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卿
/惠安縣新海峽石業藝術有限公司
石雕藝術蘊含著較為豐富的民俗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及民族文化,可以使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的思想內涵,有效地展現地國民面前,提升城市的文化形象,構建氛圍濃郁的城市氛圍。而將石雕藝術引入到學校,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構建校園文化,將校園文化中的校風、學風及大學精神全面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進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涵蓋著內容豐富的民俗文化,形式多樣的農耕文化,色彩斑斕的地域文化及特色鮮明的游牧文化。這些地域文化或優秀傳統文化,通常以工藝美術、文學繪畫及音樂舞蹈的方式表達出來。然而在物質環境中,能夠最有效、最鮮明地呈現出歷史文化的藝術形式,要數“石雕藝術”。美國藝術家亨德爾·克勞斯曾說過“石雕藝術是三維空間的繪畫,是視覺空間的音樂,是感官層面的文學,它擁有與眾不同的美學體驗,氛圍濃郁的思想底蘊及形式不同的表達方式”。因此石雕藝術是世界藝術的重要載體及表現形式之一,能夠呈現出與眾不同的審美價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思想者》、《維納斯》等作品。希臘學者蘇格拉底曾認為“雕塑是空間層面的藝術,需要藝術家從不同角度雕琢美、推敲美,將藝術作品的不同側面展現給大眾。”因此,石雕藝術的審美又與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類型不同,他的審美在于探索,在于發現,需要觀賞者在全方位觀察藝術作品的時候,才能充分地探索到它與眾不同的美。由此可看出文化性、美學性是石雕藝術的重要特征及基本特點,在教育教學領域能夠發揮出難以替代的育人作用。
石雕藝術融入到學校教育體系中,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與教育價值。然而這種教育價值必須植根于石雕藝術的美學特征與思想特征之中,通過培養學生的美學理念、道德理念,才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人文素養及藝術欣賞能力。石雕藝術擁有較強的審美功能和審美價值,能夠幫助教師培養學生發現美、感受美、理解美的意識與能力,使學生逐漸養成積極樂觀的心態,將美學思想融入到不同學科的學習中,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增強高校教學質量。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在藝術課程中融入石雕課程學習,可使學生更加深刻的認識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對雕刻技藝的學習,在學生心中埋下熱愛石雕藝術的種子。而石雕在德育教育課程中的融入,可為德育教學內容提供豐富的參考,不僅培養學生傳承和發揚我國傳統技藝的意識,還能夠提升學生學習和工作的專注程度,形成工匠的精神和工作態度,為日后崗位實踐奠定良好的基礎。
石雕藝術是集聚文化特征與思想特征為一體的空間藝術,可以將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歷史文化及校園文化融入到雕像的形體表達上,使其根據不同的文化特征和特性,呈現出形式不同的形象來。譬如在表達優秀傳統文化時,可采用我國古代的文化符號、民俗造型;而要表達紅色文化及思想時,則可采用抗戰人物,革命先輩的藝術形象。因此石雕在文化表達上,具有著動態性、靈活性的優勢和特點,有利于高校文化開展不同內容的文化教育活動。與此同時石雕藝術也可將校園文化、辦學精神融入到雕像創作中,使其成為校園文化構建的重要組成部分,滿足學生的時代發展需求。
我國石雕藝術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進入學校教育教學后發揮出其重要的育人作用。為緩解我國石雕專業人才短缺的現狀,加強對學生文化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將石雕技藝教學的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專業能力方面,主要體現在專業課程的實施環節中。比如了解石雕工作崗位性質,認識四大名石的形態,掌握石雕產品精雕及修理的方法和技藝。通過對石雕其本技藝學習,提升學生專業技能,以更好的適應崗位的要求。這種人才培養的機制,雖然能夠完成對學生能力和素養的培育,但過于統一化的教學內容,很難挖掘學生在石雕藝術領域的潛能,降低人才培養的深度和廣度。
由于石雕藝術具有工藝復雜和技法特點不顯著的特征,培養一名石雕藝術人員往往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種石雕人才培養過高的要求,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帶來難度。而石雕藝術的文化育人功能,又是學校德育教育不可替代的資源。為此,學校制定以理論知識為主,實踐練習為輔助的教育體系。主要是通過對石雕技法和藝術品的講解,側方位的為學生傳遞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并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工匠品質,為日后深層次發展奠定基礎。然而,這種過于重視理論知識傳授忽視實踐練習的教學模式,會使部分學生產生學習的疲憊感和枯燥感,并逐漸降低石雕技藝學習的興趣,限制石雕藝術育人功能的發揮。
首先,高校應根據自身的辦學宗旨,思想理念及教學方向,確定文化教育及思想教育內容,根據具體的教育內容及模態,明確石雕藝術的空間形體,使其作為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通常來講,高校的校園文化與文化教育的主體是民俗文化,則應采用民間習俗。器樂或舞蹈作為石雕表達內容。而如果學校的教育主體是大學精神、學術精神,則應以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作為石雕藝術的表現形象。其次,在教學內容方面,要促進藝術課程與專業課程的融合。傳統石雕教學內容設計造型、創作、藝術理論等內容,過于單一的課程設置很難滿足石雕藝術教學的創新發展要求。因此高校應在石雕藝術課程內容中滲透專業課程內容,促進二者的緊密結合,發揮二者協同育人的作用。比如可在雕塑構圖理論課程中的融入石雕基本技藝練習,并豐富教學資源,將木頭、石頭、金屬等材料應用到練習中,完成教學內容方面的擴張和突破。
石雕教育機制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機制,而是將石雕藝術融入到美育教育、藝術教育、思想教育等領域,引導專業教師通過石雕賞析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鑒賞能力及發現美、探索美的意識,進而在教師的幫助下,使學生積極地、主動地探索不同學科中的理論美、思想美與藝術美。譬如在思政教育學科中,通過開展石雕賞析活動的方式,學生能夠有效地探索到隱藏在理論知識背后的思想美與哲學美。在藝術教育中融入石雕藝術理論知識,可幫助學生更好深刻的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并感受到藝術創作的魅力,掌握更多多角度賞析的方式和技能,進而實現藝術能力和審美能力的協同發展。
為充分發揮石雕藝術育人的優勢,高校還應建立政府、企業、高校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具體而言,就是由有關部門負責教育資源的整合,在協調各方面利益的情況下,為石雕藝術在學校教育教學領域的發展提供優惠的政策,促進高校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有序進行。而在此過程中,高校應開展市場調研工作,針對地區石雕藝術行業的崗位要求,以及行業的標準規范,調整人才培養的方向,制定符合行業發展的人才培養方案,為教育教學工作和活動提供參考。另外,企業作為接收人才的重要領地,應建立與高校合作育人的關系,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程建設和開發中,保障人才培養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石雕藝術是獨特的藝術形式,是富有思想性、人文性、藝術性的藝術類型。將石雕藝術融合到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中,能夠通過感官熏陶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鑒賞能力及文化素養,幫助學校更好地展現自身的校園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及校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