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竹/河南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有序政治參與是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目標,也是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的重要途徑,黨的十七大以來,國家始終將有序政治參與作為政治建設的重要目標,穩步推進各個領域和層次的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并在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中取得了良好效果。隨著網絡化進程的推進,網絡政治參與成了重要的政治參與渠道,網絡政治參與面臨著機制尚不成熟,網絡暴力、網絡謠言、網絡群體性事件等時有發生,這些給網絡政治民主建設帶來許多負面影響。為此,應當深入分析青年網絡政治參與問題,推動青年網絡政治參與從無序向有序轉向。
從政治發展史視角看,政治參與是古而有之的政治活動,不過在傳統社會中政治參與者多為貴族、官僚等社會特權階層,普通民眾在政治活動中往往是無言的“他者”。真正意義上的政治參與產生于現代社會,特別是議會制、民主選舉制等現代政治制度的產生,為普通民眾的政治參與提供了現實可能。在網絡化和信息化的時代境遇下,虛擬的網絡平臺成了公民政治參與的重要方式,也成為影響公共決策、社會治理、政治監督的重要方式。所謂網絡政治參與就是以新聞網站、社交平臺等為政治參與渠道的政治實踐活動。
首先,青年網絡政治參與具有平等性。在網絡政治生活中每個公民都可以發表自己的政治觀點,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甚至對公共決策、司法公正、社會治理等“品頭論足”,這些拓展了廣大青年的政治參與渠道,也提高了普通青年的政治話語權,所以說,網絡政治參與具有平等性的特征。其次,網絡政治參與具有虛擬性。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個體可以完全擺脫身份、地位、性別、學歷等外在因素的限制和束縛,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政治觀點,從而使青年網絡政治參與具有虛擬性的特征。此外,網絡政治參與具有互動性的特征。在網絡平臺上網民可以點對點地與官員進行溝通,也可以即時就某個政治事件、公共決策等展開討論,從而使網絡政治參與具有互動性特征。最后,網絡政治參與具有即時性的特征。網絡政治參與拉近了網民的距離,網民可以在網絡平臺上方便快捷地進行政治交流和信息溝通,這些大大增加了政治生活的不確定性,也導致網絡群體性事件時有發生。[1]
首先,情緒化。網絡的虛擬性、開放性、自由性等拓展了青年的網絡政治參與渠道,也為青年網絡政治參與提供了多種可能,但是也給青年政治參與帶來許多負面影響,比如少數青年在網絡平臺上宣泄情緒,發表不負責任的過激言論,這些給公民政治參與帶來許多負面影響。其次,非理性化。在網絡世界中信息可以被分享或過濾,特別是在垃圾信息泛濫、負面言論流行的網絡環境中,只有屏蔽或過濾掉消極、否定的政治言論,才能夠培育積極健康的網絡政治生態。當前非理性的網絡言論仍有著較大的生存空間,并且在網絡政治參與中產生了許多負面影響。比如有些青年發表非理性化觀點、偏激政治言論后發現,在網絡空間中找到了許多與自己觀點及意見相近的網民、網站等,這些強化了他們的政治觀點和政治信念,也使他們的政治思維、政治意見等變得更加極端。此外,無組織化。在無序的青年網絡政治參與中,多數青年都是為了維護個人利益而發表政治言論、評價大政方針等,這種政治參與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個體性、無組織性等。無序的網絡政治參與往往能夠衍生出具有較大輿論影響的次生網絡政治生態,這種次生網絡政治輿論可能會順應主流網絡政治輿論,推動政治民主化、法治化建設。另一方面,如果次生網絡政治輿論與主流網絡政治輿論相悖時,可能會影響網絡政治參與的健康發展。
首先,拓展青年政治參與的正式渠道。應當完善人大、政協、群眾自治等政治參與制度,暢通青年政治參與渠道,為青年提供更多的政治參與機會,減少各種無組織化、極端化、非理性化的網絡政治參與活動的發生。此外,優化青年網絡政治參與的法律環境。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都建立了完善的網絡政治參與機制,比如美國的《信息自由法》《電子信息自由法》等就對網絡政治參與的原則、要求、方式、內容等進行了明確規定,這些為網絡政治參與有序化提供了保障。所以應當明確網絡政治參與的技術標準、監管方式、法律底線、基本要求等,推動青年網絡政治參與法治化建設。
首先,培養理性參與意識。網絡政治參與是公民政治參與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網絡政治參與效果與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有著密切聯系。所以應當通過思政教育、價值觀教育、普法教育等方式開展公民意識教育,不斷提高廣大青年網絡政治參與的理性化程度。還應當通過網絡文明創建、網絡道德教育等提升青年的政治素養,提高青年對網絡政治參與的理解程度。此外,培養青年的理性參與能力。應當通過形式多樣的政治實踐活動培養廣大青年的政治參與能力,提高廣大青年的網絡政治參與水平。比如可以引導廣大青年參與學生會、黨組織、工會、村委會等社會組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青年的政治參與能力;還可以通過志愿者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培養青年的社會參與能
力,增加廣大青年對國情、社情的認識和理解,提升廣大青年的政治參與水平。
首先,培育青年意見領袖。在網絡政治參與中網絡大V、意見領袖等往往具有較大的輿論影響力,能夠引領青年網絡政治參與的輿論導向,提高青年網絡政治參與的有序化程度。所以應當有意識地培養網絡意見領袖,提高知識精英、獨立知識分子等在青年群體的輿論影響力。比如可以培養一批政治覺悟高、思想素質硬、網絡影響力大的大學青年教師、青年政治學者等,在電視節目、新聞網站、社交平臺等方面的社會知名度,提高這些知識分子在青年群體中的影響力。此外,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在青年網絡政治參與中的作用。在現代社會中非政府組織成了影響政治及社會生活的重要力量,在青年網絡政治參與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應當積極扶持非政府組織,以非政府組織提升青年網絡政治參與的有序性。比如應當支持共青團、青年志愿者協會、青年維權組織等社會團體的發展,以社會團體引導青年網絡政治參與,促使青年以組織化方式參與網絡政治活動。[3]
青年網絡政治參與對于推進公民政治參與具有重要意義。當前青年網絡政治參與面臨著情緒化、非組織化、非理性化等問題,這些影響了青年網絡政治參與的質量及效果。為此,應當推動青年網絡政治參與從無序向有序發展,解決青年政治參與中的混亂無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