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玉佩
/合肥師范學院
社會實踐是高校課堂教育的有益補充,是不斷增強學生創新精神、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是高校服務社會、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平臺,在高校立德樹人的工作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希望面臨新時代時,所有青年能把“裝在腦袋里的知識”落實到行動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成為一名實干家。①在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引向深入的過程中,教育部提出了切實構建包括實踐育人體系在內的十大質量提升體系的基本任務,要求高校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養成相結合,整合實踐資源,豐富實踐內容,創新實踐形式,拓展實踐平臺,教育引導師生在親身參與中增強實踐能力,樹立家國情懷。②
近年來,合肥師范學院立足60余年辦學積淀和師范教育傳統,確立了“師范性、應用型”辦學定位,提出了“舉行知旗,走應用路,創師范牌”的特色辦學之路,堅持以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以強化實踐育人、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為主線,不斷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探索形成了以“行知學堂”實踐活動為核心的實踐育人體系。合肥師范學院暑期行知學堂始于2013年,7年的時間里,累計建立近萬個行知學堂,以安徽省為核心覆蓋到全國20多個省市,超過3萬名“小先生”服務留守兒童近11萬人。“小先生”們圍繞思想教育、興趣培養、科學普及、情感教育、心理輔導、勞動教育、公益實踐、安全防護及課業輔導等九個方面開展實踐活動,有效促進了留守兒童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健康成長和青年大學生自身的健康成才。行知學堂作為合肥師范學院的社會實踐品牌活動,提升了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豐富了校園文化內涵、充實了第二課堂內容、切實發揮了實踐育人功能,取得了良好的實效。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了不少問題。
目前我國大部分的高校是由校團委來統一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具體操作在各二級學院的分團委層面完成。由于社會實踐隊伍數量龐大,除了團委老師,輔導員成為了指導教師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缺乏帶領學生開展社會實踐的經驗,很多輔導員在帶隊的過程中“一邊帶,一邊學”、更有甚者直接不學,放任學生自我開展活動。經驗提供不足、跟蹤指導不夠,這在導致社會實踐團隊的活動質量不高、內生動力不足的同時,降低了指導教師的職業效能感。
就合肥師范學院來說,社會實踐分為社會調查與“行知學堂”兩種,全校“師范生”需要參與行知學堂,非師范生不做硬性要求。沒有了規章制度的約束,很多“非師范生”不知道從何處尋找自身能力提升與社會需求的契合點,不知道到底要“做什么”,最終找個兼職、拉個橫幅、拍照打卡、交篇報告草草了事。而對于部分一心想要參加行知學堂的非師范生來說,應該如何聯系社區、如何宣傳與打造學堂、如何安排學堂教學內容、如何應對各式各樣的教學問題、實踐中涉及到的教育學、心理學、法學相關的基礎知識成為了他們活動開展的知識“盲區”。雖然目前我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已經設置了“思想政治綜合實踐課”,將社會實踐納入課堂教學,但承擔教學主體的輔導員老師仍舊缺乏相關專業知識,如何為這些不同年齡、不同專業的學生教授行知學堂開展過程中的基礎知識,成為了行知學堂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目前很多高校的社會實踐考核采取的是“答辯式”,具體的考核指標還未進行細化,這容易產生結果“偏差”。行知學堂的建設成效,是由其建設地點(農村還是城市)、建設時長、團隊人數、團隊專業設置、團隊服務留守兒童人數、團隊的宣傳報道、學堂成效等系列因素共同作用而成,每個因素所占比例為多少,都將成為除答辯之外需要考慮的重要指標。總結評比之后,除了表彰文件之外,缺少了對于優秀的行知學堂的典型事跡宣講與豐富的經驗分享,優秀的團隊依舊優秀,缺乏經驗的團隊沒有總結學習的渠道,社會實踐活動難以“閉環”。基于學生的流動性比較大,很多社會實踐活動持續時間不長,活動團隊要么“打一炮換一個地方”,要么“干完一年隊伍解散”,有限“生命周期”的團隊與活動地點,難以形成“潤物無聲、綿延不絕”的育人成效。
所謂實踐活動“項目化”,就是立足國家政策,結合學校的科研發展水平、學科設置、學生生源分布情況,將社會實踐與精準扶貧相結合,將社會實踐與科研實踐相結合,將社會實踐與創新創業相結合,將社會實踐與人才培養相結合,主動尋找符合當地經濟發展條件的社會實踐項目。結合當前國家的熱點議題和重大發展戰略,結合省情、校情、師生情,從前期項目實施方案的策劃,到
培訓、組織、引導、跟蹤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再到全面總結、表彰典型、擴大宣傳,學生在實踐中砥礪品質、增長才干,社會實踐活動有了具體內容、可依托的載體與經費支持,實現成果共享。
1、整合社會資源提供對口需求
各級企業、社會公益團體,要實現和目標高校的雙向對接,為高校社會實踐活動創造更多的社會資源和資金支持。要制定相對應的制度、措施保障高校社會實踐活動的有序有效進行,推出相關激勵措施,有效發揮鎮政府、村委會等基層政府的重要作用,激發高校師生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社會實踐的浪潮中,在提高師生們的調查、科研、教學能力的同時,更深層次的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當前農村發展的現狀。在互聯網時代,高校還應與政府合作,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打造資源對接線上平臺,將高校資源(我能提供什么)與社會資源(我們需要什么)數字化、具象化,實現社會實踐前期的高效對接。
2、整合高校資源打造師生隊伍
打通學校各部門,打造兼具專業性、綜合性的師生隊伍。為指導教師設立統一培訓平臺,鼓勵專業對口教師加入指導教師隊伍,細化指導教師的工作職責,將輔導員、教師的指導工作、指導成果與績效考核、職稱評審相掛鉤。將學生社會實踐納入學校人才培養學分體系,制定全面的學生指導手冊、設立專門的社會實踐前期課程,讓有意參與社會實踐的同學們“有章可循”、“有技可學”、“有典可查”、“學有所用”,減少了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走的彎路,也保障了高校整體實踐活動的質量。
推進社會實踐“基地化”,促進社會實踐活動的成果轉化,將社會實踐活動與社會服務持續接軌。通過制定實踐基地建設目標、簽署基地共建協議、制定社會實踐活動長期活動計劃保障社會實踐“常態化”、“長效化”開展。
2019年4月30日,在五四運動100周年的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青年要勇于砥礪奮斗、練就過硬本領。③社會實踐是青年施展才華、競展風采的舞臺,時代的發展推動著社會實踐的活動內容、形式也在不斷更新迭代,隨著三全育人工作的逐步向縱深推進,社會實踐作為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還需妥善解決存在的不足和問題,通過活動項目化、資源政和話、實踐基地化,助推實踐育人機制在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工作中實現新的突破。
注釋:
①習近平.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網,2018-5-2.
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教黨〔2017〕62號)[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官網.http://www.moe.edu.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2019-2-24.
③習近平.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網,2019-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