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迎來祖國71周年華誕。這個特殊的年月,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力量,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中國負責任大國的自覺擔當,在世界顯露無遺。
一切輝煌,皆是序章。新時代新征程,共和國必將披荊斬棘、奮勇前行。
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新的目標任務已經錨定,黨和國家一系列戰略部署已在陸續展開。9月9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強調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同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帶動新型消費的措施,促進經濟恢復性增長。
“雙循環”新格局的推進,流通體系發揮著基礎性作用,建設現代流通體系成為一項重要戰略任務,支持新業態新模式新消費,是經濟恢復性增長的重要引擎。
緊扣中央和國務院部署,縣域又該如何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擔起使命,發揮底部基石的作用?
首先,縣域要為區域“循環”打牢基礎,打通“腸梗阻”。“循環”的關鍵是“流”而“通”,“滯”而“塞”會讓“循環”成為空談。所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專門強調,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縣域要全面清理并主動打通縣與縣、鎮與鎮、村與村之間的斷頭路、爛尾路。這是縣域不可推卸的職責,應勇于擔當,主動作為。
其次,縣域要積極融入區域發展格局,區域一體協同發展。國內大循環,首先是“區域小循環”,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都是區域小循環。全國2800多個縣找準區域定位,融入區域發展產業格局,精準施策,方能為縣域一方百姓謀得未來。
再次,縣域要在國內大循環中主動承接“勢能”高地。國內大循環,包括東西大循環、南北大循環、發達與落后的大循環等多種格局,“勢能差”越大,循環的動能也越大。因而,落后縣域要主動作為,積極承接先進縣域的資金、技術、產業和產能,實現優勢互補,共生共享。
最后,縣域要在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繼續打牢民生基石。疫情仍在演化沒有結束的跡象,世界仍面臨復雜的局面,縣域要有底線思維,繼續緊抓糧食生產,推進“六穩”和“六保”,關愛企業家,營造優良營商環境,織牢民生保障的安全網。
風已起,勢已至,縣域已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翻開了新篇。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