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海英/浙江省浦江縣實驗中學
現階段很多初中生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對我國的民俗文化了解不多,不利于民族觀念和民俗意識的形成。本文首先針對我國初中生對民俗文化的了解現狀進行分析,然后針對如何在初中語文教育中進行民俗文化教育提出幾點有效的解決方案,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可以進一步提高初中生的民俗文化意識,促進我國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民俗文化主要是指的一個國家民間民眾的風俗習慣和生活文化的統稱,是在普通人民的生產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系列有關物質和精神的文化現象,具有普遍性和傳承性。
隨著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中國,對我國青少年的思想、精神等各方面產生巨大的影響,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我國青少年對本國的民俗文化知之甚少,民俗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的影響力也在逐漸降低。
經過調查我們了解到,現在的初中生對民俗文化的了解非常少,甚至到了陌生的底部去,很多初中生對西方文化、西方節日都特別了解,但是卻對我國的民俗文化了解不多。甚至在一些初中生中出現了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傾向,如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店逐漸成為學生的飲食的時尚,學生會過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卻連我國的七夕節、重陽節等節日的日期都不記得,學生們過洋節的熱情逐漸超過了過中國節日的熱情。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對中國傳統民俗文化越來越不了解,越來越不重視,使得民俗文化的生存和發展環境越發惡劣。
中國的民俗文化是經過上千年的歷史變遷和發展而不斷形成的,作為我國的青少年應該不斷認識和了解民俗文化、促進民俗文化不斷的傳承和發展。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有很多關于民俗文化的內容,語文老師應該深刻挖掘這些民俗文化知識,并充分利用這些文化內容向學生進行民俗文化的講解,不斷提高初中生的民俗文化意識。
例如在蘇教版的語文能教材中,里面有一篇關于《端午日》的課文,文章中充分展示了湘西當地人們是如何在端午節當天過節日的。端午節當天湘西當地的人民會人人穿新衣、畫王字、系花繩,并且還會舉行賽龍舟和捉鴨子這些傳統民俗,具有濃厚的節日氣氛。在講這篇文章時,語文老師可以向學生普及一些端午節的相關內容,例如端午節的來源、古代人們是如何過端午節的,以及除了本地之外,我國其他各地的人們是如何過端午節的,并且可以讓學生上講臺上把自己過端午節的經歷講一下,通過對書中這些民俗文化知識的挖掘,不僅讓學生對民俗文化有所了解,加深了民俗文化在學生心中的地位,同時也提高學生的民俗意識,使學生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關注民俗文化。
我國的民俗文化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學生只在書本上進行了解,或者只是聽老師的講解,難免會對民俗文化知識了解不足,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種各樣的民俗文化活動,讓學生親生參與到活動中去,從而更好的了解民俗文化。
例如端午節、中秋節這樣的節日,老師就可以帶領學生自己動手制作種子和月餅,在制作的過程中,向學生灌輸有關節日的相關內容,這時學生就會了解到原來自己動手做的這些食物居然有這樣多的故事,就會更加集中精力聽老師講解,也會在制作食物的過程中更加盡心,在以后的日子里如果遇到其他的民俗文化同樣會多加重視。
除此之外,老師也可以帶領學生到民間去進行采風,了解一些民間的民俗風情,例如云南傣族的潑水節、回族的開齋節、內蒙古的那達慕節等等,帶領學生了解這些民俗文化以及在這些民俗背后人們的生活。每個地區的民俗文化都是不同的,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婚喪嫁娶或是祭祀等,老師可以讓學生收集身邊的一些風俗習慣,讓學生進行研究,從而更好的了解每個地區的民俗文化。
初中語文老師也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一些民俗文化活動中,從自己的親身體驗中來了解民俗文化,體驗我國豐富多彩的民間風俗。例如每年快過年時,學生可以與家人一起備年貨、過臘八節,與家人一起貼春聯、放鞭炮、觀看春節聯歡晚會。清明節時與家中長輩一起去祭祀祖先等等,學生都可以從這些生活中來了解民俗文化。
課堂教育是學生學習民俗文化的一個重要方式,初中語文老師可以通過在語文課堂中營造民俗文化教學情境來對學生進行民俗文化教育,激發學生認識和了解民俗文化的興趣,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民俗文化活動中。
為了營造民俗文化的教學情境,老師可以在一些傳統節日快到來的時候在教室中做一些準備,例如在墻壁上貼上一些有關民俗文化的詩句諺語以及圖畫,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體教學設備播放與一些民俗文化的視頻,推薦學生看一些有關民俗文化的綜藝節目,例如中央七臺的《鄉土》、《舌尖上的中國》、《中國詩詞大會》等,學生觀看這些節目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民俗文化知識,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民俗意識和民族觀念,讓我國的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展。
例如在給學生講《蘇州園林》這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了解蘇州地區的民俗文化,老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有關蘇州民俗文化的課題,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自己搜集有關蘇州民俗文化的相關知識,以比賽的方式,看哪組搜集的資料最多、最全,從而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當學生都準備齊全,并且對蘇州民俗文化有一定了解時就可以在語文課堂上給大家播放一些蘇州園林的一些視頻、把書本上的一些紙質資料生動形象的展現到學生的眼前,讓學生能夠充足的體會到蘇州民俗文化的魅力。除此之外,老師還可以將蘇州園林、故宮園林以及西方園林等進行對比,一方面給學生以視覺上的刺激,讓學生更加深刻了解蘇州園林藝術,同時也可以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其他的園林藝術。
綜上所述,民俗文化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經過上千年的歷史變遷而形成的,也是我國各民族人民的在物質精神生產活動中的結晶,屬于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極高的藝術價值。但是隨著西方完話的不斷侵入,現在人們對于我國的民俗文化的了解越來越少,民俗文化在我國人民中的地位也越來越低,民俗文化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受到極大的阻礙。為了促進我國民俗文化的不斷傳承和發展,初中語文教育中應該融入民俗文化教育,通過對初中語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利用,開展多種多樣的民俗文化活動以及在語文課堂中營造民俗文化的教學情境等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民俗文化的教育,使學生能夠通過更多的渠道認識和了解我國的民俗文化、參加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從而提高自身的民俗意識、民族觀念,更好的傳承和發揮我國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