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靜 吳曉棠/伊犁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
所謂非連續性文本,是指區別于傳統閱讀中以句子或段落為核心的文學性強、敘事性強等特點的連續性文本,而以文字、圖、表、單、畫等信息為單位,用一種或是多種信息組合在一起,直觀具體地呈現信息內容的一種文本形式,如網絡跟帖、課文插圖、目錄、課程表、宣傳單、說明書、導游地圖、指示牌等等,其具有直觀性、生活性、非線性和客觀性的特點。
2011年版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第四學段的閱讀版塊中新增添了有關非連續性文本的內容,明確要求學生能夠閱讀組合繁復的非連續性文本材料,從中檢索提取信息,理解文本的基本意思,從而得出有價值的結論。由此可見,在新課程改革深入發展的背景下,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關注度不斷增加,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正面對著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發揮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顯著優勢,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已成為當前初中語文教師關注討論的熱門話題。
筆者通過在教育實習過程中的觀摩課和調查發現,從總體上來說,目前在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中,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現狀并不是很理想,尚且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教學理念認知不足。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大多數初中語文教師注重的是對連續性文本的理解、分析和鑒賞,認為側重于生活實際的非連續性文本并不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忽視了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給予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的時間少之又少,只有在遇到與非連續文本有關的試題時,才會花時間給學生進行講解,且通常是根據自己在教學中的一些感性經驗和認識進行解釋,對非連續性文本的原理、認知、技能以及策略等尚未構建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還處于比較模糊的狀態。新課程標準已經將非連續性文本納入到語文學科,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就不應弱化其內容,應該發揮非連續性文本在日常生活方面的實用價值。積極引導學生以興趣帶動學習,把閱讀的視野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以此實現“語文為生活所用”的價值意義。
(2)教學內容較為單一。教學內容要恰當豐富、科學合理。筆者在深入課堂進行觀察后發現,許多初中語文教師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內容仍然比較單一零散,語文教材及其他方面的非連續性文本資源并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利用。對于教材目錄、課文插圖或綜合性學習等非連續性文本都是一帶而過,甚至有一些教師會完全忽視。此外,對于社會生活中豐富的非連續性文本資源更是很少在教學過程中有所呈現。教學內容選取的單一,直接影響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只有充分優化、利用文本資源,有意識地進行學科滲透與整合,才能不斷豐富完善閱讀教學內容,充分發揮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價值。
(3)教學方法過于籠統。目前,許多教師在進行非連續文本閱讀教學時,教學方法不夠明確具體。主要體現為:一是教師并未對此類文本的閱讀教學做出綜合思考,通常是遇到一題講一題,而不會對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方法做出系統的歸納和總結,也很少主動對其進行探究;二是有些教師在講授此類文本時更多是以試題講解為主,側重于解題方法和技巧的傳授,為學生呈現出所謂的參考答案,忽視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以及教學引導,使學生對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學習僅僅停留于表層,難以深入。這種“應試型”的教學方法,過分關注考試,缺乏靈活性和系統性,從而忽視了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及應用能力的培養。
(4)教學評價偏重形式。眾所周知,教學評價是提升教學效果的重要組成環節。當前考試測評是評價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主要方式,它側重于考察學習結果,缺乏對學習過程的關注和思考,極易造成教師在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的過程中重形式、輕內容,對解題方法和正確答案過度迷戀,從而迷失方向。簡單的評價體系不能有效評估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應有的價值,也忽視了學生綜合實踐素養和能力的培養,不能充分體現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核心要義和本真追求。
語文教師作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引導者,在初中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主導作用。針對初中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中反映的問題,筆者主要從語文教師的角度,深入探究初中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的有效路徑。
教師是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的引領者,學生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的提高,離不開語文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幫助。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直接指向學生的社會實踐、未來生活,切實能夠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水平和實踐能力,這是連續性文本教學無法替代的。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并沒有意識到非連續性文本的實用價值。因此,語文教師首先要及時更新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要的語文教育理念,并以此為基礎來提高自身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能力。具體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首先要教師要保持終身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時刻關注教育期刊中關于此類文本的研究,及時掌握當前語文教學的最新動態,積極更新教學觀念,不斷豐富自己的專業內涵,提升專業思維和專業能力的發展。其次要不斷增強非連續性文本的運用意識,提高文本的運用技能。教師自身要多加關注生活中的非連續性文本,有意識地將非連續性文本與連續性文本轉換結合。如,教師在進行《岳陽樓記》這篇課文的教學時,讓學生依據文章內容和所查到的相關資料,繪制一幅游覽岳陽樓的旅游路線圖。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理解文章的思路,同時也為課堂增添了趣味,為教師的文本閱讀教學注人了生機活力。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注意:非連續性文本既是接連生活的紐帶,也是語言運用的平臺,更是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途徑。
(1)從語文教材中挖掘資源。語文教材是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必不可少的內容憑借,教師應不斷從語文教材中挖掘相關資源,尋找示例,讓學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和運用非連續性文本。教材目錄、課文插圖、課后練習以及綜合性學習中都含有相當一部分非連續性文本資源,把這些有價值的信息加以整合,融會貫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對非連續性文本的探究能力和推理能力。以綜合性學習為例,其具有綜合性和活動性的特點,是初中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板塊。在教學過程中若能巧借綜合性學習活動來指導學生應用非連續性文本進行策劃和實施活動,可極大地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例如部編本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綜合性學習,主題為倡導低碳生活,班級全體學生分工合作,采用數據、圖表、圖片和文字相結合的形式,宣傳低碳生活、綠色環保的理念,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這種方式有助于學生將課內的非連續性文本知識與課外實際相結合,在豐富的自然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
(2)從其他學科中整合資源。隨著學科壁壘的打破,非連續性文本資源變得更加豐富多元,為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提供了便利。教師應有意識地進行學科滲透與整合,同思想政治、美術、數學和地理等學科相互融通,以此打開學生語文學習的視野,讓學生形成非連續性文本學習的系統思維。例如《人民解放軍白萬大軍橫渡長江》一文,可以和地理學科相融通,清晰地了解橫渡長江的路線,了解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概況,注重理解其語言的客觀性和簡潔性;再例如數學學科中的坐標圖、餅狀圖、樹狀圖等各種表格圖形,利于培養學會的提取信息能力、讀圖意識和空間概念。
(3)從日常生活中優化資源。非連續性文本指向生活實踐,指向學生未來。面對浩如煙海的文本資源,教師應以學生的終身全面發展為方向,選擇有一定代表性和利于解決實際問題的文本資源,選擇健康、積極向上的文本資源。如校內外的文化長廊、課程表、公交站牌、車票、網絡跟帖、報紙、導游地圖、說明書等,將學生生活中點點滴滴的信息引人課堂,促進學生對生活中非連續性文本的理解、分析和評價,由認識到實踐,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到實際生活中去,從而實現學以致用的終極目標。
(1)問題引導法。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要求初中生應具有良好的獲取與分析信息能力、整合與闡釋信息能力以及反思與評價信息能力。通過觀察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材料會發現,大部分信息有的是通過一個或多個表格呈現,有的是通過幾幅漫畫呈現,文字性的信息少之又少。所以,許多學生在閱讀時就會顯得不知所措,寸步難行。這時,學生就要掌握“問題引導法”,明確題目要求,多問幾個問題,從問題入手,逐步尋找提取所需要的信息,再通過簡單推論進一步提出自己的觀點,最終達到閱讀的目的。
(2)定位分析法。初中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直接目的在于如何獲取有意義的信息,并對信息進行整合處理。例如圖表題,最主要的是對文本中的標題、閱讀要求以及圖表與文字等關鍵信息進行定位分析。標題是對整個文本內容的概括,突出主題;閱讀要求指向最終要解決的問題;圖表與文字是對文本進行闡釋的關鍵信息,學生將二者結合作為基礎,達到對文本信息的總結和評價。采用“定位分析法”,學生能夠根據題目要求迅速地檢索提取出文本中有價值的信息,有利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歸納整合能力的培養。
(3)比較聯系法。運用比較聯系法,學生能夠對非連續性文本進行由表及里的深入理解和思考,從而得出有意義的結論,揭開其神秘面紗。面對非連續性文本的閱讀,首先,教師需要向學生明確指出比較哪幾個信息點,即比較的對象是什么;其次,應明確指出學生需要得出哪些方面的結論,即比較的目的是什么;最后要求學生聯系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鑒別保留有效信息,從而探究隱含其中的變化規律及趨勢。在比較聯系的過程中,教師應不斷鼓勵、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對非連續性文本進行聯系比較,以期對非連續性文本獲得更加整體全面的認識。
如何進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的評價是一個亟待解決、需要繼續探究完善的問題。非連續性文本的評價應正確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水平,要根據課程目標和學生的特點,因材制宜,選取合適的評價方式,提高評價的效率和質量。筆者認為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的評價考查方式要堅持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的結合,于課堂中評價,于生活中評價。非連續性文本是一種與社會生活聯系密切的文本,對于其評價體系的構建、評價方式的設置,除了考試測評之外,重點還是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例如通過問卷訪談調查和成長記錄袋等方法,客觀描述學生的非連續性文本閱讀能力;同時為了避免評價主體的單一,根據實際的需要,應讓學生、教師、家長、該專業領域的研究者等適當加入到評價活動中來。巧用恰當的評價方式,克服傳統筆試測試的弊端,促進教與學的深度開展,對改進初中語文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教學尤為重要。
非連續性文本作為信息化背景下高度發展的產物,被賦予了鮮明的時代氣息,是未來社會不可回避的一種文本形態。非連續性文本閱讀指向學生生活實踐,指向學生未來發展,具有極強的社會實用價值。總之,要想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一線語文教師的不懈努力,促使閱讀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貼近生活,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素養及學以致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