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麗蕊/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基礎學院
思辨能力缺乏是英語專業教學的缺陷。思辨能力是人文社會科學的一種基本能力,大學中的英語教學主要是針對聽、說、讀、寫等英語語言學基本能力展開,對于思辨能力的培養關注較少。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在近十年一直是中國高校改革和發展的主題之一,而提高思辨能力是提高人才素質的重要內容。英語語言學教學應該從培養目標和模式、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測評方法、師資發展和教材編寫等方面進行改革。
思辨能力一般也被稱為批判性思維。思辨能力是一個至少有2500年甚至數千年歷史的概念。思辨能力在哲學上可追溯到古希臘的蘇格拉底。蘇格拉底認為人們不能依賴那些“權威”且富有知識和洞察力的聲音。蘇格拉底最著名的是探究和教學的方法——“蘇格拉底方法”。他的學生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以不同的方式對思辨能力的探尋做出了貢獻。
理查德·保羅將批判性思維定義為“著眼于改進”。邁克爾·斯克里文和理查德·保羅認為批判性思維是智力上熟練地綜合運用觀察、經驗、反思來收集或產生信息的過程。彼得·法西恩將批判性思維定義為“有目的、自我調節的判斷、解釋、分析、評估和推斷的結果,以及基于概念、方法、標準或上下文考慮和對證據的解釋作出的判斷。”APA Delphi國際專家小組認為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衡量標準如下:“批判性思維是一種有目的、自我調節的判斷過程。這個過程對上下文、概念化、方法和標準都予以充分考慮。”批判性思維就是利用這個過程有目的的、反思性的判斷,以一種深思熟慮、追求真理和公正的方式來決定相信或做什么。
布魯姆·安德森認為思辨能力包括識記、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創造。大學英語教學注重聽、說、讀、寫、譯等方面,只停留在思辨能力的識記、理解層面。特菲爾則認為思辨能力不僅包括“認知能力”,還包括“情感特質”。
英語語言學是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培養計劃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該課程的目標包括系統傳授現代語言學知識、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對從事語言研究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等。英語語言學需要學習的不僅僅是語言學的相關知識,還要學生形成對語言學的研究興趣和創造力。
英語語言學教學的核心培養目標缺少對思辨能力的培養,《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沒有明確提出要培養思辨能力。這導致英語專業教師和教研組都忽視了對學生思辨能力的培養。當前英語界對于英語的學科定位包括兩方面:一是英語專業需要和其他人文許可看齊,提高學生們的人文素養(包括思辨能力);二是英語學科教學要做到學以致用,培養適合各個領域的通用型英語人才。兩者之間需要相互協調和平衡。培養目標中加上思辨能力的培養就是對普遍公認的學科定位的落實。原來的培養目標更加傾向于在高校英語專業中培養應用型人才,即培養一批掌握法律、新聞、管理、經貿等領域基本專業知識的英語人才。所以各個高校在劃分英語專業的時候劃出了一部分復合型的英語專業,如電子商務英語、金融英語等。這樣做的后果是削弱了英語專業的專業性,同時對于其他專業領域知識學習得并不到位。
把思辨能力作為英語學科的培養目標就是要平衡應用和專業學術之間的差距。英語語言學作為人文學科的組成部分不能夠丟棄人文素養的培養。
英語語言學的課程設置不能夠以技能型的課程為主,要在語言學課程中添加一些更有利于思辨能力建設的理論性課程,比如社會語言學概論這類課程。不僅如此,學院還可以設置一些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論課程,讓英語專業的學生接觸到人文社科類研究的基本方法,從而促進他們思辨能力的產生。除了一般性課程設置以外,學院還可以開設講座,以思辨能力為主題對英語語言學的相關問題進行講述。
高校教育從根本上來說還是考試驅動型的教育,老師規定要考什么內容,學生就會著重復習那一部分的內容。要想真正把思辨能力培養融入到學生的英語語言學學習中,就必須把思辨能力的測試融入進因與語言學考察范圍內。這樣學生才會重視起自身思辨能力的訓練。
課程的考查方式也可以更加思辨,英語語言學課程教學中可以以學生的小組討論、個人展示、小組展示、個人論文、小組論文作為學生平時成績的評判標準,從而激發學生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卷面考查也可以涉及到思辨能力的考察。在題型設置上,教師可以減少填空題、選擇題等題目的數量,增加需要學生輸出思想的問答題、論文題。在答案的設置上,教師也可以不用設置統一答案,主要以激發學生們的批判性思考為核心,答案有理即可。
英語語言學教研組需要把思辨能力訓練納入課程教學大綱中,運用內依托式的方法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受到影響。英語語言學的教學內容也有不同層次之分。提高學生思辨能力的具體任務應該根據不同的課程、不同的年紀、不同的課型來制定。教師可以在課程中設置一些有針對性的提高思辨能力的課堂活動和課后練習,從而在學生本科期間對其進行系統的思維能力的訓練。
關于思辨能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蘇格拉底,英語教師可以借鑒蘇格拉底的蘇格拉底教學方法,不再單向地填鴨式教育,而是在課堂上提出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們自由辯論。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用在英語語言學的專業課堂上,還可以運用在專業講座中。
外國大學的課堂經常運用圓桌討論作為主要教學形式。這種教學方法要求學生在上課前完成老師布置的閱讀任務,上課時并不由老師直接講授課程內容,而是讓學生們輪流上臺匯報并在同學之間展開討論。這種圓桌討論的方式更能夠激發學生的思維碰撞,不同學生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不同,同學之間的相互學習能夠拓寬他們的視野,增強他們的思辨能力。并且英語專業一般采用的是小班教學的模式,每個班的人數較少,圓桌討論的教學形式很好實施。
英語語言學課程中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真正提升了學生的思辨能力還需要學生填寫專門的課程評估問卷來進行驗證,教師可以通過問卷結果來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
教師自身具有較強的思辨能力是其培養學生思辨能力的前提。英語專業教師必須對思辨能力的發展過程、思辨能力的概念、思辨能力的各種模型、提高思辨能力的方法、在教學中滲透思辨能力練習的方法等都要十分了解。在英語語言學教師自身缺乏思辨能力的情況下,學院可以邀請有關的專家開展有關如何培養思辨能力的講座;也可以邀請本校其他人文社科類的老師來組成一個思辨能力培養教研小組;可以先試點、后推廣,在個別課程或班級中實驗圓桌討論等培養思辨能力的方法,取得成效后再在學院范圍內推廣。
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不僅是中國高等教育的核心目標之一,還是世界一流大學所共同追求的目標。對于學生而言,思辨能力是一種“可遷移能力”,這種能力可以運用在各種各樣的工作環境中,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思辨能力是大學教育給予學生的最重要的財富。本文從思辨能力的概念發展和如何在英語語言學教學中培養思辨能力這兩方面進行了探究。總的來說,思辨能力培養應該作為教學大綱的內容,也應該被納入語言學知識性教學的過程當中并予以卷面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