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 榮/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黨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從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的戰略高度,深刻回答了“中國青年時代之問”,形成新時代習近平青年觀。恩格斯曾談到,“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高峰,就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同樣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習近平要求全黨要學會堅持運用理論思維提高我們在各領域應對挑戰、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習近平青年觀的形成過程中,通過運用包含“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的科學思維方式,為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指明了進行的方向,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科學內涵,為新時代做好青年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戰略思維能力,就是善于觀大勢、謀全局,正確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善于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能力。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如何看待青年?如何教育青年?習近平指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祖國的未來屬于下一代。做好關心下一代工作,關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終將在廣大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在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廣大青年是生力軍和突擊隊。”習近平總覽全局,深刻指出青年的在中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的“生力軍”和“突擊隊”角色。進一步深化了“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青年,贏得青年,依靠青年是黨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保證”的認識。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青年的教育更是關系到全局發展。習近平指出:“教育對提高人民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中華民族創新創造活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在全國教育大會上,他又一次強調,“堅持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具有決定性意義”和“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亦把青年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歷史思維,是指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通過歷史視野和發展規律思考分析問題、把握前進方向、指導現實工作的科學思維。習近平青年觀堅持運用歷史思維,積極引導青年深刻認識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為實現兩大歷史任務的奮斗歷史。在慶祝中共共產黨成立九十五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他指出,“全國廣大青年要深刻了解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不懈奮斗的光榮歷史和偉大歷程”,“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的奉獻中換發出絢麗光彩”。
在歷史之中汲取智慧,在歷史之中確證青年運動方向。習近平運用歷史思維,縱觀百年青年運動方向,客觀分析和總結了青年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歷史作用。他指出,在革命戰爭年代,廣大青年滿懷革命理想,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沖鋒陷陣、拋灑熱血。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廣大青年響應國家的號召,向困難進軍,向還原進軍,保衛祖國,建設祖國,在新中國的廣闊天地忘我勞動、艱苦創業。在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廣大青年發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最強音,為祖國繁榮富強開拓奮進、銳意創新。”站在新時代,習近平明確提出當代青年作為“實現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兩大歷史任務的生力軍”,將中國夢和當代青年緊密聯系起來,讓廣大青年運用歷史思維深刻認識近代中國歷史,堅定不移的跟著共產黨走,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為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辯證法思維是馬克思主義科學原理指導中國實踐和解決當代中國重大問題的根本思想方法。青年發展與實現中國夢是個體與一般的關系。青年發展過程中呈現出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關系。青年的發展對于中國的崛起具有重要的影響,如何解決個體與整體、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關系是實現青年發展與實現中國夢辯證統一的關鍵所在。
習近平在論述青年工作中充滿了辯證法思維的理論智慧。他曾指出,“當代中國青年要有所作為,就必須投身人民的偉大奮斗。”“當代青年建功立業的舞臺空前寬闊、夢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希望大家努力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創造自己的精彩人生”。在其論述中充分體現出,青年發展的個體性需要必須在實現中國夢的整體性中的到發展,離開了實現中國夢的偉大歷史舞臺,個體發展便會黯然失色。
習近平將辯證法思維嫻熟地運用于如何正確認識和把握引導青年的工作中,充分認識當代青年成長規律中的特殊性,在正確把握其普遍性的基礎上運用幫助青年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思想武器,正確引導青年個體發展同中國夢實現具體的統一。芳林新葉催舊葉,流水前波讓后波。習近平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青年獨具的特殊性,“他們朝氣蓬勃、好學上進、視野寬廣、開放自信,是可愛、可信、可為的一代。”正是準確的辨識到新時代青年更具有“創新性、國際性、自信力”的特殊性,才更能確證新時代青年是我國未來發展活力的體現和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是被黨和人民給予了充分的信任和給予了深
厚的希望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現實基礎,是全國人民尤其是廣大青年奮斗和發展的根本價值遵循。習近平深刻指出,“廣大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論到什么時候,我們都要堅守在中國大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廣大青年如小麥灌漿期時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滋養哺育他們,鑄就其堅定的理想信念和人生理想。
創新思維是人類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孕育的最美的花朵。中國古代蘊含著“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樸素創新思維。近現代世界歷史發展充分表明,創新和創造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躋身世界前列的最核心動力。習近平曾指出,“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亡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需要創新力提供不竭的永恒動力,廣大青年正是這不竭動力的奮斗者和堅定者。青年是具有廣闊的視野、善于學習新事物的敏銳能力、最具活力和最具創造力的群體,是走在創新創造的前列的先鋒。青年的創新之路充滿艱辛的探索,在創新中要充分具備逢山開路、遇河架橋的堅強意志,要具有探索求知、求真務實的態度,在創新中積累經驗、取得成果。
青年的創新創造性融入在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之中,這是習近平青年觀創新之處。習近平在2013年致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啟動的賀信中指出,“今天的世界是各國共同組成的命運共同體。教育應該順此大勢,通過更加密切的互動交流,促進對人類各種知識和文化的認知,對各民族現實的奮斗和未來愿景的體認,促進各國學生增進相互了解、樹立世界眼光、激發創新靈感,確立為人類和平與發展貢獻智慧和立德遠大志向。”習近平站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賦予了中國青年更高和更廣闊的殷切期望與要求,也充分體現了新時代青年積極融入中國實施全面改革開放巨大洪流的歷史使命。同時,習近平特別強調要加強青年學生的國際理解教育,增進青年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在青年心中打牢相互尊重、相互學習、熱愛和平、維護正義、共同進步的思想根基,為青年搭建起青年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的思想基礎、文化基礎和情感基礎。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習近平運用科學的理論思維構建了新時代馬克思主義青年觀,開辟了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發展的新境界。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中國就有前途,中華民族就有希望。在全球化的今天,全球青年有理想、有擔當,人類就有希望,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