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國
摘要: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產品冷鏈物流迎來了新機遇與挑戰,盡管中國在農產品冷鏈物流領域已經取得較快進步,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本文通過對比發達國家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情況,得出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啟示。
關鍵詞:冷鏈物流;RFID;農產品
自19世紀冷鏈技術誕生以來,農產品冷鏈物流經歷了低溫倉儲、溫控監測等冷鏈技術的發展與創新。自中國邁入社會主義發展的新時期以來,人均收入水平明顯提高,餐桌上的生鮮農產品品質備受關注,與此同時,生鮮電商企業的不斷擴張,對我國農產品冷鏈發展帶來挑戰。盡管近年來我國在冷鏈倉儲、低溫包裝和冷鏈運輸方面取得快速突破與進步,但是冷鏈整體行業依舊存在腐損率較高等問題。本文試圖從發達國家冷鏈經驗中發掘啟示,對于推動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行業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發達國家與我國冷鏈物流發展現狀
美國發展現狀:美國的汽車產業發展的十分早,很多城市的發展都提前考慮到了城市和住宅區搭配道路網絡的設計,同時高速公路的設計在美國屬于高通行量的水平,其中主要是州際高速公路系統的建設最為先進。此外美國物流企業高度重視冷鏈物流信息化平臺建設,并將GPS、RFID、大數據等技術應用到農產品冷鏈物流中。為提高農產品冷鏈物流的效率,美國建有許多專門為農產品交易服務的組織,如裝卸運輸公司、加工包裝和分類配送中心以及銀行、郵局等與之密切相關的機構,為農產品冷鏈物流提供了便捷的服務[1]。
荷蘭發展現狀:從16世紀起, 荷蘭人就開始從事外貿和海上貿易等經濟活動,使得今天的荷蘭成為了歐洲農產品的配送中心[2]。歐洲第一大港-荷蘭鹿特丹港,基礎設施的高度完善,一躍成為歐洲農產品配送中心。荷蘭花卉、乳制品遠近聞名,源于荷蘭政府對生鮮農產品的生產標準嚴格要求,此外也為消費者提供溯源追蹤功能,打消消費者擔憂產品質量的顧慮,推進了農產品市場流通的效率,促進了荷蘭冷鏈物流的蓬勃發展。
加拿大發展現狀:加拿大擁有世界先進的冷鏈物流技術,將農產品冷鏈物流運輸腐損率降到了5%以下,歷經百年的冷鏈物流探索,加拿大在人才培養、法律制度、標準化、軟硬件、信息化發展上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整個冷鏈物流行業樹立了標桿,推進了世界農產品冷鏈物流標準化建設、人才培養機制的建設。
日本發展現狀:日本多以山地為主,耕地面積小導致農產品資源匱乏,但強大的農產品冷鏈物流技術發展彌補了日本的先天資源不足問題。日本自動化立體倉庫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同時冷藏車具有GPS定位功能以及實時溫控系統,結合標準化的冷鏈物流操作規范,提高了日本農產品的保鮮程度。統計數據顯示,日本的冷藏保鮮車保有量在12萬左右,冷藏運輸率90%以上,運輸過程中的產品腐損率在5%以下[3]。
中國發展現狀:我國人口基數大、地域廣闊且對于冷鏈物流的需求量大,但是我國人均擁有冷藏車量低,此外由于我國東西部的地理環境、文化、經濟等差異,令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礙,所引發直接結果便是區域發展不平衡,農產品運輸損耗率高。我國生鮮農產品冷鏈運輸規模僅占整體運量的15%左右,發達國家卻能達到80%-90%。與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3%的損耗率相比,我國冷鏈運輸損耗卻高達30%[4]。雖然我國在冷鏈倉儲、低溫包裝和冷鏈運輸方面取得快速突破與進步,但對于降低腐損率技術的提升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二、借鑒與啟示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美國發達的冷鏈物流發展,得益于道路基礎設施的建設,冷鏈物流運輸對時間的要求很高,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是決定冷鏈物流發展成功的重要因素,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引進發達國家先進的冷藏車以及冷鏈物流網絡規劃技術,提高我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運輸效率。
建立合理的配送中心。合理的配送中心規劃建設可以有效降低農產品的腐損率。企業可以根據相關地區農產品需求量和潛在購買力,結合自身成本收益設立配送中心,這樣不僅可以縮短配送距離與時間,還可以提高客戶滿意度。
加強信息化建設。我國冷鏈物流的信息化、數據化建設并不完善,政府應積極制定信息化平臺建設的相關標準并出臺相關利好政策。做好冷鏈物流各個環節的信息觸網,最大化減小信息不對稱問題,是實現提高農產品冷鏈物流服務效率提高的關鍵步驟。此外,冷鏈行業應盡快建設專業的冷鏈物流信息共享平臺,號召各企業積極參與信息數據采集。在此期間可以依托先進的溫度檢測裝備,在標準化的存儲要求下,借助大數據、區塊鏈與RFID等技術優勢搭建冷鏈物流信息操作平臺,實現物流、商流、信息流的多方有機融合,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消費者,讓農產品冷鏈物流取得更好發展。
參考文獻
[4]張喜才.中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經濟特性、困境及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探討,2019(12):1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