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金成
/曲靖師范學院
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2015年啟動,1年1屆,至今已經舉辦5屆。賽事被譽為創新創業比賽中的奧林匹克競賽,競賽能力體現學校的綜合實力和科研水平,含金量較高。參賽人數從2015年的20萬人到2019年的457萬人。第一、二、三屆為單一賽道,第四屆分為“主賽道”、“青年紅色筑夢之旅”賽道、國際賽道。第五屆在第四屆的基礎上新增“職教賽道”和“萌芽板塊”。至第五屆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賽事結束,隨著競賽人數的增加,競爭白熱化,地方院校很難拿到主賽道金獎。
地方院校發展演變歷程多為原來的師范學校、??茖W校合并發展而來。與985、211的高校相比,發展落后,師資力量薄弱,辦學、科研經費少。在創新創業教育上,起步較晚,沒有現成的經驗,加之地方院校各不相同的辦學理念在學科傾向上、結構層次和定位上一定程度制約了創新創業發展教育,且創新創業教育與發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這些都是地方院校人才培養資源匱乏的具體體現。
從創新創業各類大賽競賽項目獲獎情況來看,參加創新創業的作品不斷顯現出“高、精、尖”的趨勢,且專業融合度較高,項目培育通過發掘、培育、成長、轉化的周期,有較大的經費投入。而地方院校資金匱乏,師資匱乏,加之創新創業經驗積累不夠等等,造成地方院校創新創業作品沒有競爭力。
創業團隊成員由于缺少戰略性的指導,成員構成上價值觀念,思維習慣差異性不大,團員構成由項目負責人自己邀約,大多學科背景一致。而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創業團隊成員需要具備各種技能的學生整合在一起,為同一個項目各自發揮所長,才能使創業項目有所突破。
以H學院為例,通過對參賽項目梳理,參賽項目多為服裝銷售、化妝品銷售、復印店、水果店、東南亞跨境電商等。其特點是學生自己創意,自主創新,結合了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與其學習生活環境息息相關,項目多數為高校平臺和社群項目。呈現出來的缺點是創業項目作品和學生專業背景關聯度不大或者毫不相關,專業融合性較差,一些項目的團隊成員無法為項目的建設和開發提供技術支撐而缺少落地性,且學生報送的項目存在的還存在一些其他問題:如社缺乏職業經歷、社會經驗、人際關系和商業網絡、市場意識,缺乏有商業前景的創業項目,創業點子經不起市場考驗,缺乏必要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以上種種導致項目在參賽過程中容易同質化,在參加省賽評選過程中沒有競爭優勢。
地方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力量薄弱,盡管成立了創新創業學院,但學院相當于行政部門,沒有師資。擔任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師大多由二級學院輔導員,經濟與管理學院的老師、創新創業學院的老師兼任,很多教師可能沒有相關的專業背景,也沒有創業的實踐經歷,在授課的過程中缺乏創新創業的理念和新意,多為“本本主義”,缺乏實戰指導。且資金的短缺,不能滿足創新創業學生的整體需求。
地方院校在創新創業課程體系設置單一,一些院校僅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創業基礎、SIYB創業培訓、大學生KAB創業培訓的通識選修課,這些課程的設置,初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啟發學生的創業精神,知曉和了解創新創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流程。而對結合創新創業素質能力提升、能力拓展的課程。其次,學生學習的考核依據基本為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為依據,在作業的布置上多理論,少實踐,難以體現學生創新創業思想的差異性。
地方院校應該在經費的使用上,加大對“雙創”工作經費的劃撥;積極與政府、企業等密切聯系,與地方政府密切聯系,取得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借力于政府對創新創業的優惠政策,爭取政策扶持資金;與企業密切聯系,校外合作、風險投資等方式多渠道籌措資金,推進“雙創”工作,支持大學生自主創業。加大學校創新創業的宣傳氛圍,結合創新創業工作實際與企業、電子商務創業園等搭建社會實踐、實習實訓、職業體驗等實踐平臺,增強學生專業技能和職業能力。
創新創業教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且專業學科交叉較大,教師不但要掌握扎實的政治學、經濟學、管理學的專業基礎知識,還要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因此,加強“雙創”師資隊伍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地方院??梢詮膸追矫嫒胧诌M行創新創業教師師資隊伍建設,一是以創新創業工作作為抓手,吸納對創新創業感興趣的教師加入創業創業教育的師資隊伍,定期有計劃、有步驟的邀請業內從業人士到校進行師資培訓。也可以組織教師參加創業創業做得好的學校實地考察學習,學習內容從創新創業教育課程延伸到創新創業大賽的規則,計劃書撰寫、修改等。二是與地方創
新創業成功的企業、組織建立聯系,開展創新創業沙龍活動,“請進來,走出去”相結合,師生走進企業、了解企業運營的狀況,提升實踐水平。三是與創新創業教育走在前列的高校建立聯系,深入調研,學習從創新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建設、團隊打造等創新創業教育的經驗。四是引進優秀人才,組建創新創業教育團隊,從理論研究、課程體系建設、項目評估等團隊,在保證創新創業教育順利實施的同事也為賽事準備打下基礎。五是量化創新創業教師隊伍在創新創業工作上作出的努力,在職稱評定、績效分配等方面給予考慮,完善考核評聘制度。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2015〕36號,明確要求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完善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地方院校應結合辦學定位,服務地方經濟,將產、學、研、用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把創新創業學分積累與轉換、彈性學制管理、保留學籍休學創業、支持創新創業學生復學后轉入相關專業,允許本科生用創業成果申請學位論文答辯等政策落實落細,對標修訂完善創新人才培養方案,使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成為評價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
“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是指通過整合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目標用戶等相關要素,以其各要素在科技創新、產品研發、人才培養等方面各自具有的資源優勢,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與目標用戶的市場導向功能,提升人才培養能力和質量。
作為地方院校,必然要主動服務于地方和區域經濟,這些都是區域或行業經濟發展對地方本科院校的客觀要求,也是學校自身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所在。
地方院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地方院校必須以“雙創”教育拓寬大學生就業的“新路徑”,健全和完善“雙創”制度,推進支持與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相關政策的落實,營造良好的“雙創”氛圍,建立與完善系統的“雙創”教育課程體系,豐富多元化的創業實踐形式,促進與地方經濟區域發展的融合,創新政產學研用“五位一體”機制,轉變家庭與大學生的就業觀念,不斷增強“雙創”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