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蕾蕾
/新疆師范大學
抗戰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陜甘寧邊區(以下簡指邊區)實行了社會教育這項重要的社會政策。受各種因素的限制,這項政策的目標完成方面仍然存在著缺陷,但我們不能否認它的實施所取得的顯著成就。因此,通過對社會教育進行研究和整理,我們可以學習到邊區政府在這一時期進行社會教育的經驗教訓,從而為當下開展社會教育的具體實踐工作提供借鑒和啟示。通過整理,我們能夠發現對社會教育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對它進行總體的論述和分析,比如從內容、形式、特點、載體等方面出發,來看它的全貌。但也有很多論文從某一具體的方面出發對社會教育政策進行分析,比如從婦女解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鄉村社會變遷等角度進行具體的論述。
社會教育的對象分為四類,一是不能脫離大規模生產的文盲,二是不能脫離生產的半文盲,三是不能從生產分離的知識分子,四是婦女群體。①關于社會教育的目標,張曉曦分為根本目標、直接目標和具體目標。其根本目標是將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陜甘寧邊區建設成為全面抗戰的典范,為其他抗日根據地的社會教育工作樹立典范,帶動各抗日根據地群眾乃至全國人民共同抗日;直接目標是宣傳黨的抗日主張,將民眾動員起來,讓他們積極投身于全民抗戰之中;具體目標一是完成掃盲教育,二是提高基層干部的文化水平,三是破除封建迷行,掃除社會陋俗。②學者對社會教育的對象和目標論述所用的篇幅較少,主要是讓我們明確社會教育的基本問題。
基于以上闡述,我們可以從社會教育的內容、形式、特點和載體出發來看社會教育的總體概況。
王玉玨從群眾需要與自愿原則的角度,論述了社會教育內容的調整和變化情況,從剛開始的突出強調文字、軍事和政治課程,到調整為群眾的生產生活知識成為社會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社會教育內容的調整過程,即是這一原則的踐行過程。白小勇、謝飛把社會教育的內容分為四類,即文字教育、政治教育、自然科學教育和娛樂活動。白小勇指出,掃盲識字、支援戰爭是這一時期社會教育的主要內容。謝飛在論文中寫到如何把政治軍事教育和識字教育有效的融合到一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就需要用群眾易理解的方式和話語進行政治教育,同時把群眾的實際生產生活和識字教育結合起來。③知識訓練、技能訓練和生活訓練是張道東對社會教育內容的表述,強調這是在進行文化教育的同時,加強民族意識的培養。④王玉玨通過對知識訓練、技能訓練、生活訓練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得出這些內容還是在為抗戰服務,而脫離了群眾實際的需要,違背了需要和自愿原則。但這些內容后來根據群眾的適用和實際得到了調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⑤李會先認為社會教育的基本內容有文字教育、政治教育和娛樂工作,并且文字教育和政治教育是相互聯系的。文字教育能夠為政治教育奠定基礎,隨著民眾文化水平的提高,他們就會自覺研究政治問題,提高政治水平。⑥
關于社會教育的形式,學者們的論述比較一致,也很全面。王玉玨以冬學為例,分析了社會教育的各種組織形式前期呈現出正規學校的特點,這種教條的教育模式不符合群眾的實際情況,因此受到了他們的強烈抵制。后期通過調整,實施了靈活分散、滿足群眾實際生產生活需要的形式。這體現了社會教育形式的變化過程。白小勇把邊區社會教育的形式分為冬學、夜校、認字組、民眾教育館、俱樂部等,這種教育方式以民眾的生產生活實際和學習對象的特點為根據,大大提高了民眾的學習積極性,社會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謝飛把這些形式分成適合于鄉村民眾、城鎮居民以及散布于邊區的民眾娛樂活動三類。
張秦英、劉漢華認為陜甘寧邊區的社會教育有四個特點,一是社會教育與抗戰、生產緊密結合,二是依靠小學校進行社會教育,三是黨、政、軍及群眾團體都來辦社會教育,四是社會教育依靠群眾自己來辦。⑦竇向軍系統總結了社會教育的特點,即教材簡單明了,種類繁多;教學組織形式靈活多樣;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教學不誤農時;具有明顯的戰時教育特點;各種社會教育組織不斷建立和健全,參加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吳燕以冬學、識字小組為例,說明這種形式與群眾的生產勞動相適應、相協調,也說明社會教育教學組織形式靈活多樣。⑧此外,謝飛和史婕認為堅持教育領域的統一戰線也是社會教育的特點,并且這是社會教育成功的保證。⑨
社會教育的載體起著傳播、承載教育內容的重要作用,多數學者在這方面只有簡單的論述。但王玉玨在其論文里用大量筆墨詳細介紹了社會教育的載體,即教材和新秧歌,讓我們對這方面有了清晰的了解。除此之外,李會先對社會教育的載體也有詳細論述,但與王玉玨不同的是,李會先認為教材與新文字是社會教育的載體。
以上所述即是學者對于社會教育整體概況的研究,通過概括和整理,我們能夠發現內容、形式特點的論述和分析較多,而對于載體、目標等方面的研究還需進一步加強。總體而言,目前學者的論文讓我們對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社會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理解。
社會教育的性質是學者研究的重點,黃正林認為,抗日根據地的社會教育既是群眾性的掃盲運動,又是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進行的一場全面的政治動員,而后者更重要。通過社會教育,增強了民眾的國家意識,提高了他們政治參與的積極性,因此中國共產黨的各項方針和政策獲得了民眾的極大認可和接受。⑩陳夢、汪洸的論文以陜甘寧邊區社會教育為例,詳細分析了民眾政治社會化。通過將社會教育前后的陜甘寧邊區進行對比,論述民眾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和成效。徐鵬從社會動員的視角分析中國共產黨開展社會教育的實踐,更清晰的詮釋了這項社會政策的性質。李祥興和程曉敏也認為從政治社會化的角度分析社會教育運動,可以發現這場運動在政治社會化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是傳播中國共產黨方針、政策和思想的重要途徑。在此基礎上,他們得出結論,社會教育是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它不僅是一場政治社會化運動,更是一場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運動,李會先也認為通過社會教育進行民眾動員的意義遠遠大于掃盲的意義,通過全面實施社會教育,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得到了民眾的認同,堅定了中國共產黨鄉村政權的“合法性”基礎。王玉玨分別從邊區社會教育組織領導者、組織形式、教育內容和目標的角度論證了邊區社會教育是一場以群眾為主體的、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運動。張星也認為邊區社會教育是一場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運動,并且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然性和可行性以及主要表現都做了詳細的介紹和分析。對二流子的改造是陜甘寧邊區社會教育的重要內容,從這個意義上看,閻穎認為這場改造運動是邊區社會動員在鄉村的徹底貫徹。
通過以上整理,我們可以發現學者基本是從政治動員、民眾政治社會化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三個方面對邊區社會教育的性質進行論述,這三方面的意義是相同的,都說明了邊區社會教育不僅是一場掃盲運動,更是中國共產黨在邊區擴大“合法性”基礎的一項重要的社會政策。
從婦女解放的角度審視邊區社會教育,也是學者研究的重點。社會教育是農村婦女教育的一部分,孫瑞陽認為中國共產黨在這一時期對邊區婦女教育工作的重視以及一系列的探索和實踐活動,提高了她們的社會意識、自強意識和獨立意識,為婦女解放運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為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殷萌從邊區女子教育的角度對社會教育有所論述,認為包括社會教育在內的各項政策的實施是整個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為當時中國的女子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為婦女解放運動開創了新的局面。張雨新認為雖然通過社會教育開展婦女解放運動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應有之義,但是在當時抗戰的社會環境下,通過婦女教育提高婦女的文化知識以為抗戰服務的意義更大一些,在這種情況下,抗戰壓倒了婦女解放。因此,在其論文中以冬學為例,婦女在讀書識字、政治教育、衛生教育等方面的學習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從而更好的為抗戰服務。在這方面,張雨新的觀點和其他學者的觀點是不太一致的。喬彥麗認為婦女社會教育是邊區婦女解放運動實踐的一部分,通過社會教育提高了婦女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認識,這對婦女解放運動意義深遠。社會教育是婦女教育的一部分,馬小瑞重點分析了陜北婦女的生活狀況。其中,在教育方面,通過社會教育,促進了陜北婦女的覺醒,這為她們自身的解放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由此可以發現,學者對于社會教育與婦女解放的關系上的觀點是比較一致的,即社會教育的實施對邊區婦女解放運動的開展起著功不可沒的作用,但也有學者對此持有不同的觀點,即張雨新認為通過婦女教育為抗戰服務的意義更大。
有關邊區社會教育對當前的啟示和借鑒意義的研究很全面,學者從多個角度進行論述。張王勇、李少博、秦立霞的論文從邊區社會教育與社會和諧發展的角度探討了社會教育政策的實施和邊區政治、經濟、文化建設一起促進了邊區的全面建設,營造了一個和諧穩定的環境,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對當前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趙燕也持這種觀點。謝飛從社會教育為新時期農村成人教育提供借鑒等方面分析了邊區社會教育對建設和諧新農村具有借鑒意義。龐娟認為社會教育的實施將邊區落后的文化教育模式轉換為自我創新的新型教育模式,創建了頗具中國特色的教育模式,這對建設中國特色的教育體制和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積極意義。賈鋼濤也認為邊區社會教育對我們今天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啟示意義。
吳季令、馬云認為邊區社會教育蓬勃發展所展現的經驗對當代西部教育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具體表現為西部成人教育應從實際出發制定相應的政策,教育機制應靈活、多樣,以及應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在這個基礎上,張王勇認為邊區社會教育對當前通過加強成人教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了極大的借鑒。柳士彬、孫龍存從西部大開發的角度,結合成人教育的發展,總結了邊區社會教育對西部大開發中成人教育的啟示。
白鶴認為邊區社會教育政策所展現出來的特點和思想對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具有借鑒意義,比如應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群眾的生產生活實際相結合,做到實事求是,以及一切從實踐出發,與時俱進等。李亦丹的論文對邊區社會教育的經驗、不足以及啟示都做了詳細的論述,在啟示這一方面,分別分析了邊區社會教育經驗對解決當前社會教育資金、建立當前社會教育制度和管理體系、解決當前社會教育人力資源問題以及對當前社會教育內容與形式的啟示。
張鵬飛、陳遇春從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視角,認為從邊區社會教育中我們應深刻認識到社會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加大對社會教育的投入,從當前實際出發,促進學習型社會建設。王玉萍、王靜認為新時期社會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要從當前實際出發,以滿足教育對象的自身需求,這是邊區社會教育對我們的啟示。
綜上所述,學者從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學習型社會等方面展現了邊區社會教育對我們當前開展相關工作的啟示。更多的是總結了對當下建設和諧新農村的經驗,這些研究不僅能夠讓我們對邊區社會教育有一個全面清晰的認識,而且為我們當前進行相關工作具有重大的意義。
學者對陜甘寧邊區社會教育的研究很全面,不僅包括社會教育的對象、內容、形式、特點本身,還從多個角度總結分析它對我們當下的啟示和借鑒。但是隨著實際情況發生變化,我們更需
要加深對邊區社會教育的認識和研究,以期其中的經驗和教訓為我們當前的實際服務。
注釋:
①白小勇.陜甘寧邊區社會教育研究[D].延安:延安大學,2013.
②張曉曦.論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社會教育[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2):140.
③謝飛.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社會教育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0.
④張道東.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教育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08.
⑤王玉玨.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社會教育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3.
⑥李會先.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民眾動員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8.
⑦張秦英、劉漢華.陜甘寧邊區社會教育的特點[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3).
⑧吳燕.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的教育建設與制度創新[D].西安:西北大學,2006.
⑨史婕.論析抗戰時期陜甘寧邊區的社會教育運動[J].改革與開放,2017(12):54.
⑩黃正林.社會教育與抗日根據地的政治動員——以陜甘寧邊區為中心[J].中共黨史研究,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