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仉 繁/四川輕化工大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提高國民素養已經成為全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而語文作為基礎性學科以及它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特點,使提高語文核心素養成為提高國民素養的基礎和關鍵。在此條件下,語文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其中作文對人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與激發至關重要。如何在寫作教學中逐步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如何使寫作教學擺脫應試化,刻板化,真正實現個性化,這一系列問題值得探討和深思。
學生從情感的認識到理論的概括,這一系列的過程必然通過實踐獲得,而這種情感到理論的過程也是學生寫作的必經之路。學生要寫好作文,首先就是要有情感的激發。學生內心有寫作的沖動,才能真正激發學生創造思維和邏輯表達的能力,學生這種情感的表達欲望,一是來自閱讀經驗,二是來自生活經驗。
所謂個性化寫作教學,就是真正適合每一個學生的寫作教學方式。根據每一個學生獨特的身心發展方式,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愛上寫作,使學生寫作不再是應付考試,而是真正的抒發內心情感。個性化寫作教學的運用,讓學生能在日常生活經驗和閱讀經驗中尋找寫作的樂趣,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寫作取材更加合理廣泛,構思巧妙靈活,起草加工也能遵循內心,讓學生在寫作中表達自我,抒發真情實感,張揚個性,更好的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寫作教學歷來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中之重,考試的作文也占據著語文試卷的半壁江山。因此,傳統寫作教學強調的是拿高分,這就是所說的寫作目的應試化現象,作文本應該是一件可以抒發作者真情實感的事情,而現在的寫作教學越發演變成教學生如何寫出高分作文。寫作不再是學生表達真情實感的過程,而是讓學生編故事,說假話,空談假感受。這種錯誤模式的長期熏陶,對學生的發展和成長無疑有不可逆轉的影響。這種寫作目的應試化的觀念,讓寫作得高分的學生喪失應有的興趣和熱情,也讓作文得低分的學生失去寫作的信心。
寫作目的應試化,是當前寫作教學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寫作的目的不是為了應付各種考試,而是真正讓學生能在日常生活中交流和日常寫作,能通過寫作抒發情感,宣泄情緒。在日常的寫作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點滴小事,用小的事件寫大的感受。教師也要從根本上轉變寫作應試化的觀念,引導學生表達真切感受,辭藻不求華麗,但求寫出真實的感受,在平凡的話語中,也能寫出適合自己的真正的好作文。學生的寫作,不應該是為了考試,而是培養寫作能力,所謂寫作能力,就是學生的觀察、思考、表達和創造的能力,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
在平時的寫作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個問題,真正意義上的寫作課少之又少,學生對上寫作課如臨大敵,教師對教寫作課也是不斷回避。所以,寫作課就變成了形式化的教學課堂。面對作文題目,學生愁眉苦臉,寫出來的內容卻是大同小異。寫堅強,就會寫到貝多芬,司馬遷;寫樂于助人,就是雷鋒;寫教師,就是園丁。寫教師的作文題目中有多少是寫老師在夜色中昏暗的燈光下批改作業。此外,在學生的作文中,對名人名言,古詩文的運用也是簡單的堆砌,高爾基,培根,李白,杜甫,一些名言詩句不顧作文主題就一味添加。
寫作內容的模式化成為當前寫作教學的又一關鍵性問題,也是阻礙個性化寫作教學的重要原因。由于傳統寫作要求拿高分的要求,使得學生不得不利用閱卷者喜歡的固定化的模式寫作,這就產生了寫作內容的模式化。此外,學生的寫作結構也存在著很多的模式化現象,比如寫景的文章,開頭辭藻華麗,結尾也是清新亮麗,中心內容語言空洞,感情平淡,偏離主題的現象屢屢出現。更有甚者,開頭和結尾也是固定的模板。無論是作文內容還是作文結構,模式化的現象讓學生對寫作失去本有的興趣,自身的生活閱讀體驗也不再重要,本該是輕松活潑充滿創作樂趣的寫作課也讓學生視為壓力的存在,學生寫作不再是渴望抒發情感,關注社會,而是淪為考試的附庸。
寫作方法的刻板化與寫作內容的模式化一樣,成為寫作教學的又一重要問題。寫作方法的刻板化,既有學生寫的刻板,也有教師教的刻板。
比如學生運用修辭,修辭手法是初中高中重點學習的知識點,在文章中合理的使用修辭會讓文章添色不少,典型的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里面寫花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以及在《荷塘月色》中寫荷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寫荷花的裊娜,羞澀等比喻和修辭手法的運用,讓散文優美的意蘊散發的淋漓盡致。修辭手法的運用可以讓所描寫的事物生動具體,又能吸引讀者的興趣,化繁為簡。但不當的修辭不僅讓文章內容繁瑣,還讓讀者失去閱讀的興趣。另外,比喻擬人的頻繁使用,也讓文章失去新意。在日常的生活和閱讀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不斷發展創新,運用新的修辭手法為文章添色。
除了學生寫的方法刻板化,教師對寫作方法教的刻板化現象也不容忽視。現在中學課堂一星期都會有兩節作文課,這樣學生一星期至少有90分鐘專門與教師探究寫作方面的內容,那么一學期至少有1080分鐘是在寫作課堂上度過的。但是如今的寫作課堂已經名存實亡,教師對寫作教學也是退避三舍,久而久之,寫作教學成為教師避而不談的一個問題。此外,學生對寫作文只是憑借自己對范文的背誦,沒有自己的理解和表達。真正系統的寫作課少之又少,教師寫作方法的教授的存在很大的刻板化現象。這是阻礙語文核心素養下個性化寫作教學又一方面。
傳統寫作教學認為,“得高分者得天下”。久而久之,寫作課堂形同虛設,教師失去教的興趣,學生也把寫作文當成一項苦差事,對寫作文充滿壓力。寫作原本是一件愉快的事情,是用自己獨特的眼光看世界,表達真情實感的過程,現在卻被范文模板代替。語文核心素養下個性化寫作教學之所以難以施行,很大程度上就是這種傳統的寫作觀念根深蒂固。作為一名教師,寫作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值得我們探究與反思。
語文核心素養是語言運用與建構,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理解與傳承有機結合形成的一個整體。語文核心素養下的個性化寫作教學,也要緊緊圍繞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主題展開。個性化寫作,就是“以人為本”的寫作,所以發展語文核心素養下個性化寫作教學,最重要的是摒棄傳統寫作教學中出現的應試化、模式化和刻板化現象,努力實現讓每個學生愛上寫作,能通過寫作提高素質,陶冶情操。
在個性化寫作教學中,教師要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創新能力,加強寫作與做人之間的聯系,讓學生在寫作中能夠自由表達,有創意的表達,提升思想境界,陶冶文化情操。
在語文核心素養的原則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在寫作教學中,要抓住取材、構思、起草、加工等環節,指導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在語文核心素養下實現個性化寫作,需要讓學生走出教室,走進生活,走進自然,在觀察中感受,讓心靈與生活發生碰撞,在生活經驗的積累中提高寫作水平。只有找到寫作與生活的契合點,才能賦予作品鮮活的生命,才是“通過寫作表現生活”。教師要關注學生對生活的選擇和個體的發現,讓學生真正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從生活經驗出發,去發掘生活的哲理,人生的奧義。
語文核心素養下個性化寫作教學的開展,離不開閱讀教學的支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要善于將讀與寫,說與寫有機結合,相互促進。在語文核心素養的大背景下,個性化寫作教學應該與閱讀緊密結合,讓學生熱愛閱讀,體驗生活,從閱讀中領會寫作技巧,從閱讀中提升思維水平,從閱讀中發現寫作的樂趣。個性化寫作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學會閱讀,能做到“讀好書”“好讀書”再到“讀整本書”。教師也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合理的給學生制定適合自己的閱讀計劃,利用閱讀經典文章讓學生感受寫作的魅力,在閱讀中感受寫作的方法,觸類旁通。
比如中學生對名著《紅樓夢》的閱讀,在對小說的閱讀中,既可以體會封建社會末期腐朽的制度和文化,還能在閱讀中學習文學大家的寫作方法。《紅樓夢》中對林黛玉的描寫: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把林黛玉的形象刻畫的入木三分。在對曹雪芹多處人物描寫中,學生可以體會到寫作的樂趣,讓人物在自己的筆下栩栩如生。
學生寫作后教師的評語,也是寫作教學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在語文核心素養的視野下,個性化寫作教學需要教師根據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特點和性格特征進行作文評論。真正為學生考慮,找到適合學生的寫作方法,在學生的文章最后可以寫一些鼓勵性的評語,讓學生再接再厲,真正愛上寫作。對個性化寫作教學,教師應該掌握多種評價方式,不拘泥于傳統,教師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評價,在相互學習優點,克服缺點的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寫作的熱情。
比如針對寫作基礎較優秀的學生,可以把重點著眼于思維方式和寫作技巧的點撥與講評,同時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鼓勵的效能。而對于寫作層次較差的學生來說,重點就要放在對字詞句段等基礎方面的點評,讓學生增強寫作的信心,激發學生的寫作樂趣。激勵性評價運用的好,會讓學生愛上寫作,促進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展。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語文核心素養從各個方面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基于語文核心素養下的個性化寫作教學,也不斷彌補傳統寫作教學的弊端。個性化寫作教學的開展,讓學生真正能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立足生活,表達真情實感,不斷感受到寫作的樂趣。也希望通過個性化寫作教學,能不斷提高學生的素質,使他們能夠更好的適應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