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楊/麗江師范高等??茖W校
云南省師范??茖W??梢宰匪莸?0世紀初新式教育的開始。他們是由舊時的書院(如麗江的雪山學院)轉變而來,名稱一般也稱為學堂或師范傳習所,如麗江師范學校當初稱為麗江學堂,昭通師范學院稱為昭通師范傳習所,曲靖師專稱為曲靖師范第二傳習所。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對教師培養的重視,名稱都經歷了變化,由“學堂”的統稱轉為“學校(中專)”,學科上的文理初略分科變為更加精細課程分類,課程種類包含了文學、歷史、藝術、體育等理論課程外,還有書法、手工實踐技能課程。這些改革,讓學生得到了全面系統的教育,為以后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為地方學校提供了大量的優質教師。
云南省曾經的師范??茖W校主要有:昆明師專(1980),曲靖師專(1992),楚雄師專(1983年),大理師專(1977)寶山師專(1978),文山師專(1984),蒙自師專(1978年),昭通師專(1978)等幾所,其中的大理、寶山、蒙自和昭通是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建立的,被稱為我省最早的“四大師專”。他們為云南省各地區培養了大批優秀的初高中教師,為地方的文化教育、科學研究、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
云南省師范院校(師專)是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建立,時間在1977至1980年間前后,時間也就是在也就40年左右,無論是辦學理念,人才培養方法,還是在辦學規模、學科設置,招生范圍上看,都顯得年輕。
這些學院校位于城市的邊角,占地百十來畝;校園周圍環境良莠不齊,與城中村相互交錯;師生規模不大,按計劃招生,按計劃就業;專業設置固定,課程教材傳統,平穩地為地方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時代應有的貢獻。
與有著近40多年的辦學經驗學校的“四大師?!毕啾龋惤瓗煼陡叩葘?茖W校、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都是在2000年后建立,由師范學校和教育學院合并而來,“大學”的歷史有10來年,雖說“培養師范”歷史悠久,但大都是有著辦中專和成人(函授)的經驗,沒有真正辦“大學”的經驗,大部分的教學、管理方法都是參考和借鑒兄弟學院,沒有形成與地方、自身合適的辦學機制,沒有融入當地經濟、文化、社會發展中,因而他們在大學的“內涵”與“貢獻”方面來看他們是非常年輕的。
云南省早期設立師范??茖W,歷史不長,一直沒有得到快速的發展,在1999年后,各??茖W校抓住高校院校改革的機遇,紛紛升格為本科學院,完成了歷史任務。但有幾所仍然在徘徊和“掙扎”。
2000年后形成師范??朴捎跉v史和自身環境原因,一直沒有趕上合并、升本的末班車,現在還在為“升本”和生存而奮斗,分別是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和麗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2000年后建立的師專,主要地處邊疆和高海拔、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他們為地方的教育文化事業做出了貢獻。這些專科學校的建立,一方面解決了原來地方師范學校的撤、并、合等問題。另一方面也確實有效地解決了當時地方中缺乏師資的問題,促進了當地的教育、文化的發展。
2000年后建立的師范??茖W校,為地方做出了貢獻,但在它們在建立之初,本身就隱藏著巨大的問題,那就是大學擴招后和其他由師專升格為師范學院的一個合流的沖擊,淡化了它們對地方教育的必要性。
更為挑戰的是,隨著國家對鄉鎮、農村、山區、少數民族地方基礎教育的逐步重視,加大了對地方教育的投入,提高了這些地方教師的待遇,讓更多以前不愿意到這些偏遠地方的本科學校的優秀畢業生來到這些地方工作,提高了這些地方的教育教學水平。打破了以往農村、山區、少數村落地方教師必是師范專科學校的畢業生的傳統,讓以前的同??茖W校競爭的局面,變為和本科學校與省外學校競爭的狀況。
更為嚴峻的是各種民辦高校的崛起,大量的畢業生都涌向教師這一行業,加劇了專科學校學生就業的難度。由以前的單一,同層次的競爭上升為多層次,全方位的競爭,其所面對的挑戰壓力不言而喻。
這些師范??茖W?,F在確實面臨著巨大的壓力,但同時有著巨大的優勢。主要有:
(1)這些師專全都位于各個地州市,都處在經濟不發達,文化教育水平整體發展水平滯后,大量少數民族聚集及地理環境相對不宜居住的地區。當初建立師專的目的也就是為地方的教育培養教師,服務地方經濟文化建設。隨著這些我國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及城鎮化的迅速展開,人們更容易生活在交通便利,自然環境優越的地方,形成了大量人口聚集區域。生活在這的人們,需要齊全的文化設施,高素質的文化工作者,需要為當地的小孩提供從幼兒園到小學階段的優質教育。這對當地方的師專發展提供了客觀的優勢。
(2)是我國正在進入扶貧攻堅階段,特別是對少數民族和山區居民進行大量的異地搬遷安置,讓他們在文化和教育上不能因“貧”而拖后退,扶貧要從教育上開始,因而在《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特別強調“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向中西部和民族邊遠貧困地區的傾斜力度……改善鄉村教學環境。鼓勵普惠性幼兒園發展,加強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學前三年毛入園率提高到85%。”這也為西部少數民族地方的師范??茖W校提供了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3)有些師范專科學校由于歷史等原因,錯過了當時“西部大開發”的發展列車,但再也不能錯過“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宏偉規劃。西部及西南部地區恰好位于“一帶一路”的連接點,它們的發展水平制約著“一帶一路”高效、順暢、深度及全面的開展,所以國家非常重視“一帶一路”區域的的整體發展,除了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大力投資外,還加大了對教育的投資“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向中西部和民族邊遠貧困地區的傾斜力度”(國家十三五規劃),讓他們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快速發展,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熟悉當地經濟發展狀況、了解區域社會狀況及能夠迅速當融入當地社會的人才。這是“一帶一路”高校的責任和義務,也是那些高職高專進一步發展的歷史機遇。
地方師專,尤其是那些剛建立不久的師專在發展中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如何突破自身局限,進一步發展為既能開展完整的職業教育,給地方建設提供各種專業技術的畢業生,也能夠辦好師范教育,為地方基礎教育提供優質的師資的辦學方式;進一步由單純的省內、招生就業擴大為全國招生、全國就業的辦學理念,由單一的師范為主,職業教育為輔的辦學模式上升為師范,職業教育并重的教學規劃,進而升格為本科院校,這是他們生存、發展的唯一出路。在這個路上困難重重,其中最主要的是傳統的繼承和改革與創新。
悠久和多元傳統對一所院校來說是至關重要,對于民族地區的師范院校來說更是如此。傳統可以讓一所學?;蛘咭粋€團體更加穩固團結,在時代變化面前更加處事不驚,讓他們冷靜的面對變化?,F存的幾所師專,都有長久的積淀,都曾經面對歷史的分分合合,形成了如今的辦學規模,形成了根植于民族地區艱苦奮斗、樂于奉獻、安貧樂教的師范辦學傳統。這個傳統一直貫穿于他們的教學和生活中,成為他們的精神支柱。
但這個傳統中的一些習慣也在制約著這些學校的發展。如遵循守舊,抱殘守缺;地區主義,小團體意識;排資論輩,資歷說話及盲目的夜郎自大等陋習。這些習慣在別的地方都有,但在環境相對封閉,經濟不發達的區域就顯得更加明顯,雖然說沒有魯迅講的“搬掉一個磚頭”那么夸張,但在學校進行的改革中也要承擔著不少的壓力,比如在學分制、選課制、末位淘汰制等教學改革中就有所體現,有些時候時候“改革了一圈”,最后又回到了原點的局面。
所以正確認識“傳統”,跳出狹隘的“唯一、邊疆、落后”自封的拘囿,積汲取兄弟學校發展中的經驗,整合自身的條件,適當的舍棄,引入新的思想,形成合力,做到推陳出新,實現真正的蛻變。
改革與創新對社會、對民族的重要性無需贅言,我國現在所取得的成就都是通過改革與創新取得的,這是實踐證明的。云南地方師范??茖W校的想要發展,也必須改革和創新。
云南省現存的2所師專在發展中所遇到的最大難題不是校園建設,辦學資產以及師資力量等有形問題,而是長久以來形成的“鐵飯碗”、“得過起過”、“唯我獨尊”等思想和行為上的問題,他們在本質上阻礙了學校跟上時代步伐,快速融入全國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進程。
云南省地方師范專科學對云南省的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隨著云南省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專科學校辦學層次已經不能適應需求了,在面對發展生存的危機時,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從自身條件出發,結合區域發展狀況,抓住“十四五”發展規劃和“進一步”給予的條件,制定好規劃,腳踏實地的做好建設,完成好每一步任務,以“積跬步”而“至千里”,實現“專升本”,更好的為地方社會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