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云子
【摘要】5G時代的正式到來,城市化步伐的持續深入,城市綜合管廊作為智慧城市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越來越受到各個城市的重視,逐漸成為各個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然而,由于城市綜合管廊本身存在的口部設計復雜、密度高以及管線種類繁雜等原因,傳統CAD設計模式非常容易發生設計沖突現象,導致整體施工受到影響。而近年來BIM技術的不斷發展,其本身所具有的諸多優勢,無疑能夠為城市綜合管廊設計提供有效的支持。基于此,本研究以天璣路綜合管廊項目為例,系統闡述了基于BIM技術的城市綜合管廊設計實踐研究,僅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BIM技術;城市綜合管廊;設計
在科學技術與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推動下,其在建筑工程、建筑施工、結構設計等各個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BIM技術作為上述背景下誕生的一種技術,其能夠針對建筑內部全部系統、構建賦予針對性的參與信息,使用三維可視化模式進行有關的設計、修改、研究[1]。對于城市綜合管廊項目來說,其本身存在的口部設計復雜、密度高以及管線種類繁雜等特征,實際施工過程中非常容易產生信息孤島現象,而BIM技術的有效應用則能夠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切實保障城市綜合管廊設計施工的效率與質量。
1、工程概況
天璣路綜合管廊項目位于濟南臨空經濟區,橫穿高新區和臨港區,經濟區規劃形成“一橫兩縱”快速路, “一橫”為國道308,“兩縱”分別是機場北路和臨空東路;規劃形成“二橫六縱”的主干路網骨架。“二橫”分別是國道航天大道、蔣徐路;“六縱”分別是濱黃大道、空港中路、稼軒西路、天璣路、天璣東路和春暄北路。天璣路綜合管廊是濟南臨空經濟區綜合管廊規劃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一條,負責區域中南北向市政動脈輸送的功能。天璣路綜合管廊北起308國道,沿線途徑共38個規劃與現狀路口,且穿越321排水溝、引黃東干渠、章歷排水溝、十徐排水溝、南水北調輸水明渠、小清河6條規劃與現狀水系。全長約9 56公里。本工程整體規劃圖見圖1。
2、BIM技術在天璣路綜合管廊項目設計中的應用
2.1創建設計模型
在綜合管廊建設中,BIM模型已得到全方位應用,天璣路綜合管廊可在初設階段,將重要交叉口及節點形式進行BIM設計,以確保其設計階段可行性,并可對整個區域普遍性節點進行模塊化設計,如(圖2):
我單位已針對多個項目的多個綜合管廊工程進行BIM設計,并取得良好效果,通過BIM設計,可將管廊復雜節點精準的體現為三維可視模型,其節點樣式、結構形式、管線布置、照明、消防、排水、通風等附屬設施均可高質量呈現設計思路需表達的內容,同時可轉化為二維平、立、剖面圖,可謂一舉多得。
2.2施工方案優化
天璣路綜合管廊項目處于交通運輸的重點地區,本身面臨的施工作業相對較多,施工難度也相對較高,為有效避免對道路造成過多的干擾,必然需要針對施工工期進行嚴格的限制。所以,BIM技術在城市綜合管廊項目中的應用,需要針對施工方案進行針對性的優化設計。首先,建立天璣路綜合管廊項目施工作業模式,然后在模型當中引入施工順序、施工進度計劃表、附加建設過程等相關信息資料,開展施工過程可視化模擬操作[2]。然后利用BIM對施工方案的模擬技術,分別針對多元化施工方案的可行性與施工效率實施對比分析,同時明確施工方案當中暴露出來的沖突問題、安全隱患,以此來針對施工方案實施深入的優化調整,最終實現縮短工期、控制成本的目標。
2.3管線碰撞檢測
正如上文所述,天璣路綜合管廊項目涉及的管線種類繁雜,且施工會涉及各個專業的設計人員,相互之間在無法有效協調的情況下,非常容易出現錯漏碰撞現象。針對上述問題,采用BIM技術針對管線排布狀況實施系統的檢測,綜合參考對應的規范,建立管線施工模型,并制定管線沖突檢測對應的標準,管線與結構之間、管線與管線之間都通過前面設計的標準實施自動化檢測操作,如果存在碰撞風險,均能夠通過軟件給予提示,并給出對應的糾正方案,從而有效避免傳統CAD模式存在的管線碰撞問題[3]。
結語:
綜上所述,對城市綜合管廊項目設計而言,BIM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解決傳統施工設計所暴露出來的問題,為城市綜合管廊項目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其能夠針對城市綜合管廊項目涉及的決策、設計、資源、進度等諸多領域進行全面的管理,在有效提升城市綜合管廊項目施工質量的同時,針對施工進度、施工成本進行有效的控制。隨著我國智慧城市建設的不斷深入,未來城市綜合管廊項目的數量也會越來越多,這就需要我們加大BIM技術研究力度,推動其在城市綜合管廊項目設計中得以更為深入的應用,切實提升城市綜合管廊項目的施工質量。
參考文獻:
[1]楊中保,蔣慧杰,王元鷙.BIM在綜合管廊PPP項目全生命周期績效評價中的應用探討[J].價值工程,2020,39(14): 258-261.
[2]趙盈盈,涂中強.BIM技術在綜合管廊建設項目全壽命周期管理中的應用[J].價值工程,2019,38(35):135-137.
[3]戚欣,張小龍,王婉.BIM技術在城市地下綜合管廊施工階段的應用研究[J].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19(07): 119-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