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京瑤 何嘉棋 鄭珍妮
/臺州學院
溫嶺制鞋業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初期生產水平落后,采取以量走勝、低成本、中小市場戰略,生產以模仿為主的的家庭手工作坊產品,該生產定位模式促進家庭作坊的形成。溫嶺制鞋業接續快速發展,2008年中國皮革協會命名溫嶺為“中國鞋業名城”,2011年度溫嶺鞋業總產量達12億雙,產值達到了279億元。溫嶺逐步形成了以澤國鎮、橫峰街道、城北街道為中心,并輻射周邊鄉鎮的產、供、銷完整產業集群。
但溫嶺鞋業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近年來溫嶺出現家庭作坊銷量下滑、小微企業虧損現狀;2014年大東鞋業的火災突如其來,溫嶺制鞋業一下子引起了社會關注。溫嶺政府提出加快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推進溫嶺鞋業質量化、形象化發展,這對占溫嶺制造業經濟很大一部分的家庭作坊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溫嶺鞋業家庭作坊現如今仍停滯在小生產模式的“陷阱”中,政府的要求“改”與小家庭作坊主的“不改”之間存在著對立矛盾。家庭作坊主不愿意改變家庭作坊生產模式,固守家庭式鞋業發展模式:守成是一種立場,又是一種觀念,它反對激進變革,立足于本地區的經濟條件來思考經營戰略問題,有利于維持經濟的穩定和社會的可控有序發展;但如果做得過頭,有可能趨向守舊和封閉,成為阻擋歷史前進的保守力量。[1]守成主義在歷史上扮演過負面的角色,但是對守成主義的得與失,要進行辯證的全面的分析,不能因為“守”就否認溫嶺家庭作坊在過去50年的經濟貢獻。單純的否認家庭作坊的守成模式并不存在現實意義,唯有引入機制分析,才能揭示這種守成型的家庭模式的結構與性質。
守成型家庭作坊是指依賴歷史業績,維持舊生產模式、舊銷售營銷觀念、舊經濟理念不變的一種生產經營模式,它是經濟結構調整的一種產物,也可以說是市場競爭下的一種結果。本人通過實地調查,概括總結,對于守成型家庭作坊的分析從以下三個方面:
家庭作坊式生產的家庭住宅具有多功能屬性:底層是家庭作坊的商業活動區,底層前半間有一張辦公桌和作坊的鞋子樣品,進行生意商談活動;底層后半間是生產區,初具規模的鞋底、鞋面就在這里加工合成;二樓以上是家庭作坊的生活區。從功能規劃看,生產區域偏小較為集中,小規模生產的庭作坊支配的資源有限,[2]客觀上只能在產品加工、產品升級等一環節集中投入人力物力,不適合可持續發展。
在調查研究時發現家庭作坊沒有創新研究部門,作坊主從樣品市場、網絡上等途徑獲得鞋子樣式加工升級,這些樣式看起來與時代的審美似乎格格不入[2];絕大多數家庭作坊只是在家門口設立一個寫著XX鞋業的立體廣告牌,沒有自己的品牌;鞋類的銷售很多時候是通過人情達成交易,商品的銷售起伏較大具有很大的被動性,沒有自己的致勝法寶;主要銷售中小市場,走以量取勝的銷量老路,家庭作坊依托的是壓榨家人的剩余價值,生產成本比工廠較低、價格空間更大,更希望依托于廉價的價格爭取市場,行業間容易出現惡性競爭。
溫嶺家庭作坊生產是依靠大量投入生產資源來實現經濟增長。易出現利用程度低、成本較高、經濟效益較低等問題;家庭作坊對于廢料、剩料處理方式以遺棄為主,易造成環境污染問題、資源浪費問題;家庭作坊主的環境保護意識不強,可持續發展理念不強。
深度理解守成型家庭作坊要用辯證的觀點,守成型家庭作坊生成存在歷史原因,同時也存在現實原因及制約維持現家庭作坊結構形式的條件,綜合考慮可以從內外原因分析:
(1)鞋業發展順應社會發展潮流且市場廣闊。改革開發,浙江開始突破政策限制,大力發展手工業,溫嶺鞋業加快投入到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中西部發展程度不足,生產生活經濟水平不如東部,而溫嶺位于經濟發展較快的東部沿海地區,鞋類發展超過中西部本地產品的發展速度,在中西部市場經濟上略有優勢。
(2)新技術發展所需成本過高。對于鞋類生產,改變新的經濟運營模式推進生產現代化,需要投入新設備、新技術,小家庭作坊主的抗風險能力不強,且比較資本較強的卓凌老年鞋存在創新品牌效益欠佳情況,小家庭作坊更加退步于新模式的開拓。
(3)結構體制改革下,仍有一定的發展空間。溫嶺鞋在中下等市場仍有優勢,發展較好的家庭作坊近年來仍有大量的鞋出口東南亞國家,剩下的中小市場能滿足一定家庭作坊主維持生計的需求。
(1)溫嶺人的創業精神。溫嶺經濟發展領域有塑料業、水泵業、漁船業,從這里來看,溫嶺人是具有創新精神的,溫
嶺經濟并不是墨守成規的,家庭作坊這種個體經濟受到規范的約束較小,更加容易操作。
(2)家庭成員內部小范圍的管理和合作[3]。在實地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溫嶺鞋業作坊大多數是家庭內部的分工與合作的關系,男主外、女主內兩夫妻共同參與生產管理,遇到一單生意兩夫妻簡單商量討論決定,這種靈活的管理模式壓縮了人力成本、管理成本,但生產模式不利于規模的擴大,制度化、科學化管理的發展。
(3)家庭作坊主的家庭結構年齡結構偏大,勇氣信心不足。在實地考察東塘村、橫峰街道家庭作坊主大多是30以上的年齡,面對正在品牌化、秩序化的鞋業生產市場,不認為自己發展能與大企業之間抗衡,突破創新重頭創業較為困難,且家庭作坊主認為溫嶺鞋業發展不大景氣,不適合下一代延續和發展鞋業,這里會存在一個現狀即開家庭作坊主要目的是為了滿足生存發展的需要,故作坊生產固步自封,只要能滿足得過且過的“尚能生產”即可。
家庭作坊生產意味著家庭以有機整體形態和市場的掛鉤,此時家庭不僅僅是一個生活單位,而且也是一個生產單位。參與家庭生產以兩夫妻、兩父子家庭關系為主,這種家庭作坊生產具有強烈的中國倫理社會色彩,且有利于穩定家庭組織結構:夫妻共同生產的經營模式要求兩夫妻的感情不能隨意破滅,婚姻感情的破裂出現阻礙生產、財產分割、資本結算等情況,深度影響小規模化家庭生產,因此家庭作坊呈現出較強的結構穩定。[4]
對于家庭作坊的守成狀態,不能是一刀切的看法,如何促進溫嶺鞋業的持續發展,我們該究其歷史探其根源,優化其管理模式改變其不足之處。作坊主是在家庭作坊生產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經營者,要加強對作坊主的理性引導,提高他們的素質和管理能力,增強他們對市場信息的信息的敏銳力,學習李因芝[5]“轉不轉、何時轉,我要圍著市場轉,跟著市場干”的成功經歷。
政府“無形的手”應當在其中發揮作用,在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時不能一蹴而就,需要立足溫嶺鞋業發展實際,采取適合的溫和的優化戰略[6],一步一個腳印推動鞋業改革的發展,促進經濟水平、人民幸福感各方面綜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