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杰/山西工商學院
學前教育政策法規類課程是研究學前教育政策、法規的理論和應用的基礎課程。然而,與其他課程基礎課程顯著不同的是,學前教育政策法規類課程不僅要求知識的系統性,更突出知識的應用性和示范性。在我國,學者謝敬中最早介紹了案例教學法。[1]案例教學是一種根據教學目標,以學生為中心,以案例為基礎,以問題為導向,以討論為手段開展教學活動的一種啟發式、互動式教學方法[2]。它有效彌補了以教師講授為主要形式的傳統教學方法的缺陷,引導學生對具體案例的分析、討論,激發了學生的法律問題意識,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分析、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實現了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的結合,因而比較適合學前教育政策法規類課程教學。
課程目標是課程實施的依據。對一門課程的目標定位是否正確將直接影響到該課程的實施是否科學、有效。學前教育政策法規類課程是專業基礎課程中應用性較強的一類課程。因此,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弱化說教式教學,引導學生在理解知識內涵的基礎上強化應用,著重培養學生依法治教的能力。具體來說,這類課程旨在通過案例教學,讓學生能夠系統理解、掌握我國現行的與學前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與政策的內涵,進而學會運用法律解決教育實踐活動中遇到的法律糾紛問題,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成為一名懂法、守法、用法的合格幼教工作者。
選擇案例是實施案例教學的前提,也是案例教學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案例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質量高低。為此,要較好地發揮案例教學在學前教育政策法規類課程中的優勢,就必須首先選擇好適宜的案例。具體來說,要注意以下幾點要求:
案例的選擇要緊緊圍繞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只有案例與教學目標指向一致,案例的選擇才有意義,案例教學的優勢才能真正體現出來。因此,在學前教育政策法規類課程案例教學中,教師在選擇案例之前必須首先要明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圍繞教學目標搜集案例,做到有的放矢,進而盡量將教學內容細化并揉合進案例情境和問題中,讓學生能夠通過案例分析掌握相關教學知識點,從而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學前教育政策法規類課程涉及到學前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與政策理論知識繁多,特別是一些相關法律概念和法律條文比較抽象,難以理解,以致讓學生覺得學習過程比較枯燥,課堂參與積極性不高。因此,在學前教育政策法規類課程案例教學中,教師在選擇案例的時候,要善于發現學生的興趣,緊密結合時事要聞,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便捷優勢,一方面可以重點搜集那些與學生社會生活相關的真實的、新穎的、典型的案例,這樣既可以保證案例內容與學生的認知經驗、知識儲備相契合,又能引導學生明確課程對于學生生活與工作的實際意義,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生活化。另一方面,可以從法制影視劇作、歷史典籍中截取相關橋段作為案例,努力增加教學內容的趣味性,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
案例類型的選擇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實際需要確定或變更的。根據案例的性質,案例可以分為正例、反例;根據案例的結構,案例可以分為單一型、復合型。在學前教育政策法規類課程案例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的選擇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案例類型。一般來說,正例適用于對法律相關概念進行明確詮釋,消除疑問。反例則能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加深理解。正反例要相得益彰;單一型案例適用于對法律條文內容的細致分析,復合型案例適用于對處理法律問題能力的綜合考查。單一型、復合型案例需相互補充。
合作探究式學習強調以學生為中心,與案例教學法相結合實施,能夠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就學前教育政策法規類課程而言,合作探究式案例教學是教師通過導入案例引起學生的興趣;接著拋出與單元章節教學內容有關的一系列問題,啟發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進而引導小組分工合作開展探究式學習,嘗試從本章節教學內容中尋找相關知識來分析、回答案例中的問題;進而圍繞著與案例相關的教學知識點,教師引導各小組開展討論、互相交流、分享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的收獲與存在的疑惑,這樣一些疑惑在交流過程中迎刃而解,最終提取出仍有疑惑的少數共性問題由教師負責指導精講。在教學的最后,教師還需要帶領學生總結本章的教學知識點,以起到復習和鞏固的作用。
情境教學是案例教學法應用的重要載體,其關鍵在于如何構建情境。情境要盡可能還原真實,讓學生如同親身經歷,感同身受,這樣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果。就學前教育政策法規類課程而言,情境構建包括構建法律案件和法庭現場。課前,教師需結合時事熱點問題構建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的法律案件,并要求學生提前熟悉法律案件,投票分組搜集相關辯證資料。課上,教師組織學生將法律案件以情景劇的形式表演出來,而作為觀眾的學生則要分組思考、討論情境案例中的法律問題,之后通過模擬法庭的形式開庭審理案件,讓學生在激烈的法庭辯論中感受思想的交峰,在趣味的課堂活動中掌握法律知識,培養合作精神。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課堂討論內容,提煉出教學知識點,根據學生理解情況,對共同疑惑進行重點講解,加以鞏固。
建設案例教學資源庫是學校為解決教師花費不少時間和精力尋找適宜的案例而采取的有效途徑[3]。學前教育政策法規案例教學資源庫既應包含來源于真實生活、內涵豐富的典型精講案例,以便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識點,培養系統的案例分析思維;也應包含超越社會生活、啟發思考的綜合實訓案例,以便補充課程內容,啟迪智慧,鍛煉能力,實現課堂教學理論知識的升華。
為建設案例教學資源庫,教師一方面可以將平時收集到的社會關注度高的學前教育法律案例分類上傳至互聯網數據庫系統,既方便隨時調用,也可以互通有無,相互借鑒研討,既利于提升案例教學的積極性,又利于優化案例教學方案。另一方面,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對于時事要聞的敏感性,將尋找教學案例的任務分配給學生,重點對案例的質量進行審核,這樣既讓學生提前預習了案例,又培養了他們的思維力、創造力。
案例教學要求發揮學生的主體學習作用,因此,在學前教育政策法規類課程中實施案例教學同樣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評價作用。為此,教師必須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在課程評價分值比例設置上,可以適當加大平時成績的考查比例,注重考察學生課堂回答問題情況、小組合作參與案例教學的表現和課后作業的完成情況;在平時成績的評價方式上,具體可以采用個人自評、組內互評、組間互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在教師評價方式上,將個別點評和小組點評相結合,既要關注小組整體的綜合表現,又不能忽視個別學生的差異表現。
案例教學在學前教育政策法規類課程應用過程中發揮出其顯而易見的優勢,同樣也顯現一些問題,如:案例教學的方法策略還有待進一步開發;案例教學對教師的業務素質要求較高,部分教師難以運用自如。為此,教師平時要多下功夫,在教學中不斷反思與總結,創新案例教學的方法策略,優化案例教學在學前教育政策法規類課程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