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歡
/上海旅游高等專科學校
高校資助工作是保障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完成學業、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多年來,在國家、政府、高校及社會層面,都在不斷完善資助制度與政策,豐富資助形式與方法,提高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額度與增加相應資助項目。在資助政策不斷健全、力度不斷加強的背景下,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應遵循保障性原則、公平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精準性原則和發展性原則,要做到經濟上的基本資助以及針對性的精準資助。
1999年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到一個大眾化發展的階段,高校的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學生個人需繳納的學費和承擔的生活費隨著經濟的發展也不斷地提升。國務院于2007年5月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其中就明確提出“切實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國務院決定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1]隨后國家又陸續頒布了高校資助的一系列文件,從而標志著我國高校的資助體系(獎、貸、助、補、減、勤、償、免)已基本建立,國家履行了“絕不讓已經錄取的學生因貧困而失學”的承諾,保證不讓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這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同時也是社會應盡的義務。高校學生資助工作是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改進生活境況的重要舉措。隨著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高校學生的資助工作也取得了飛躍式的進步。
資助公平與資助效率是高校困難生資助理念發展的兩大基本“主軸”。一般而言,當資助資金緊缺時,資助公平要求強于資助效率要求,而當資助資金充足時,資助效率要求則強于資助公平要求。我國高校實施的“保障性資助”正是國家教育資金緊缺時孕育而生的。但是在任何時候,對于高校資助理念而言,公平永遠是第一位的,而效率永遠是第二位的,強調效率絕不能以損害公平為代價。在大學生資助體系中,“保障性資助”的物質解困是基礎,能力發展是終極目標,二者相輔相成,但是如果基本的生存問題得不到解決,能力提升則是空談,這就是保障性資助存在的重要價值與意義所在。
隨著國家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生資助體系的建立與完善,使眾多困難學生得以走進大學,實現自身的大學夢,感受到了國家制度的優越性和高校教育的公平性。但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變得豐富,追求獨立與自由,但自身的社會化成熟程度卻難以得到正確的認知。在國家提供“經濟資助”的誘惑下,有些同學就會提供造假的經濟困難證明,以滿足個人欲望。所以,高校資助工作應確保困難生認定的公平、公正,使國家和學校的資助資金發放到真正需要的困難學生手中[2]。如:在家庭經濟困難生的困難認定過程中,堅持班級民主評議認定與學院評議認定相結合的原則。積極發揮輔導員與困難認定小組成員的作用,重點審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申請材料、日常生活消費情況、家庭情況、在校表現情況等,使困難認定過程規范,有標準可依。同時,對于組成的困難認定小組,也須要保證其真正發揮民主監督作用,維護認定工作的公平性。在認定后,對于就近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以采取家庭走訪的方式了解情況;對于外省地區的學生,學校可以采用電話聯系的方式了解情況。除此之外,高校資助工作還需要照顧到困難學生的個體需求,給予一定的社會鍛煉、心理健康輔導與學業幫扶等資助。
在國家的高度重視和地方政府、高校的積極配合下,現階段大學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是,在網絡信息時代的探索與實踐中,如何靈活地運用網絡信息工具,主動獲取困難生及其資助信息,并對豐富的信息資源進行檢索、篩選和轉換等工作成為新時期的重要任務。
(1)統籌各類資助資源。高校在開展資助工作時,首先應根據學校有關通知精神和要求以及領導的指示,結合學校實際情況與學生的特點,擬定高校的資助方案。由于高校資助項目多,需要相互協調,所以作為困難生資助體系的管理者與執行者,需要統籌協調助學貸款、獎學金、助學金、勤工助學等政策,提高高校資助資金的資助效率。在社會信息日益便捷與快速的情況下,需要對在校困難生動態信息進行動態化的更新和維護,資助到真正需要資助的高校困難生,使高校的資助資源得以有效和科學的利用。
(2)科學管理資助項目。高校需根據困難生的不同年級、特征和性質,合理分配資助資金及合理安排其他資助活動。高校可以依據動態的困難生數據信息,對學生在各個階段所取得的資助項目進行全面的科學管理與平衡。如:利用數據掌握和關注學校的“雙困”(經濟困難+學業困難)學生情況,對于資助特別少的“雙困”學生要進行定期的回訪,幫助其解決學習上和心理上的各種問題;對于涉及面較為廣的國家助學貸款,其辦理的繁雜性和貸款的延時性等缺點,在如今網絡信息的社會中,貸款體系需變得更加高效和精準,應能夠利用網絡信息的優勢對困難生貸款申請信息進行批量處理和實時更新,確保銀行貸款能夠及時發放、畢業學生貸款能夠及時返還。
所謂精準資助,就是在整體、全面了解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按照學生成長成才的實際需要,從而對其有區別、有針對性地實施資助項目和開展資助工作,做到精準識別、精準供給與精準保障,進一步實現資助工作的精細化與科學化開展。
精準識別是實現資助育人目標的精準,強化育人對象的精準性是為準確回答“培養什么人”的問題,從而保證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有的放矢。在大數據背景下,高校以數據和信息的角度為切入點,把握好困難申請、家庭經濟困難認定條件的基礎,進一步了解學生家庭情況、通過科學的、民主的評議的手段和引導教育的核心,從而制定細致的學生困難認定指標。根據國家倡導的“建檔立庫”,強化資助育人對象的精準性,高校需要建構較為全面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指標,充分了解和體驗學生的家庭經濟狀況、成長環境、個性特點,從多個角度真實驗證學生填寫的相關困難認定材料和證明,從而實現對資助對象的精準識別。
精準供給是實現資助育人內容的精準,是要根據資助對象的不同提供不同的資助項目:一方面要精準提供經濟資助,“各高校要根據各地指導標準,結合學校所在城市的物價水平、高校收費水平、學生家庭經濟能力等因素,確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認定標準和資助檔次,實行差異化資助”。另一方面要精準提供精神資助,不同的資助對象要培養起相應的精神品質。例如:借助校園消費大數據,主動發現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需求并實施基礎的物質與經濟幫扶;開展輔導類、實踐類、參與類等活動,讓學生由被動受助轉變為主動參與,實現育人效果,如可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不同需求或者壓力開展不同形式的團體心理輔導,解決受助學生的困惑,提高資助實效性。
精準保障是實現資助育人成果的精準,就是通過高校的管理制度與措施,建立起資助育人工作的個方面協作與配合。首先,可以建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協作機制,形成精準資助與資助育人合力:從橫向上,學校學生資助管理部門與教務、宣傳、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業創業指導等管理部門形成協作機制與信息互享機制;從縱向上,建立“校一院(系)”上下聯動機制,共同致力于為困難學生的全面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如:在校園中廣泛宣傳、解讀資助政策;定期開展對困難學生的思想動態調研,充分了解掌握其學習、生活與思想狀態等信息;了解學生的就業創業需求與幫助,開展就業創業的引導教育和培訓;完善勤工助學崗位制度,開發更多的具有實踐意義的勤工助學崗位……等等。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提供精準資助與幫扶,并實現精準保障,從而使高校資助育人的成效得到最大的展現。
發展性資助是一種新興的資助工作理念,即以物質保障為基礎,需同時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為主的新型資助模式。發展性資助更加注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
第一,高校實行的發展性資助工作,其最終目標是促進困難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3]因此,實行發展性資助的前提就是要充分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和現實需求,以學生健康成長需要為出發點,通過開展對其實際需求的引導和管理,從而培養困難生自主學習和自我發展的主動性和持續性,樹立困難學生以自身發展而奮斗的成長目標。第二,發展性資助強調需關注困難生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根據大學生每個階段的成長需求,通過開展不同的技能培訓,不斷調整資助活動和項目以適應困難生的發展需求,進而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表達能力和社交能力等素養。第三,發展性資助需要更加重視困難生的多樣化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高校困難生也表現出不同的發展需求,精神和能力需求顯得更加重要。高校困難生發展性資助需更加注重將無償資助、有償資助、顯性資助、隱形資助、項目化資助和承諾式資助等多種資助形式相結合。
高校困難生資助的最終目的,是促進高校困難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是高校學生資助“幫困扶志”、“資助育人”的價值旨歸。高校在積極推進資助工作中應遵循保障性原則、公平性原則、科學性原則、精準性原則和發展性原則,從而最終達到資助工作的“育人”目標,實現資助效能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