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梅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職業技術學院
在2019年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相關內容,對職業教育內容做出了新的規劃,界定了高等職業教育優化的方向,對于未來我國職業教育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但是在實際上,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定位中依然存在問題,影響了職業院校教育效果,值得關注。
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正在蓬勃開展,從“十一五”時期至現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規模擴大,以某省為例,在2005年當地的普通高等院校數量為112所,其中高等職業院校數量為71所,高等職業教育在校學生為52.63萬人,占高等教育學生數量的一半以上;而到了2019年,當地高等職業院校數量達到83所,高等職業教育學生數量近80萬人。高等職業教育蓬勃發展,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支持,滿足了社會各行各業對人才需求,產生深遠影響。在這種情況下,若沒有發達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支持,不僅會直接影響學齡人口的求學愿望,也會延緩我國現代化建設步伐。
從數據上來看,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已經有了充足發展,但是從整體上來看,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依然處于初級階段,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1)辦學時間段,我國最早的地方職業大學出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且絕大部分的高職院校是在2000年以后出現的,整體辦學時間不足二十年,辦學時間短,決定了學校在教學經驗、師資力量、資金等方面存在不足[1]。(2)社會認同感弱。雖然高等職業教育的出現滿足了大部分學生的求學需求,但是社會上依然有很多人對待高等職業教育存在異樣目光,“向往本科,鄙視高職”的現象屢見不鮮。(3)一些地方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中缺乏正確認識,沒有發現高等職業教育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教育資金支持上主要向本科類院校傾斜。
社會在評價教育體系中,主要從規模、結構、效益以及質量四個維度進行評價。但是正如前文所言,高等職業教育本身處于處于階段,存在資金、師資力量以及教學經驗等方面不足。同時與本科類院校學生相比,高等職業院校學生自身學習基礎薄弱。在上述諸多因素的影響下,我國高等職業教育體系長期處于初級階段。雖然當前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的認知已經逐漸發生變化,但是畢業生的就業機制等不完善,社會對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的評價褒貶不一,相信在未來,這種情況可以得到改善。
高等職業教育的就業導向是一個長期的戰略性問題,而并非臨時過渡政策。從外部環境來看,當前社會就業率居高不下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每年應屆畢業生的數量增多,職業教育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面臨更多的挑戰。以往解決人口就業問題的方法就是經濟帶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下刺激創業,進而解決失業問題。但是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期間,穩步發展成為主要的經濟發展戰略,之前經濟快速發展的現象消失,因此職業教育學生很有可能要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問題。同時高等職業教育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本身存在困難,高職院校每年培養數百萬的畢業生,都是以市場、就業需求為導向,在高職教育本身受到質疑的情況下,學生求職中沒有優勢,這也是相關人員應該關注的問題[2]。
放眼未來,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目標依然以市場為導向,在充分了解市場需求基礎上,與當前的就業形勢緊密聯系在一起,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基礎上,構建現代化、多元化的職業教育體系。所以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高等職業院校應該從自身的長遠戰略以及根本利益出發,結合高等職業教育環境,強化市場調研,以本地區為核心,逐漸將調研范圍擴展到全省、全國,與兄弟高校之間形成合力,爭取能夠營造出現代化的職業教育新環境,構建縱向橫向貫通的職業教育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實現學校、政府與企業三方面合作,在政府牽頭下,學校與企業之間建立長效合作共贏機制,在現有職業教育基礎上,完善教育路徑,使合作企業成為學生實習、就業的場所;而學校則成為輸送高素質人才的基地。只有在這種“權益分享機制”中,才能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作用,推動職業教育快速發展。
從當前的教育形式來看,高等職業院校每年向社會輸送的人才數量都在快速增長,所以為了能夠有效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高等職業教育發展路徑,推動高等職業教育進入到新的階段,在為社會提供人才的同時,也能提高人才數值,使畢業生在社會上更具有競爭力。所以應該重點關注以下幾點:(1)調整高等職業教育的布局,對現有各種教育資源進行重組、改進。(2)要進一步發揮政府部門的作用,在保證資金政策扶持的基礎上,優化發展環境,探索本地區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新路徑,通過完善各種配套政策,使職業教育能穩步發展。(3)高職院校應該對現有的職業教育內容以及學制等進行改進,面向未來持續優化教學內容,讓職業教育教學能夠貼近生活,并符合市場需求,讓學生和家長“想學”、“愿意學”,社會也能認可高等職業教育效果。(4)創新創學機制,實現辦學主體多元化。在高等職業教育期間,院校應該積極構建特色品牌專業,并以省級、國家級的教育體系之間達成合力,最終構建一個符合當地求職環境的專業群。
除此之外,高等職業教育應該積極探索高職實訓教育教學,探索未來工作新路徑。當前高職院校普遍在實訓基地建設中存在不足,而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資金與具有實踐經驗的教師。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探索構建各院校共享共用、共同承擔的實訓培訓基地。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制定傾斜的優惠政策,鼓勵、支持企業參與高職教育,凡是與高職院校合作開發實習實訓基地的企業,在稅收上給予減免,推動高職院校實訓基地建設[3]。
為了更好的適應未來就業環境,高等職業教育應該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基本理念,致力于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所以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要完善多元化辦學格局,接受上級政府領導,實現分級管理與社會參與并行。因此本文提出的方案包括:(1)堅持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高職院校教育工作需要政府的支持,不僅要明確職業教育在推動社會發展中的重要責任,進一步明確政府與職業在高職院校職業教育中的作用,合理控制職業教育的投融資比例,為實現職業教育穩步發展奠定基礎。(2)保證各方的經費投入。遵照持續發展觀內容,認識到經費投入在提供職業教育水平中的作用,努力構建一體化的職業教育發展體系,通過持續的經費支持,使更多社會資源能夠像職業教育領域傾斜,解決職業教育對資金、人員以及硬件設備的需求,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3)關注資源整合,實現統籌發展。高職院校應貼近市場辦學,靈活設置不同專業,尤其是社會需求度高的工科類專業,包括化工、建筑、旅游等重要產業,這些產業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使學生在未來就職期間能夠獲得更強的競爭力,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跨越式發展。
總體而言,現階段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發展中一直存在定位問題,因為定位不全面會直接影響高職院校的教育效果。因此相關人員需要立足于高等職業教育現狀,充分發揮政府、社會與學校三方面的作用,創設良好的高職院校教育環境,最終為全面推動高職院校教育模式變革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