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贄(1527-1602),字宏甫,號卓吾,福建泉州晉江人,是晚明一位進步的思想家和進步的史學家。該文擬就李贄的世系和出身的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關鍵詞:李贄;世系;商人
作者簡介:戴允暉,男,漢,1994年7月生,安徽淮南人,本科,云南師范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晚明思想史。
李贄的世系,過去無人研究,1975年泉州市文管會和泉州市海外交通博物館在《文物》第一期發表了《李贄的家世、故居及妻墓碑》一文,首次探討了李贄的世系,說李贄是二世祖林駑次子林通衢的后代。其世系是:林通衢——林易庵——林琛——林義方——林白齋——林載贄。而林通衢這一支,直至五世祖林琛,仍是通商海外的商人,“到了李贄的祖父或父親,才中斷了商業活動”。其結論是,“李贄直系的上代是海外貿易大商人”,“李贄就生于泉州一個時代為商的家族”。其后,一些研究李贄的文章,大都沿襲這一說法,甚至說李贄“出身于從事航海事業的商人家庭”。
1974年11月,泉州市委黨校教員林昌如(南安縣三十都榕橋三堡胭脂巷村人)從李贄裔孫李承火(原住胭脂巷村,后遷西坪村頂五壩)處發現了一方《明故處士章田暨配丁氏、媵張氏合葬志銘》(下簡稱《志銘》)。經鑒定,這《志銘》是李贄叔父李廷桂的,是李贄的族兄林奇材寫的。這一發現,不僅揭開了李贄與南安榕橋李氏的血緣關系,而且直接解答了李贄先代的傳世情況,澄清了以前的種種猜測和誤解,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茲摘抄如下:
“公諱廷桂,字鐘氣,別號章田,世晉江人。奇材從六世祖叔父也,蓋公與奇材共始祖云。
始祖君龢公,元季入閩,居郡城,以林著姓。生二子:長景文公,次景順公。景順公于永樂二十年(1422)籍南安邑,著姓曰李。景文公生五子,長曰居安公,即奇材六世祖;次允誠公,則公高祖。允誠公生次子乾學公,為公曾祖。乾學公生端陽公,為公祖,亦以正德(1506-1521)末年,從李著姓焉。端陽公生宗潔公,號竹軒,娶董氏,為公父母。凡四子,公其仲也。
公生而修長,性沉嘿悚猲,奉二親愉色,柔聲左右,就養忘劬。贈南京刑部郎中伯兄鐘秀公,以子姚安守載贄君貴。曏未貴,隸郡諸生,寒膚嗛腹,公饋膳服勞,視之若父。逮猶子載贄振纓郎署,公又不藉以熏轑。友叔季鐘英、鐘美弟,如恐或傷。雁行四人,自少長洎娶,同室共炊,家庭迄無間言。厥后食指蕃滋,廬舍湫阨。竹軒公始命析箸分居。公乃僑南邑小郡,賃廡賈貿,往往折閱。久乃悟本富為上,間詣章田村,相原隰墳衍可家,遂鬻地苫構,擬將世焉,因取章田豎號。
馴至嘉靖叔葉,倭入煽亂虔劉,萌隸竄避。公失偵被虜,縲拷索贖,賴詞氣款悃,賊不甚鉗錮。兇丑中有識公長者,密授之逸。公獲棲藏,急抵城肆,抱眚病,濱死更甦,家弊幾不聊生。幸寇氛熄,漸次復業,益程督區種,昏作不怠。五稔而貲用還復?!?/p>
生平曉暢龜筮及形家語,遇事必啟繇決疑。年未衰,遽卜兆宅,穿中為將老計焉。人服其達。而既衰未嗣,連舉二子,方在髫眉,即開塾延師,授句讀訓蒙。及長,亟遣之就學郡府,而自董課。耕織外,杜門頤神,晏如也。親朋猝至,壺飧相勞苦,必盡歡娛。其他紛華勢利,邈不縈念?!?/p>
公連蹇多娶。元配柯氏,繼柯氏、傅氏,俱早喪弗嗣?!詈笤脔炊∈?,丁故本邑右族……亦弗嗣,僅育二女?!{同安林氏為公側室。……林亦未嘗字,故公復娶側室張氏?!碚Q兒息,皆其所出。……
公生于正德壬申(1512)二月二十八日,卒于萬歷戊子(1588)十月二十二日,年七十七?!乖谀习踩颊绿锎搴笊街ゼ也话俨?,即公所自卜筑也。二子載華、載盛,以萬歷甲午(1594)十二月二十七日,奉公柩暨丁母、生母張氏柩合葬焉?!?/p>
賜進士第中順大夫廣西平樂府,前禮部祠堂祭司主事,尚寶司司丞,從六世祖侄奇材頓首拜撰,并書篆。”(碑石現藏泉州市海外交通博物館)
從《志銘》看,李贄是長房二世祖林景文(名駑)次子林允誠(名信生)的后代,其世系是:允誠——乾學——端陽——宗潔(號竹軒)——鐘秀(號白齋)——載贄。由此可知,李贄與長期從事航海通商活動充當海上翻譯的林通衢(林奇材的高祖)一支,除了血緣外,看不出其他方面有什么密切聯系。李贄世系的另一說法是,李贄是林通衢的后代,但可能是過繼給其三世祖叔李廷贄的,說者曰,李贄原名“載贄”,是犯了三世祖叔李廷贄的諱。但依封建規矩,子孫在父祖之名上加繼承意義的即可起為己名。因“載”有繼承之意,故李贄可能就是過繼給李廷贄的。這個推斷看來不能成立。因為據《志銘》所載,不但李贄和他的兩個從弟“載華”、“載盛”犯了諱,就是李贄的叔父“廷桂”也是犯了諱的,但《志銘》并沒有說他們也是過繼給李廷贄的。再說,廷贄生前姓林,且有兒息(見后),二者遠隔五世,又何來的相繼之理?
李贄的出身問題,要從李贄的改姓說起。 李贄原先姓林,李是后來改的。李贄自己也說過他不姓李。 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據《志銘》、泉州《清源林李宗譜》及泉州《李氏族譜》等所載,李贄的先世及其族人即有改姓之舉,改姓并非自李贄始。 《歷年表》記載了李贄所屬一支在前代改姓的事實,只是時間與《志銘》所載有出入罷了。不過從大多數的材料看,李贄所屬一支從第三世林允誠遷居南安之后即改李姓的說法較為可信。
據此可知,李贄所屬一支確實存在著一條隔世復姓的族規。明白這一點,便好理解李贄所屬一支姓氏變化的復雜情況了。從林允誠到李贄,其姓氏如下:李允誠——林乾學——李端陽——林宗潔(竹軒)——李鐘秀(白齋)——林載贄。李贄祖父竹軒是否姓林,因材料缺乏,無法直接證明。但父白齋姓李,李贄姓林,都有材料可以證明。李光縉《景璧集·待贈艾齋公傳》記載:
“(公)嘗稟受學于李白齋,公(指李白齋)器之,字以女,是為李孺人,即世所稱李卓吾之妹也。”
李允誠一支為何要隔世復姓,尚不清楚。依《志銘》“允誠公生次子乾學公”一語看,乾學可能是單傳過代(其兄弗嗣),為了保持祖先林姓的香火不致中斷,故又把原先依姓應改姓李的乾學又改姓林。這樣乾學在南安胭脂巷村既有田宅,在泉州故家也有房產,一人而嗣兩姓。其后幾代這種情況或許沒有多大改變,因此,這一支的子孫也就隔世復姓而往來于泉州、南安之間,即姓林的住泉州,姓李的住南安。李贄祖父竹軒住郡城,由《志銘》的記載可知。? ?李贄例住泉州,因為他原是姓林的,他后來改姓李,具體原因不詳,可能跟他家早年生活貧困而其叔父李廷桂又艱于兒息有關。李贄小時到過南安三堡胭脂巷章田村,今傳胭脂巷村后畬仔埔有李贄讀書處。這事實或許可以說明李贄為何改姓和死后其神主為何被南安榕橋李氏后人奉為李氏祠堂的原因。
李贄小時,一家“寒膚嗛腹”,而生口又多。 其家庭生活或許還要靠其子女做些手工活或飼畜來幫補,這從李光縉《待贈李孺人傳》一文可以看得出來。該《傳》說李贄二妹嫁給蘇存淑為妻,蘇家頗富厚,蘇母即邱中丞養浩之妹,但李贄二妹在蘇家卻“辮發服浣,旦績縫,夜洴澼洸,與諸臧獲雜作,飼豕畜雛必親之。”(泉州《燕支蘇氏族譜》卷十)如果不是早年有紡績的技能和飼豕畜雛的習慣,又何能一到蘇家便能勤奮如此呢?盡管這樣,李贄家仍然要靠居住南安鄉下的叔父來“饋膳服勞”。李贄也曾說過,他父親不愿其子以“能作文詞,博奪人間若富貴”來“救貧賤”(《焚書· 卓吾論略》)。由此可知,李贄小時的生活是相當窮困的。他出身于一個身居郡城而“寒膚嗛腹”的塾師家庭,這是沒有疑問的。認為李贄出身于從事航海事業的商人家庭的說法是沒有依據的。
參考文獻
[1]張建業.李贄研究資料匯編[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張建業.李贄全集注[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3]林海權.李贄年譜考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4]林海權.李贄的世系及先世改姓探原[J].福建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12).
[5](明)李光縉.景璧集[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