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娜/山東省山東工程職業技術大學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關鍵時期,高質量的人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要后備力量。高校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重要場所,思政教育是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意識形態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的實踐活動,雙創教育是貫徹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培養具有高知識高技能的創新型人才的實踐活動[1]。思政教育和雙創教育作為高等教育體系兩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二者的教育目的、教育內容以及教育方式均要遵循新時代高等教育對于人才培養的需求,這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相互滲透,兩者的互相促進與融合是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也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是大勢所趨,其融合現狀如何,本文就二者融合的理念、內容、方式、效果幾個方面來鋪陳。
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創新創業教育具有價值引領的地位,但是在實踐中,一些高校培養目標不明確,顧此失彼,存在片面重視創新創業教育,而忽視思想政治教育的現象,強調創新創業目標,卻忽視了思政教育,使得很多學生形成了急功近利、注重名利的思想,這樣一來就背離了創新創業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合的初心。
很多高校均設置有創新創業課程,但是這些課程較多地關注個體,在個體如何回應時代需求、承擔社會責任以及對接國家政策等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思政課程融入在日常的教學中,達成了對教育對象的全面覆蓋,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較多地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并未與專業教育和雙創教育很好地結合起來,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創新思維與意識的培養,因此,在教育內容方面二者融合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思政教育和雙創教育,制定了相關政策,投入了大量資源。但是現如今的二者融合并未形成完善的體系,在教學內容、方式上還有較多欠缺,不能很好地將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從學生方面來說,對思政教育和雙創教育的滿意度不高。一些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但是沒有良好的解決辦法,依舊只能講授一些理論性和表面的知識。因此,應該找到良好的教育模式來使思政教育與雙創教育得到融合。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創新創業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各大高校本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精神理念,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開設各種課程,但是效果不甚理想,畢業生創業成功的概率依舊很低,并且出現了一些問題。可以從中看出,思政教育與雙創教育的互促融合存在一些問題,要走的路還很遠。
新時代是一個強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高等教育發展要與時俱進,同時代發展同頻共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建設創新型國家,都要把創新創業擺在重要的位置,大力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協同育人的高水平人才培養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盡管在具體目標上有所不同,但是,在根本目標上是完全一致的[2]。協同育人的培養模式,能夠較好地實現二者融合,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加深學生的思想認識,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與創業觀,與此同時也能幫助學生確立積極創新,勇于擔當的責任意識,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只有培養出綜合素質過硬的人才,才能完善乃至優化社會的人力資源結構,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之間的互相促進與融合,對于高校的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不管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較好地實現了教育方式的革新,真正滿足了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把培養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為落腳點,高度重視教育引導。高校具有教書育人、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創造的職能,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場所,二者互促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創新創業教育具有價值引領的作用。大學生是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的潛在力量,他們的價值觀會對社會發展產生直接影響。因此,在創新創業上,大學生應該堅定政治方向,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社會發展需求,勇于擔當,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將創新創業融入時代發展的浪潮。教育理念的科學融合,能夠提升教學實施的效率和質量[3]。
創新創業教育能夠為思政教育填補實踐運行的空白,有助于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為其提供價值引導,雙創教育在正確價值觀的引導下,為社會經濟創造重要價值。此外,嚴峻的就業形勢也不得不使得高校另辟蹊徑,就業是高校畢業生必須要面對的一個難題,除了就業以外,創業也是不錯的選擇。因此,思政教育與雙創教育的融合實屬必要。
高校要推進思政教育與雙創教育的有機融合,構建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新模式,必須以實踐為導向,對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目標進行重構,結合高校自身的特點、時代發展等情況,改革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策略。
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面對教育目的,高校要不斷的更新育人理念來適應社會的不斷變化與發展。教育部門要完善相關條例,為高校的思政教育和雙創教育的互促融合提供指導方針。在高校范圍內可以進行一定的試點,吸取試點的經驗教訓,為條例制定提供借鑒。高校以及相關部門要鼓勵專家學者對思政教育與雙創教育的融合進行研究與探索,給予足夠的項目資金支持,對相關課題進行深入研究,豐富思政教育與雙創教育融合的理論,為條例制定奠定基礎。
通過思政教育對學生進行思想上的引領,幫助學生解決所遇到的各種思想問題;雙創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因此,要對多項教育資源進行合理分配,教育者應該合作分工,教育內容要優勢互補,教育方式要引人入勝,優化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模式,挖掘潛在的教育資源,充分發揮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作用,實現思政教育和雙創教育的深度融合,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人才。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在教學過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師要樹立思政教育與雙創教育互促融合的理念,引導學生,發揮課堂教學這一主渠道的作用。在我國很多高校中,由于專業教師較為匱乏,一般由輔導員承擔起了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以及職業生涯輔導的責任。學校不僅要發揮輔導員老師在這些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也要著力打造復合型、雙師型的教師團隊,讓課堂更加有趣、立體。讓學生不僅能夠學習到理論知識,也能進行實踐活動,真切地感受到二者融合的益處,收獲更多貨真價實的東西。
創新越來越成為引領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培養優質的創新創業人才是高校必須考量的現實問題。思政教育長久以來一直是培養思想道德素養的途徑,雙創教育與其融合,不僅要體現在課程中,還要加強實踐鍛煉。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要加強雙創文化環境建設,打造實踐平臺,引導學生進行實踐鍛煉。完善文化環境建設,對學生進行隱性教育,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提升創新創業意識,通過一些創新創業活動提升雙創能力與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