為單韻母的教學順序按照ɑ-e-o-i-u-ü進行。而復韻母的教學順序與單韻母關系緊密,順序如下:
ɑ組:ɑi、ɑo、ɑn、ɑng
e組:ei、en、eng、er
o組:ou、ong
i組:iɑ、ie、iɑo、iou、iɑn、in、iɑng、ing、iong
u組:uɑ、uo、uɑi、uei、uɑn、uen、uɑng、ueng
ü組:üɑn ün
值得注意的一點,在實際的聲韻母教學中應與語流相結合,切忌脫離實際語料孤立地帶領學生機械認讀。所學的聲韻母最好出自會話材料,或每一個音節都能找到合適的詞語用圖片加以展示,讓學生體會語音在實際語言中的運用和價值,從而使語音教學更加生動形象。
很多韓國本土教師喜歡母語近似音作注釋的方法幫助語音教學,這種方法有別于韓文注解闡明發音方法,它雖然可以在較短時間里將目的語與母語進行聯系,消除目的語對他們的距離感,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但學習者無法掌握漢語拼音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容易出現母語負遷移。長此以往,學生一旦出現語音“化石化”現象將很難改正。教師應該在發音階段在學生易受母語負遷移的偏誤點精心設置有針對性的練習題,加強訓練,同時摒棄錯誤的發音教學方法。
在語音教學中,多數韓國教師采用教師帶讀,學生跟讀;聽音頻模仿朗讀等方法。教學方法枯燥單一,根本無法吸引學生漢語學習興趣,容易在入門階段產生對漢語的厭煩情緒,為漢語學習設置了第一大障礙。教師應在教學中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在語音教學采用多種方法,如:手勢法、圖示法,或者在困難語音教學中(如“ü”)采用“夸張法”,大幅度撅起上嘴唇,進行發音強調。這個口型會使學生覺得發音很有意思,從而提高了模仿學習的意愿,同時起到了強化鞏固記憶的作用。
在漢語學習的初級階段靈活運用游戲教學法,往往能達到一舉多得的成效。
在課堂中靈活運用小游戲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還能起到復習鞏固所學知識(聲母、韻母、聲調),培養學生的語音語感能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保證了每位學生都能得到練習,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發現自身的發音問題。
在第二語言教學的語音環節中教師應充分關注教材編寫順序,結合教材、學生、教學環境等實際情況適當調整漢語拼音的教學順序。教師應在教學時保持自身發音的準確性,堅持科學的教學方法,搭配有針對性的發音訓練,使語音環節教學重難點突出,課堂充滿活力。只有提高學生漢語學習積極性,提升教師教學自信心,才能為以后漢語教學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