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銀婷/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繪本”,最早起源于西方歐美國家,已經有比較悠久的歷史。通常,“繪本”又叫“圖畫書”,以特定的故事和情感為主題,以“圖畫+文字”為媒介,具有獨特的藝術性與文學性。生動、形象的“繪本”注重圖文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夸張表現。符合幼兒的認知興趣和身心發展特點,深受幼兒喜歡。利用繪本,通過“師幼互動”或幼兒“自主閱讀”的方式傳達情感,是當前幼兒園開展學前教育的重要方式。“感恩”,是對別人的幫助表達謝意和感激,是對別人給予幫助的回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幼兒的認知與情感的可塑性非常強,是感恩意識培養的黃金時期。感恩教育,也是幼兒園教育中重要內容。
感恩意識培養,不同于漢字、拼音、數字等具體、生動的知識教育,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因此,幼兒的感恩意識培養,格外需要幼兒教師的精心引導和學習。而“繪本”生動形象的特點更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具有較強的實用性。一是“繪本”是適應幼兒認知發展規律的最佳載體,幼兒對“繪本”中繽紛多彩的圖畫容易產生關注和興致,將感恩意識融入到“繪本”教育中,一方面可以提高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主動融入到教學過程之中,另一方面可以誘使幼兒自發學習和認識繪本內容,從而提高專注度。二是“繪本”教育可以直接促使感恩行為的形成。這是由“繪本”具有的記敘性和教育性的屬性決定的。幼兒的好奇心和模仿心理很重。而“繪本”繪畫生動、形象地將生活中的感恩故事展現出來,容易激發幼兒的模仿行為,在這種耳濡目染之中幼兒的感恩行為會慢慢形成并不斷強化。三是幼兒的理解能力通常較差,對于“感恩”這種比較抽象的概念通常無法深入理解,幼兒教師通過在“繪本”教育中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可以提高幼兒的理解力。
整體來看,當前我國幼兒園辦園水平不一,“繪本”教育體制不夠完善。主要表現在:一是幼兒園繪本教育和閱讀活動目標零散、模糊,功利性較強而“內生性”需求不足;二是當前的繪本教育和閱讀活動過于追求外部形式,忽略了內涵價值;三是幼兒園繪本教育集中教學體系不完善,組織設計與評價反饋水平不高;四是繪本教育和閱讀活動家園共育的聯合性不夠,家園合作的默契度不高,家園合作的親子繪本教育與閱讀活動內容偏少、結構形式單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繪本教育質量。
一是感恩意識培養的指向對象的認識不全面。感恩意識包括對人的感恩,也包括對事和物的感恩,但當時很多幼兒教師只講授對長輩、父母、朋友、同學等“人”感恩,這是很片面的。二是對感恩意識培養的內容認識不夠全面。感恩認知、感恩情感和感恩行為,構成感恩教育的“三要素”,三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但當前很多幼兒教師過于注重感恩認知與感恩行為的培養,淡化了感恩情感的培養。三是很多幼兒教師對感恩意識培養存在“知識盲區”。幼兒教師對感恩意識培養的認識,大都是通過網絡信息、教育雜志和教師間交流拼湊而成,系統性和專業性較差,存在較多的“知識盲區”,導致對感恩意識培養的理解不夠全面。
部分幼兒園“繪本”教育中所選擇的有關“感恩意識培養”方面的教學內容不夠科學和合理,導致恩意識培養的目標不夠清晰明確、缺乏可操作性。一是“繪本”教育中感恩閱讀的內容不全面。很多幼兒教師只是選擇與重大節日相關的感恩閱讀內容,容易忽略幼兒實際生活中的感恩教育。二是“繪本”教育中感恩意識培養選擇的教育的方式不夠恰當。部分幼兒教師創設的感恩情境無法有效激發幼兒參與感恩情感體驗的積極性,尤其是在創設感恩心理體驗情境過程中所創設的感恩體驗情境千篇一律,無法激發幼兒情感共鳴。三是一些幼兒教師過于注重幼兒的顯性發展,而忽視幼兒的隱性發展。具體到“繪本”教育中感恩意識培養過程中,對“感恩意識培養”的目標太過急功近利,妄圖靠幾個活動就可以實現感恩意識培養的長遠目標,導致活動目標陷入不切實際的困境。
幼兒園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年齡幼兒的認知能力和認知范圍存在著明顯差異,教師必須要根據幼兒的實際狀況選擇合適的感恩“繪本”。選擇的感恩內容要來自于現實生活,因為越是越貼近幼兒生活的感恩繪本越能引起他們的關注與興趣。需要注意的是,教室選取的繪本內容切忌超出幼兒的認知范圍。有些繪本質量很高,卻未必適合幼兒。比如《滴水之恩,涌泉相報》的文言感恩繪本,這種復雜的文字和具有隱喻性的圖畫,是幼兒所難以接受的,教師要么舍棄,要么選擇依據此繪本重新改編出適合幼兒接受的故事。總之,科學選擇幼兒感恩繪本的第一前提就是淺顯易懂。
在“繪本”教育中建立完善的感恩意識培養長效機制,是確保幼兒感恩意識培養效果的持續動力。對幼兒園來說,一是在認知層面上培養幼兒識恩、知恩和感恩的意識。只有讓孩子們認識感恩、體會感恩,他們才會真正懂得什么是付出與回報。教師要注重培養幼兒對家人的情感,引導幼兒感悟親情、學會感激;二是要積極創設感恩的教育氛圍,時刻讓幼兒感受“愛”的熏陶、充滿愛心,為幼兒提供一個溫馨的教育環境;三是啟發幼兒逐步學會用“感恩”的心態對待生活,將感恩意識培養的付諸于實踐,利用各類主題活動全方位地引導幼兒樹立起良好的感恩情懷,逐漸由“被愛者”轉變為“施愛者”,逐步建立起感恩意識培養長效機制。
幼兒園“繪本”教育感恩意識培養工作中應當不斷更新理念,強化教師關于感恩意識培養方法的創新。為全面加強幼兒的感恩情感培養,幼兒教師必須要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創設真實有效的感恩體驗情境,設計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一是要在“文本體驗”活動上下功夫,在課堂討論和辯論中加強感恩體驗的力度,通過有效的問題引導,慢慢激發幼兒內心深處感恩情感;二是繪本解析朗讀中注重語調、聲音響亮度以及節奏和語速的變化,可以稍微夸張地使用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傳遞“愛與感恩”的訊息;三是要加大“游戲體驗”的力度,不斷創新“感恩游戲”,讓幼兒在輕松、活潑、自由的游戲氛圍中感受到“愛”的氣息,諸如開展“護蛋游戲”等,讓幼兒切實、真切地感受到母愛的偉大;四是加強“藝術體驗”與“表演體驗”的方法創新,結合繪本教育編制感恩的音樂和美術活動,借助唱歌、畫畫、手工等不同方式引導幼兒表達自己的感恩情懷,此外,也要在體驗式閱讀中創新感恩教育方式方法,可以創新編排幼兒感恩小節目,來不斷加深和激發幼兒的感恩體驗與感恩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