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郎玉珍
/阿壩師范學院
法治社會中法律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們在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途中,采取一定的法律方式去處理,在現有的教育體系中法律思維的形成是我們運用法律方式進行技能提升的關鍵。法律思維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和養成,需要針對社會現象的方方面面進行綜合的考量、處理。法學教育過程中如何結合現有的法律知識,讓學生們形成初步的法律思維,推動法理學教育工作的開展是教育教學的關鍵。
法律思維是法律從業者形成的從業思維模式,是法律人在結合現有的法律條例中決策時,形成對于問題思考能力和解決的思維模式。作為現代社會的法律職業者,包括法官、教授等多個行業,都需要形成一定的法律思維。法律思維的培養是法理學學習開始就需要形成的,結合特定的思維模式以及法律的規范,關注當前社會的生活。法律學的教學要面向實際的生活,法學和自然科學不同,他并不能在實驗室得到一定的解答,是實踐性的學習。盡管法學也具有嚴謹的學科體系和獨立的思維模式,但它不受意識形態、階級利益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不能像科學家一樣在實驗室里進行研究論證,它是需要通過對于當前社會和形形色色的矛盾糾紛進行判斷的,是具有較強實踐性的活動。因此法律思維的形成也需要從實踐開始,培養實踐思維模式。
法學本質是解決法律中各種問題,包括大的地區內的爭端、種族爭端、民族爭端;小的日常事務的爭端、鄰里糾紛、夫妻糾紛等多種問題。法學的根本就是解決這些法律問題,需要結合具體的法律問題形成一定的思維模式,這種問題既可能是立法問題,也可能是執法或司法問題,需要進行一定的推論。
法律思維具有一定的思維模式,要尋求理性的證明方式,包括對于實際問題進行演繹類推和歸納結合具體的法律條款,形成一定的法律思維和理性思維,體現在對事物的處理方式上。譬如某個案例為:乙向甲借款1萬元,但時間久了,甲保管不當導致借據殘缺。而乙方辯稱已歸還甲9000元,分多次還以現金支付的方式。由于甲保管不當,導致乙還錢的事情沒有根據,所以需要法官裁斷。結合借款和借條的處理過程中,需要判斷甲和乙之間的舉證,甲認為乙沒有還錢,如何證明乙沒有還錢,需要甲出示具體的借據,但由于甲的保管不當,導致間距殘缺無法判別,最終法律判決是乙還1000元即可。判決認可了乙還價9000元的事實,主要源于證據的瑕疵。因為甲沒有一定的證據,所以帶來了不利的后果,需要保管人負起對于證據保管的責任和義務。
法律的實施時從業者理解和運用一定的理性經驗以及法律規定來解決社會矛盾的過程,這個過程不是單純的思辨也不是憑借主觀意愿進行判斷,需要綜合運用一定的經驗而形成的價值判斷.法律思維是在一定條件范圍內的法律人的職業活動。
法律思維所追求的價值目標和其他思維模式有所不同,它更崇尚于恪守、公正的思維定勢和價值取向,法治社會要求法律之上的觀念決定了法律思維的定性在于崇尚法律,即使面對任何社會事件以及社會糾紛,在法律判斷的過程中基本的任務是對于合法與否的判斷,并根據法律條款,以權利義務為線索,進行權利的安排和義務的界定。法律思維的構建基礎也是秉持著公平、正義的需求進行的。
法理學教學中是為了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法律人才,使學生可以適應社會的需求和就業的發展。對于法律人來說,思維方式比他們的專業知識更為重要,思維方式決定他們對于事物的認識和判斷。思維可以通過語言進行體現,傳遞法律的觀念、制度規范和法律心理。一旦法律形成語言,就成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法律來說,不可能通過直觀的視角,只能通過語言符號進行整合分析。法學本身所使用的語言是冷靜、合理。經過法理學提煉、加工所創造出來的語言和人們的日常語言有一定區別。因此在法理學教學過程中需要針對學生們進行基本的法學基礎掌握之外,還需要規范學生們的法律語言的使用,進而讓學生們形成一定的法律思維,能夠運用語言表現出來。
法律職業者需要具備對于法律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的能力,包括對于具體法律事件的解釋能力和對于案例事件的認識能力,結合相應的案例進行法律的推理和論證。在法理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過多的進行理論授課會缺少課程體系的完整性,需要加強對于案例教學、啟發式教學方式的運用,這樣才可以培養學生們在理論學習過程中聯系實際,形成對于事件的分析能力,注重對于法律思維的培養。教學過程中,除了基本的法理學知識教學外,還可以結合任何一個案例進行法理學教學,使每個問題都能融入案例,案例涉及了多個部門的內容,為學生們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也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嚴謹的法律思維模式。
法理學教學過程中每節課所講授的
知識點,需要進行精心的組織和設計,教師可以采取情景模擬、案例分享的方式和學生們共同參與到學習中。最常見的教學方式就是模擬法庭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們投入到法庭的角色,通過實戰的演練,學生們在經過自主的組織演示和教師的輔導中。通過模擬法庭的訓練來熟悉法律訴訟的多個流程,提高案例分析、法庭辯論等綜合能力,從而對于法律的學習有點到面進行深入的了解。這樣結合案例,可以讓學生們從對于現象和法律事件的關注來學習法律知識,提高對于法律實踐的運用能力,在法理學的基礎上整合法律、訴訟等多個環節,促進學生們職業思維能力和職業技巧的提高。
法律意識是法律思維培養的關鍵,也是法律思維形成的產物。結合現有的民主法制和人權的基礎上,進行法律意識的培養,能夠提高執法者的法律思維能力和水平。結合現有的法律意識的支持下,能夠提升學生們對于權利意識的重視。法理學作為法學的基本課程,所謂的基本包含兩個程度,其一是對于法理學本身理論對于與社會問題的思辨。其二是根本性的基礎,結合具體的法律學課程,運用一定的法律功能去解決法律中存在的問題。國家法律的建設與法律的發展是不斷的在對公民的權利進行確定,以基本人權為基礎,以人權的精神來彰顯人的價值觀和定義,從一定層面上就是完成著法律現代化的發展。
綜上所述,法律人除了需要具備全面的法律知識之外,也需要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法律思維是法律人不可或缺的素養。現有的法理學教學基礎上需要注重對于學生們法律思維的培養,讓學生們可以結合具體的案例改變機械性理論學習模式,能夠深入對于社會中存在的法律案例進行思考,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理論和實際聯系中強化法律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