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李丹
【摘要】生態景觀建設是生態文明時代城市建設的重要抓手,合理的生態景觀規劃設計能更好的引導城市空間結構和形態的發展。本文對城市生態景觀布局的四個基礎要素即核心、邊界、綠道和斑塊進行分析,使其成為解決城市問題的重要城市設計手段。
【關鍵詞】生態景觀布局;核心;邊界;綠道;斑塊
生態文明建設時代,生態景觀布局是城市空間發展的主要研究對象,而目前針對城市生態景觀布局的研究還遠遠不夠。生態景觀具有兩方面的含義:首先是生態,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另外是景觀,它是人對空間使用并影響身心的重要載體,也是解決土地問題的手段之一。將生態過程和景觀結構進行系統整合形成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是未來城市發展的趨勢,它將通過生態景觀來整合城市的各個單一規劃,系統集約地解決多方面的生態與環境問題,從而成為解決城市問題的重要途徑。生態景觀布局的最基礎研究是要素的研究,本文將對核心、邊界、綠道和斑塊四個要素進行分析探討。
1、生態景觀核心
生態景觀核心是城市中具有生態功能的核心公共景觀區域,是城市生態景觀系統中樞,結合現狀和自然條件布局,以保留或模仿地域性自然生境來建構環境,以保護或營建生態系統為目標,進行景觀設計、建設和管理。它保護生物種群多樣性,維護景觀與生態的整體性,同時提供休閑、教育等服務。在北美,如紐約中央公園、舊金山金門公園等大型的城市中心生態公園,隨著時間的積累,生物種群得以衍化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城市生態作用。
生態景觀核心集生態性和城市性于一體,既可以為人們提供休憩的場所,又引進了景觀生態學理念,充分的利用生態物種多樣性和開放空間資源,讓各種生物有機組成一個和諧有序穩定的群落。綠地的建設盡可能保留自然群落及原有植被,設計應符合生態原則,養護管理應強調動態目標,在功能目的上讓人有回歸自然的感覺,最終成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生態景觀核心的首要作用是維護城市生態安全并增強城市生物多樣性;同時改善與提升城市的生態環境品質,豐富自然生態景觀;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作用就是與傳統城區相比更具吸引力,能有效提升土地價值,因為重視城市的經濟效益是十分必要的,城市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符合市場化發展的要求。
2、生態景觀邊界
生態景觀邊界是城市區邊緣的生態景觀建設區域,作為城市生態景觀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維持區域內外生態平衡和生境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具有較高的生態、社會、經濟、美學價值。它具有復合生態性,是一個城市與自然的復合系統,且其自身的平衡運作只需要較少的外界能量支持;同時具備動態變化的特點,會隨著城市邊緣土地使用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它還具有生態脆弱的特點,城市邊緣的各類活動經常會讓生態系統面臨改變。
生態景觀邊界能維持城市與其邊緣區生態環境平衡,為城市及區域提供生態保障。它內部有大面積的自然林地、農田、水網等,共同構成城市邊界生態系統,凈化城市污染,有效調節城市周邊氣候,舒緩生態壓力,是城市的生態保護屏障。同時它抑制城市的無序擴張,塑造邊緣區整體環境,控制城市發展形態。有效的設計還能改變基礎設施給人留下的不良觀感。它內部的農田林地、水產養殖地,為居民提供豐富的新鮮農副產品。它還為市民提供特色觀光旅游等服務。其中最重要的是它能提供城市與自然物能流通通道,通過一系列生態流如物質交換流、污染流、氣體流以及動植物遷徙、物種傳播等,實現城市與自然的溝通,促進城市與自然和諧發展。
3、生態景觀綠道
生態景觀綠道是城市內部用于連接各生態景觀要素的通道,是具有一定寬度和環境景觀特色,構建與聯系城市生態系統和服務系統,并提供市民服務的建設區域。其概念的提出基于城市規劃與生態景觀學中綠道的理論,但更適合城市的尺度。它作為城市生態景觀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為城市內外生態流提供載體,形成生態體系骨架;控制城市空間結構,通過其布局反映城市的社會管理結構。
作為城市的生態系統骨架,它最為基本的空間結構是線性的,往往結合河流水系或者雨水收集系統,與自然植被、人行路徑等共同構成綠道空間。它的關鍵作用是連接,每條生態景觀綠道的兩端都有目的地,將城市各個生態景觀區域和服務區域聯系起來,從而滿足生態流、人流的通達。它具有多種功能相容的特性,在城市級的綠道中生態功能占主導地位,在社區鄰里級的綠道中以慢行交通功能為主。它同時具有生態脆弱的特點,因為不具備足夠的生態緩沖空間,多種城市功能的介入和道路的阻斷使其很易受到人為活動干擾,削弱其生態功能。生態景觀綠道最重要的是生態作用,也為城市休閑游憩通勤提供空間,同時能促進經濟發展、改善社區環境、增強文化與美學價值。
4、生態景觀斑塊
生態景觀斑塊是城市中的各類生態景觀綠地,是與城市中人的活動接觸最密切的基本生態景觀單元,通過不同級別的綠道連接,形成城市生態景觀體系的節點,改善景觀環境與人們的生活感受。生態景觀斑塊概念的提出基于斑塊理論,但更偏向于空間塑造和功能的界定,與城市設計結合更為緊密。它是城市生態景觀系統的基底,為城市不同層級和功能的結構單元提供生態載體;為市民提供日常接近自然和融洽交往的機會。
在中國的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中,斑塊理論已經被大量應用,但從城市設計的角度看,很多城市綠地被用地界線嚴格框定,沒有真正的起到生態作用,無法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生態景觀斑塊最顯著的特點是景觀參與性,為城市居民提供休閑、交往、慢行等場所,同時叉具有很好的綠化環境,因此具有一般公園綠地的屬性。它還應具有生態性,具備生態基礎設施功能,如綠道收集的雨水匯聚其中等,成為儲存自然能量和生態流的節點,并將其整合后向有生態需求的方向輸送,成為調節自然過程的基礎設施。同時它也具有生態的脆弱性,與生態景觀核心相比,生態景觀斑塊的規模較小,缺少生態緩沖縱深,人們的活動也會對其自然過程進行干擾,因此改善它的生態脆弱性是設計師的目標。
城市生態景觀系統的構建是設計城市空間的重要方法之一,把握好生態景觀核心、邊界、綠道和斑塊四要素,運用城市設計的方法,從城市結構布局和空間形態構成的宏觀角度去解決城市問題是一個有效的思路。
參考文獻:
[1]馬佳婧.城市公園生態景觀規劃淺析[J].價值工程,2010,(04).
[2]王鐵軍.城市綠地系統正反規劃的整合途徑研究[D].碩士,東北師范大學,2011.
[3]孫然好,許忠良,陳利頂,等.城市生態景觀研究的基礎理論框架與技術構架[N].生態學報,2012,(07).
作者簡介:
劉洋,男,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愿景公司,經理,高級規劃師;
李丹,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