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瑩/南京金陵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根據我國目前不斷完善和發展的教育體制,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已經不能夠滿足學生的基本需求了,因此教師們需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思路,進行創新,幫助學生更好的接受教育。高職教學課程中的語文教學,不僅僅是一門工具課程,也是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文學素養的課程,教師們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學生進行引導,同時建設良好的學習環境,進行教學模式的改革探索。
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和文化學習的基本課程,我們不僅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門課程,也是我們理解傳承國家上下五千年文化的工具,因此語文課程在基礎課程中有著很重要的意義。在高職院校開展語文課程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質和綜合能力,也是為了體現語文的重要性。但是在目前看來,語文教學的實際成果和社會需要的人才素質相差甚遠。為了使高職院校的學生在社會上更具備競爭力,學校應該加強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而高職學生語文能力培養的主戰場就是課堂。根據目前科技的不斷發展和信息數據的爆炸,應該對高職學生的語文教學模式進行新一輪的探索。
大數據的要義可以理解為是從規模巨大、復雜的數據集,從中進行分析挖掘,獲得一般規律,從而更好的對學生進行教學。大數據時代的到來能夠幫助加強語文教學中的素質培養和基本能力培養。比如說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上,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分析往往是一個周期比較長的活動,而且學習效果的分析方式壓迫性比較強,但是大數據可以根據學生日常的表現來對學生進行分析,能夠幫助教師制定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從而能夠更好的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而與此同時,大數據模式的教學也能夠幫助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每一個學生擅長的領域都不一樣,傳統的教學模式沒有辦法根據學生之間的個性化進行教學,但是依托大數據的分析,就可以很好的幫助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習,諸如翻轉課堂、微課堂等依托新型設備的新型教學模式,教師可以根據課程需求來進行選擇。
在依托大數據的教學模式中,第一,學生的學習動態能夠被采集,同時對學生的動態進行分析,根據分析結果來對語文的教學方式和內容進行改革。同時大數據還能夠對教學評價進行分析,以往只能夠通過考試這種可能打擊學生積極性的方式來獲得學生的學習效果,但是大數據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過程的跟蹤,從而在無負擔壓力的情況下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第二,教師可以在課前利用數據庫進行備課,同時根據大數據采集的樣本對學生的學習進度來進行分析,在制定教案的時候就能夠制定出大部分學生能夠跟上的教案,并且能夠針對一些學生開展個性化的教學,在課堂教學時,也能夠及時捕捉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及時改動教學進度,同時也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進行探討,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的能力和語文方面的綜合素質能力。第三,依托大數據進行的新途徑教學,還能夠幫助教師增長自身的能力,語文作為一門需要長期積累的學科,對語文教師的要求也非常的高,因此大數據能夠幫助教師進行不斷地學習[1]。
在信息時代,語文教學中閱讀的重要性也在日益體現,但是語文能力的提高不僅僅是進行大量的閱讀,也包括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教師應該在信息化技術發展飛速的今天,使語文課程的功能得到更大的發揮,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幫助學生理解語文,喜愛語文。
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首先需要明確自己組織者和引導者的職責,同時使學生了解學習的主體應該是他們自己。教師應該摒棄傳統的教學觀點,要用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式來對自身進行升級,在語文的教學課堂上,教師不再作為主講,而是應該將課堂交給學生。從現實情況來看,對于高職在校學生來說,其往往存在著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學習成績一般的特點,也正是因為如此,教師每每會在教學中強制性的對其進行各種要求,沒有從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很多學生在職業學校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應付家長,還有部分學生根本對學習毫無興趣,完全放棄了學習,在上課時不僅僅不會認真聽講,同時還會打鬧等。作為一名高職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夠對成績較差、不認真學習的學生進行放棄,而是應該格外對他們進行重視,給予其在以往的學習經歷中沒有得到過的關愛與尊重,加強與他們的溝通與交流,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三觀,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如此才能讓學生更好的進行學習,提升其學習效率。對于高職學校來說,其并不是專門負責發證的事業單位,而學生也不是為了考試而生的機器,學校是對人才進行培養的場所,只有促進學生未來的全面發展,才能夠詮釋學校、教師的價值,所以,應在教學過程中做到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為核心,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在接受到優秀文化熏陶的基礎上,提升其品德修養,最終培養其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教師作為一個主導者,把握著課程的發展。同時教師應該明確學生的真實需求,對信息化的技術進行靈活運用,使語文課堂充滿生機活力,能夠將學生的注意力都帶回到課堂中來,改善教學環境,最大化的提升教學效率。在語文教學的發展中,教師應該對自己的現有教學資源進行發揮,對各種資源進行挑選并且進行有效的評價,從而選擇出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模式。最后教師還應該充分的利用網絡中的共享資源,對其進行整合和優化,包括教學案例的豐富,視頻的制作等,幫助學生進行語文知識的內化[2]。例如,語文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網絡資源為學生搭配優美的音樂,讓學生在良好的氣氛中對文章的主題思想進行思考,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合理的進行朗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其學習效率。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內容,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相關的配樂進行聆聽,之后讓學生朗誦,提高教學效果,學生也可以深刻的記住課堂上教師講述的具體內容。
教師還可以通過其他的方式來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激發,加強與學生的交流。雖然教學的過程本身就是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的過程,但是在現實情況中,學生往往對教師存在著抵觸感,影響了教學效果。作為教學的主體,學生是否能夠在有興趣的基礎上進行學習,決定著教師的教學成果,所以教師必須要從自己身上找問題,而不是盲目的對學生進行批評。可嘗試對信息化技術進行利用,對教學情境進行創設,通過信息化技術讓學生對教材內課文的相關內容進行扮演,如此就可以創新教學形式,達成教學目標。例如,在教學《鴻門宴》這一課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進行表演,無論是劉邦還是項羽,亦或是張良與樊噲,這些人物都帶有一定的故事性,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當課堂具備情境化特點,學生就能夠深入到其中,在表演之后,再讓學生閱讀原文,學生就可以更加明確文章的主要思路,體會到文章人物中的具體思想感情,達成教學目標,提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語文是中華文明傳承的載體和工具,是立身之本,在高職教育中,語文也肩負著重大的責任,對學生的日后發展會有重大而長遠的影響,因此根據目前科學技術的發展,筆者對目前的高職語文教育提出了新途徑的建議,要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語文課程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