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佳麗 陳遠
摘要:《東洋的理想》1903年首次出版,原著為英文撰寫,它既是一部“東洋美術史”“東洋文明史”,又是一部“日本美術形成史”。作者為岡倉天心,被譽為“明治奇才”。該書從宗教和藝術方面入手,橫向囊括了印度和中國為主要代表的亞洲國家文化,縱向貫穿日本歷史各個時期,不僅僅單純的講述日本的歷史,更是對整個亞洲的宗教、繪畫、雕塑和詩歌等藝術的整體探討。
關鍵詞:東洋的理想;岡倉天心;價值
岡倉天心被稱為最有名的思想家之一,他的亞洲一體論思想對亞洲本身,甚至全球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東洋的理想》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本書對亞洲一體論進行了闡述、從不同角度對不同時期日本的美術史進行了綜述,對中國的美術發展史也做了簡單的梳理。認真閱讀并理解本書,對我們看待當今兩國關系,客觀的評價岡倉天心有很重要的意義。
一、作者及其作品
岡倉天心最出名的著作之一就是《東洋的理想》,此書由商務印書館2018年6月出版,翻譯作者是閻小妹,本文的寫作資料使用的是這個版本。
岡倉天心出生于1863年,生長在日本的一個藩士家庭。從小學習漢學,七歲時學習英語,多次去中國以及印度考察,對東方文化很感興趣,去世于1913年。他對日本近代的文明啟蒙做出了很大貢獻。《東方的理想》《東方的覺醒》《日本的覺醒》《茶書》也是他主要的代表作。
“亞洲一體論”是他所提倡的思想,強調亞洲文化的一體性,并且對西洋開化給出嚴重的批判。在他周游和考察中國、印度的進程中,發現了東方文化支零破碎,沒有一個系統,令他很傷心,因此他后期在美國書寫了《東洋的理想》,立志向西方各國宣揚亞洲的文化,主要是日本的藝術。
雖然岡倉天心認為亞洲文化是一體的,但是同時他也提出日本應該實現“興盛亞洲”,因為中國和印度的古代藝術,日本繼承了其精髓,中國和印度國家因為自身的王朝戰爭和戰亂沒有很好的保存其藝術。日本的表達方式來源于中國,思想精華則來自于印度,日本則是亞洲文化的完整保存者。但是他的這一段思想則被日本政治者們利用,認為日本應該發動亞洲戰爭,進而實現“興盛亞洲”的目標,為侵華戰爭無意間起了推潑助瀾的作用。
《東洋的理想》因為語言的差異,中文版本有好幾個,我主要閱讀了兩個版本,一個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叫做《東洋的理想》,一個是四川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叫做《理想之書》。
我綜合比較了兩個版本,發現商務印書館在內容的翻譯上,本書的主要結構上都優于四川文藝出版社。原因是《東洋的理想》在正文之前有很多人寫的序言,有關本書的背景以及流傳情況,這對我們理解本書和作者本身有很大的幫助;四川文藝出版社的《理想之書》只有中文版和英文版的前言,在內容上比較口語化,相比較商務印書館學術性較差。 《東洋的理想》在翻譯的基礎上,用不同的段落和字體標明了別人對于此書的評價或者作者其他作品的引用;《理想之書》在翻譯的基礎上沒有別人對此書的評價或者有關此書的典故。
因此,綜上來說,本文的主要觀點均來自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東洋的理想》。
二、寫作背景
二十世紀初的1902年,西方崇尚物質,主張用武力稱霸,征服對方;此時亞洲處于弱勢被卷入了這場腥風血雨。岡倉天心對亞洲文明有著深刻的認同,他認為在亞洲存在著一種貫穿于各種文明之間的精神,這是基于對亞洲文化一體性的認識,強調亞洲各國并不是西方人想象中單純的地里碎片,而是一個不可分割統一的整體。
在作者看來,藝術是表現思想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中國、印度和日本的藝術與宗教相互依存相互影響,構成了一個偉大的藝術寶庫,這就是亞洲文化一體性的最好證明。
為了向西方介紹亞洲文化尤其是日本藝術,岡倉天心決定寫一本書,后來被命名為《東洋的理想》。
三、著作內容
在此書中,岡倉天心從宗教的角度介紹了中國南北在文化和藝術方面的差異。北方以孔子的儒家思想為主,在藝術上表現為重視倫理道德和說教。南方則更加注重自由思想,在藝術上表現為提倡自由和個性。岡倉天心曾經在對華政策中明確提出文化的重要性,而不是粗暴的武力,提倡注重學問的立場。
此書共有十五章,中國和印度的闡述占了一章,剩下的都是按照日本史的劃分來敘述的,因此說《東洋的理想》也是一部日本美術形成的歷史。岡倉天心之所以重視美術,當然不僅是因為它代表著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作為政府的文化官僚,他是最清楚日本美術還是振興國家對外貿易經濟的重要資源。
日本早在飛鳥時代和奈良時代與中國和印度就有來往,當時主要借助佛教的影響。到了平安時代,日本人不僅僅滿足于物質需要,也開始追求精神寄托,要兩者的完美結合。藤原時代時期,進入了第一個相對封閉期,日本的文化和藝術被迫獨立發展。鐮倉時代是連接其前后時代的紐帶,這一時期武士成為主角,英雄主義隨之而生。豐臣和德川初期日本內亂,各方勢力都想稱霸,因此這一時期以奢侈浪費為特征。足利和明治時代是此書筆墨最多的地方,書中稱足利時代為巨匠的時代,明治時代標志著一個全新的開始。
通過闡述日日本美術發展的歷史,支持他的亞洲一體論,得出結論為日本才是亞洲思想的寶庫。他從不獨立地看待日本文化。在對日本藝術史的重新整理過程中伴隨著對日本思想的探討,因此,他對美術的理解可以視為他對日本文化的看法。其實是在證明日本只是吸收借鑒了中國和印度,但日本自身的精神一直都在,從未磨滅。
四、對本書的評價
龜井勝一郎就著力于贊揚岡倉天心在修建日本美術史方面的偉大功績及其著作之魅力,河上徹太郎則拒絕把岡倉天心當作思想家,并反駁戰后日本社會輿論基于反省二次大戰而對岡倉天心亞洲主義思想的譴責,官川寅雄在詳細闡述岡倉天心與明治民族主義的關心時。卻指出了岡倉東洋文明史觀中的重重矛盾。
1.優點
首先作者所持有的對中國的看法會對那個時期日本對中國的態度有或多或少的影響。對當今乃或者未來兩國關系的影響也是學術界探討的熱門話題;其次岡倉天心創造的所謂的亞洲文明價值觀,僅就啟迪日本人的民族精神這一點來說,無疑是極為成功的;再次《東洋的理想》宣揚了東亞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思想,尤其是在日本本國的文化,對提升日本形象有積極作用;最后岡倉天心非常強調中國美術對日本的影響,勾勒出了最早的獨立的中國美術史脈絡,對中國的美術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2.不足
首先在宣揚日本文化和理想的同時,扭曲了其他國家的事實,為日本對他國的侵略狡辯。認為保全亞洲就是要把亞洲淪為他們的殖民地;其次一味強調日本文化的優越性極易陷入極端民族主義情結;最后亞洲一體論的思想深入戰時日本的國民心中,岡倉天心的亞洲主義是一種隱含著帝國主義傾向的民族主義。
《東洋的理想》有很大的可讀性,學術價值和文學藝術價值兼備。歷史是過往的借鑒,但也是當下。 《東洋的理想》作為日本的“經典”思想深入日本人的內。書中給出了如何實現亞洲理想的方法,亞洲要自己認可并繼續發展已有的生活模式,最終要回歸傳統,認識自已。
參考文獻
[1] (日)岡倉天心著,閻小妹譯.東洋的理想[M].商務印書館,2018(06).
[2] (日)岡倉天心著,劉仲敬譯.理想之書[M].四川文藝出版社,2017(02).
[3] 閻小妹.從《日本美術史》到《東洋之理想》[J].書城,2018(09).
[4] 孫道鳳,孫健.近代日本的國際定位構想——岡倉天心《東洋的理想》、《日本的覺醒》解析[J].新西部,2017(28).
[5] 蔡春華.從藝術史到亞洲一體論——對《東洋的理想》的再思考[J].關東學刊,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