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純
/廊坊師范學院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取得了眾多成就,其中包括將三進工作首次列入黨的政府報告中,十九大以來,又再次強調了三進工作對于意識形態工作開展的重要價值。三進工作的順利開展將關系到黨的命運以及國家民族的安定與未來。其中,高校關于意識形態工作的開展關系到高校培養人才根本任務的落實。因此,高校如何定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開展思想教育工作,提升高校學生政治素養,是目前各高校著重研究的問題。
目前高校為確保三進工作的順利開展,著重進行了三個方面的建設,分別是重新定位學科建設目標、充分實現思政課堂的教學實效、提升教師隊伍的政治素養。
重新定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在學科建設中的目標,使其能夠在思政教育方面更好地發揮引領作用。學科建設工作中,學院建設和課程建設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因此,對學科建設進行重新定位,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引領作用,為學科發展提供保障,為課程建設提供支撐。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建設能夠控制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地位[1],發揮其在思政教育領域的指導、引領作用,具體表現為在研究學術、造就人才、服務社會、國際交流方面提供正確的價值方向。由此可見,重新定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建設目標,有助于從整體上實現對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視,有助于鞏固我國思想陣地、堅守主流價值。
通過開展創新教學方式、社會大課堂、網絡課堂等教學活動,實現教學中心從教室向學生端的轉化,提高學生對社會問題關注的興趣與分析能力,并進行正確的價值引領。此外,利用網絡課堂等開放性教育方式,使教學對象也進一步向全社會范圍內擴大,讓更多的學生能夠獲取參與名家名師課堂的機會。思政課堂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所在,是使學生能夠在各種意識形態和社會思潮斗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中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流思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提升思政課堂的教學實效,要求高校從教材體系的轉化、理論體系向社會實踐的轉化、知識體系向信仰體系的轉化三個方面均衡發展,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在教書育人中的主導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因此,在學生意識形態發展尚未健全、容易被蒙蔽和誘導的背景下,高校重點加強教師隊伍政治素養的提升工作,教師隊伍對學生價值取向的正確指引,為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顆扣子將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高校的教師主體,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教師主體,其思想政治素質決定了整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效果和水平。提升教師隊伍思想政治素養,加強思政課程教師隊伍建設,在獎懲方面加大投入,將能夠有效改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隨著各個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高校的意識形態工作已經得到了部分改善,但在開展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學方式仍然存在弊端,教師教學理念缺失、高校教育合力不足、教學環境復雜化。
隨著經濟與科技的不斷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培養的人才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程度越來越高,國際形勢變化日趨激烈與復雜,對人才的人生價值觀與意識形態也產生一定的考驗,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確分析社會熱點事件、國際形勢變化已經成為人才不可缺少的能力。因此,這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事實情況中,大部分教師未能準確捕捉學生的興趣關注點與實踐中的熱點問題的交叉集合,或者未能選取合理并公正的教學與測驗模式,使得學生面對思想政治課程僅僅停留在拿學分這個層面,難以真正吸取知識教育與實踐教育的內容。這將造成學生在有限且寶貴的時間內無法及時吸取思政知識等內容,無法正確樹立人生價值觀,降低了思政課堂的實效,甚至使某些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形成錯誤、扭曲的意識形態。
在高校教育方面,部分教師僅注重知識的傳授,卻忽視了對學生意識形態的教育。在思政課堂中,教師沒能理解思政教育真正意義所在,沒有讓學生展示思想動態,以致于沒能正確了解學生思想動態的走向,無法進行針對性的思想政治教育[2]。另一方面,部分教師的政治立場存在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逐漸進行不正確的價值滲透,不結合我國實際情況,變對社會現象加以分析和批判,這對高校學生養成正確的主流價值觀產生了極大的消極影響。
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各個部門協作開展,確保將正確主流意識形態滲透在教學過程中的方方面面。但目前來看,高校對學生意識形態的培養,僅僅是單一部門在著重進行,或者是部門之間難以形成合力,系統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體現在課程設置不均衡、日常管理不重視兩個方面。在課程設置方面,缺乏對思政類課程的重視,過于重視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忽視對學生意識形態、精神素養方面的培育;在日常管理方面,過于重視辦學效益,思想政治培養流于表面,不能夠讓學生真正了解的主流價值觀的意義所在。
高校學生意識形態的培養不僅受高校教育的影響,也極其容易被外界環境所影響。高校是一個思想非常活躍的地方,是知識傳播和理念交流的重要場合,也是學生形成價值觀的重要階段。青年學生容易受到社會多種信息的影響,他們對各種社會現象進行的社會評論也容易影響他人的判斷。因此,這便形成了一個由多方面因素同時進行作用的復雜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學校不能夠正確引領學生的思想價值觀、不能夠對校內外輿論進行合理把控和調整,便會影響學校意識形態工作的有效開展。
在信息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國公民特別是青年學生很容易被西方的不良價值觀所影響,對青年學生進行錯誤的引導。因此,對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整體的意識形態工作中就變得極為重要。只有我們不斷加強對青年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降低西方等國家對我國滲透不良價值觀的影響。
在世界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變革,意識形態領域也是如此。而我國在面對經濟全球化、政治格局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等國際形勢時,對我國的意識心態也提出了極大的挑戰,這不僅會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對我國公民的意識形態也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在國際形勢如此多變的情況下,積極開展三進工作,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工作的開展,有助于我國穩固意識形態陣地,維持國家安定和社會穩定。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需要全體社會公民的一直努力,需要我們齊心協力,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三進工作的開展有助于我們凝聚民族力量、調動全民族的集體能量,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青年學生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責任,因此,三進工作的開展刻不容緩[1]。
面對越來越復雜的世界格局和國內形勢,任課教師尤其是思政課堂的任課教師要轉變教學理念,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對于當今青年學生發展的重要性,認識到三進工作的開展對于我國發展的重要意義。要求任課教師保持正確的政治價值觀,把握政治走向,準確了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了解青年學生的關注點和意識形態走向,講方法將策略,注重教學方式創新工作,針對性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提高他們的辨識能力,確保他們與我國主流思想價值觀的一致性。
有效推進三進工作的開展,就要加強專業的隊伍建設,培養高思想素質、高政治涵養的教育團隊。目的在于增強教師團體對于時事的正確把握、分析能力以及準確把握學生意識形態走向的能力。建立相關獎懲機制,鼓勵教師密切聯系學生,在理論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實踐方面的能力,激發學生主動思考的興趣,培養學生深入思考的能力,使其能夠正確分析敏感性話題,成為主流意識形態的擁護者、倡導者和傳播者[2]。
近年來,網絡輿論逐漸成為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最大變量”和“不確定因素”。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種社交媒體層出不窮,也成為人們尤其是青年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表達觀點的主要途徑。高校的三進工作者應該注重網絡世界意識形態的變化趨勢,結合信息技術,發揮多種新媒體的優勢和作用,建立官方媒體賬號,發布多種形式的思想政治等相關新聞、活動信息,貼近青年學生的社交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進行正確的價值引領,提升其對國家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動學習意識。
摒棄傳統書本教學方式,積極發揮校內外的實踐平臺,開設實踐活動、實驗課程,例如離開課堂,開展參觀紅色革命根據地、博物館等調研活動,將書本知識在實際物體中得到展現,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切身經歷進一步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加深對正確意識形態的理解,使其自主培養正確的人生價值觀[3]。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在國家政策和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加大對意識形態的研究力度,把握發展趨勢,結合實際熱點,研究如何加強思想政治建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穩固國家意識形態陣地,積極培育和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論,高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斷鞏固社會主義價值理論成果,營造積極向上的研究氛圍。
提高我國三進工作的實效性,有助于潛移默化對廣大群眾尤其是青年學生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有助于我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同時,還能夠有效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助于我國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也有助于穩固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陣地,形成積極健康的思想輿論環境,調動中華民族的集體力量為實現民族振興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