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貴法 韓佩
摘要:思政課教學中存在根本與表層兩大層面的問題,前者是關乎思政課本身認知與價值的問題,后者是思政課實施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局部性、階段性的問題。根本問題決定著表層問題,表層問題又往往關涉著根本問題。有效解決思政課教學問題表里層面的癥結,應當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探索共生、共建、共享理念下的思政課教學機制,扭轉思政教學中的主體失衡現象。
關鍵詞:共生;共建;共享;思政課教學
基金項目:廣東理工學院2018年校級科技項目“供給側改革視域下大學生對思政課的需求及其實現路徑研究”(編號:GKJ2018026)的階段性成果。
思政課教學中存在根本與表層兩大層面的問題,前者是關乎思政課本身認知與價值的問題,后者是思政課實施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局部性、階段性的問題。根本問題決定著表層問題,表層問題又往往關涉著根本問題。有效解決思政課教學問題表里層面的癥結,應當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探索共建共享理念下的思政課“共生”教學機制。
一、?當前思政教學中存在問題之反思
思政課作為我國各大高校的公共必修課,其核心價值與目標為“立德樹人”。這一定位本來是自然契合“人之為人”“學以成人”的根本發展方向。然而,現實中人們由于對“功利主義”的偏執追求與理解,使得大家關于“人”的意義的理解呈現出扁平化、狹隘化的特征。這種風氣反映在高等教育上,就表現為大學生對專業的選擇,乃至于對具體課程的重視標準為“有用”、“無用”,更直接地講就是看能否增進自己現實的財富。由此,思政課作為一門極為重要的必修課反而被誤解為邊緣性學科。立足這一理論視域,思政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便可以得到更深層次的審視。
根本問題——認清思政課的“無用之用”
思政課教學存在的根本問題是關于“思政課”本身內涵、目的、根本價值等的認知、認可問題。提及“思政課”,我們慣常會從“什么是思政課”與“思政課是什么”兩個方向切入。前一個問題根本涉及到的是“思政課”的定義內涵及核心價值、核心目標;后一個問題主要指的是現實中存在的歷史生成的思政課形態、樣態。前者是指“思政課”的理想形式,后者是指“思政課”的現實樣式。這兩大問題相關而又有所區別。
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往往與對“何為思政課”“思政課為何”的認識偏差密不可分。思政課的核心價值與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樹人”。這種價值的“有用之用”“無用無用”是需要加以澄清的。從個人層面上來說,思政課不會像專業技能類課程那樣成為增進我們物質財富的某種直接手段與工具,就這方面而言,它是無用的;但是,“立德樹人”卻又涉及到“人之為人”“學以成人”的一系列生命之問的終極關懷,是指向人生幸福的必要修養課程,就這方面,它又具有“無用之用”。從社會層面上來說,思政課不是主要指向社會經濟發展(生產力標準)的課程,就此一點它是“無用”的;然而,它又是經濟基礎所決定的意識形態的主要組成部分,又是保障經濟基礎、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的穩定劑,就此而言,它又是每個社會形態中所不可或缺的方面,又具有“無用之用”。
現實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一系列對“思政課”的誤讀誤解或多或少都與無法準確認知這種立德樹人意義上的“無用之用”相關。從而,該課程得不到某些師生足夠高的重視,看不到自身課程的真正價值,進而也往往忽視這門“無用之用”的“公共必修課”。
簡言之,思政課教學過程中,應當恰當定位自身價值,樹立“無用之用、是為大用”的意識。要運用辯證法的方法,既不讓之偏向功利化,又不使之淪于虛無化。
表層問題——優化思政課的教學過程
區別于思政課教學的根本問題,其表層問題是指教學實施過程中存在的教學策略、方法不當以及相伴隨的參與度低、互動性差、實效性弱等問題。如教師方面的問題有:教學方法單一、重理論輕實踐、互動環節少、師生溝通少、一言堂、獨角戲等。學生方面的問題有:思想不重視,學習積極性、自主性差以及相伴隨的遲到、曠課、低頭族、上課玩手機等現象。
關于以上問題,學界并非沒有注意到,眾多學者也從不同視角及維度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如在教學目標上從往常偏重工具理性的訓練到注重價值理性的培養,教學策略上借助新的信息技術與手段,豐富教學方法,增進師生溝通與互動,不斷創新思政課實踐教學方案。切實而言,很多探索是相當富有成效的。但是,“思政課是什么”又是一個歷史性的過程,教學活動又相當地富有個體性的特征。我們亟待將思政教學的局部環節的有效經驗整合成一個從教學理念到教學策略的完整鏈條的理論與實踐機制。當然,教學機制并不是單一的、唯一的,但至少是融貫教學過程始終的。
二、問題解決之新視域——共生、共建、共享
思政課的實效性最深層的在于價值認同。要達到思政課“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關鍵在于要在“立什么樣的德”、“樹什么樣的人”上達成一定程度上的共識。這里強調的“德”和“人”的意義并非純粹抽象意義上的,而是有其社會性歷史性內涵。我們之所以能夠在這兩大根本問題上達成某種共識,正是基于我們共同的歷史傳統和現實生活境域。這種歷史傳統和現實境域正是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尤其是在當下,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正發生著深刻的變革。大學生更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統而言之,大學思政課是關乎大學生立足當代面向未來所產生的一系列“青春之問”、“中國之問”的重要課程。
樹立教學理念上的“共生”意識
“立德樹人”作為思政教學的核心價值目標,單純從教材或以教師宣講的方式傳遞給學生,這種僵化外在的教學方式從現實效果上來講并不理想。通過對思政課多方面的現實調查可知,很多大學生都把思政教學當成了意識形態的直接灌輸,這就是對“思政課是什么”這一問題的現實回應。我們應當從“思政課是什么”這一現實狀況返回到“什么是思政課”這一根本出發點,重新開啟“思政課是什么”的新路徑?!八颊n”是一門以“立德樹人”為核心目標注重價值觀教育的課程,但這種價值觀教育是立足于教學共同體本位的價值“共生”過程。
教學理念與過程的“共生”性,其實是立足人生在世的“當下境域”呼喚價值觀教育的“內生”性,真正讓師生領悟到我們共同探索和堅守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內在地契合于我們當下境域的心靈的,是我們每個人的心靈在當下境域中相互“啟發”而自我開出的美麗花朵。同時,要明確的是,雖然作為教學成果的“價值觀”是教學過程中“共生”的,但教師與學生的角色仍然是有所區分的?!肮采边^程師生互動發生雙向影響,但“教師”角色之所以位于“學生”角色之前,在于其在世經驗與理論積淀整體上是優于學生的,所以在教學中應當承擔更多的教學責任。“教學相長”與“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兩者并不沖突。
簡言之,師生應當立足于共同的時代現實境域,在“教學”中,實現目標價值的共同體認與生發成長。
(二)貫徹教學過程上的“共建、共享”理念
要想達到這一教學“共生”的目標,必須在思政課教學實施的過程上注重“共建、共享”。
目前,“共建、共享”理念在思政教學上的運用仍舊停留于校際、校企等宏觀主體間的教學資源上。這固然為思政課的理論與實踐教學提供了很好的載體支撐,但其不足之處也是顯而易見的。其一,“共建、共享”理念的運用也可以是微觀方面的。例如,思政課專題教學、案例教學等的實施,傳統意義上的教學往往是教師備課、學生聽講,而其實際效果很可能是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各行其是”,學生對課程缺乏足夠準備,師生之間難免缺乏有效溝通,學生對教學成果缺乏有效認同。但是,共建、共享的思政教學過程應當是師生就某個主題、某個案例進行共同備課或小組備課,進而師生帶著各自的備課成果在課堂上進行有機生成與共同成長。從實際情況來看,辯論賽、主題會講等形式往往比較容易引起學生興趣,其實這正體現了“共生、共建、共享”的教學理念。然而,這些方式并非思政課的常態教學手段。而“共生、共建、共享”的思政課常態教學正是我們努力探索的方向。其二,共建共享理念也不僅僅限于資源方面?!敖鼛啄陙恚瑖液偷胤桨ǜ咝W陨碓谒颊n實踐教學資源的建設上,不論是人力、物力還是財力都已投入很多,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實踐教學資源不足的壓力?!?sup>[1]共建共享思政教學資源有其現實需要與積極意義?!八颊n專職教師需要在共建共享理念指導下打造思政課課程群平臺,實現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資源等方面的共享,從而使課堂教學質量與育人效果得到進一步提升……”[2]思政教學應當匯聚師生的共同智慧,合力生成教學過程,它既包括對資源搜集,更包括對資源在教學過程中的多樣化整合方式,而這種整合過程往往蘊含了教學的更多內涵。
共建、共享思政教學中,教師要時刻認清自身的角色定位,抓大放小、避輕就重、變“灌輸”為“引導”。教師做最主要的事情,把學生能做的事情留給學生自己,引導學生真正轉變為一個主動的學習者。
思政教學要處理好教與學、師與生之間的關系。共生、共建、共享的理念與機制是針對傳統思政教學中教重學輕、師重生輕等現象的一種新的教學探索。我們要真正面對的問題是一場教學領域中的“哥白尼式革命”,力圖從教學理念的轉變去扭轉思政教學中的主體失衡現象。
參考文獻
[1]錢結海.基于“共建共享”理念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建設[J].滁州學院學報,2013(03):92.
[2]周祎、王維江.共建共享理念下的大學精神與立德樹人——以貴州師范學院為例[J].智庫時代,2018(26)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