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壬嬌 鮑創
摘要:高校共青團應切實服務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人才培養中心工作,“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是黨對高校共青團的明確政治要求,也是新時代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大舉措。該文通過梳理該制度的發展脈絡及部分試點高校共青團推進該制度的現狀,挖掘特色亮點提出發展展望,為高校共青團工作提供借鑒經驗。
關鍵詞: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素質教育
“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溯源
2002年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全國學聯等單位聯合頒布了《關于實施“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意見》,要求高校系統化設計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客觀記錄學生參與情況,畢業時形成“大學生素質拓展證書”,該計劃在全國63所試點學校開展。作為“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的延伸,2016年團中央大力推進“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3月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頒發了全國第一張第二課堂成績單,隨后頒布《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試點工作實施辦法》,該辦法在全國36所試點高校開展,主要包括“4+1”制度安排,四個體系即課程項目體系、記錄評價體系、數據管理體系和工作運行體系,一個產品即“第二課堂成績單”,相較于2002年加入了數據管理體系,這是對數據系統的初步使用。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年-2025年)》,也明確要求高校“探索實施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等途徑,幫助學生開闊視野、了解社會、提升綜合素質”。結合兩年的試點經驗,2018年團中央、教育部發布《關于在高校實施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的意見》,提出了五個體系,即課程項目體系、記錄評價體系、數據信息體系、動態管理體系、價值應用體系,其中后三個體系相較于2016年的辦法,更全面地明確了該制度在信息技術層面、高校管理層面、第二課堂成績單應用場景層面的未盡事宜。
部分試點高校制度推行現狀
截至2020年9月,在2014年調研的基礎上,繼續追蹤調研北京10余所高校和數所京外高校,調研發現,未列入試單名單的高校們,依舊無明確的“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而有4家試點高校的“第二課程成績單”制度比較有特色,其中北京高校3所,京外高校1所。四所高校共青團的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經過試運行,正在修訂中,以下為目前各高校情況:
A高校嚴格對標團中央文件,學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從課程項目、認證管理、價值運用、組織領導等方面展開。其中課程項目分為8類:思想引領、學術科技、創新 創業、實踐實習、志愿服務、文藝體育、社會工作、其它;制度不涉及學分的具體內容;項目分級管理,誰主辦、誰主管。
B高校的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以“部落制”的網絡管理系統為核心依托,從組織機構設置、活動項目類型及構成、成長積分、相關保障等方面展開。其中課程項目分為7類:思想成長、實踐實習、志愿公益、創新創業、文體活動、工作履歷、技能特長共七大類;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獲得成長積分,積分不設置上限,也無必修要求;積分運用場景廣泛,對校內各部門公開,可用于評價學生。
C高校的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圍繞學生第二課堂素質拓展計劃的認證,從范圍、原則、流程、權限等方面展開。其中課程項目分為8類:思想教育類、文明修身類、學術創新類、就業創業類、社會實踐類、文體活動類、志愿服務類、生態環保類;項目管理很細致,項目按級別分為 A+、A、B、C 四個類別,分為統一申報和臨時申報等;單獨設立一章介紹量化加分,每名本科生大學期間需修滿 3 學分,且至少參與 2 次社會實踐類項目。
D高校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稱為二三課堂體系,由活動平臺系統、學分考核系統、網絡認證系統三部分組成,活動平臺系統下設十大平臺:思想引領、通識教育、國際培養、校園文化、社團活動、實踐育人、學術科研、志愿服務、就業創業、菁英成長;本科生修讀期間需完成10學分必修學分,各平臺均有具體學分要求;學生參加第二課堂活動后需對活動進行評價;第二課堂成績單可以通過機器自助打印,畢業時將放入檔案。
制度發展展望
經過量化分析,第二課堂各平臺學習與學生綜合測評成績具有正向關聯(陳玲等,2019),堅持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作用,是高校共青團工作一直的工作重點。以上調研高校的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各具特色,從不同角度為其他高校提供了借鑒經驗,梳理總結如下:
因校制宜,打磨特色課程項目。高校第二課堂課程設計依據繁多,團中央文件要求各高校的課程項目設計要圍繞七個方面內容展開,2020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強調加強德智體美勞的“五育”,《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年-2025年)》《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等文件提出來更豐富全面的要求,高校應充分把握育人規律和原則,抓住上級文件精神,同時結合學校特色,不能千篇一律,而是科學的設計第二課堂課程項目,同時保證課程準入的高標準和適用性。C高校的生態環保類課程和D高校的國際培養平臺就具有學校學科特色。
挖掘數據,動態管理課程學分。信息化系統為數據挖掘提供了條件,也為第二課堂制度優化提供了量化依據,高校共青團不僅可以用于動態管理課程項目,也可以動態測控學生的學分修讀情況。B高校的“部落制”系統學校、院系班級和同學分級參與,C高校為課程項目設置不同級別,D高校每學年統計學生二三課堂修讀情況針對問題予以提示,同時分析課程參與反饋情況,動態升級課程項目。
延伸價值,打通成績單運用場景。如果第一課堂成績單記錄了學生的學業成績,那么第二課堂成績單則是記錄了學生的課余時間活動與素質拓展情況,兩張成績單綜合還原了大學生的大致校園經歷與成長。D高校可以隨時自助打印第二課堂成績單,同時已將該成績單放入學生檔案,B高校對校內各部門公開第二課堂修讀情況,但還是處于起步階段,第二課堂成績單需增加與校內各種評獎評優、選拔評價的粘性,并推廣到校外求學求職中。
參考文獻
[1]王鸝,劉曉闖.高校共青團“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量化評價體系建設研究[J].青年發展論壇,2018,28(02):71-78.
[2]陳玲,陶好飛,謝明昊.論第二課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作用——以高校一二課堂學習聯動為中心[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5):13-23.
[3]周國橋.“三全育人”視閾下高校第二課堂育人的創新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10):52-54.
[4]邵麗華,王鸝.以“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為依托服務學生發展——以北京科技大學為例[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9(11):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