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麗苑博/城建學院法學院
平頂山市政府以河南省下達的實施方案作為指導,在農村污水處理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使全市的所有的村鎮基本達到“三無一規范一眼凈”的狀態,使村鎮的垃圾廢棄物和污水得到了有效地治理,建成了一大批人居環境示范村。如寶豐縣和舞鋼市對于污水治理采取的是規劃布點現行點面相結合集中處理的思路,以點帶面推行生活污水集中處理,效果顯著。
人居環境的整治,各地區基本上都是以垃圾整治作為突破口的。該市農村垃圾從之前無序的自發整理和傾倒造成農村環境不斷持續惡化,到現在都采取的是建立垃圾的物業化管理和配套設施建設相結合的機制。此外還對于相關配套設施進行建設,增加垃圾桶、保潔車的數量,實現村收集、鄉轉運、市處理的城鄉環衛一體化的運作模式。
對于基礎設施建設每個地區都因地制宜的采取了不同的方式,總的來說主要有:(1)提升村容村貌。整治荒蕪宅院,將可以使用的廢棄房屋建成農耕文化館、村史館等公共場所;(2)整治路域環境。整治路肩邊坡,修建綠化樹木;實現村村土地硬化,路燈安裝,路宅分離;(3)加強土地綠化。整治廢舊宅基地周圍空閑地、房屋綠地做到宜樹植樹、宜花栽花,做到合理利用。
(1)垃圾治理機制不完善。總體上看,雖然引入和采取的是建立垃圾的物業化管理和配套設施建設相結合的機制,生活垃圾得到了有效的清運。但大部分村存在衛生死角、垃圾亂扔的現象依然存在;村鎮上一級垃圾處理項目進展緩慢存在缺失,導致垃圾處理末端未運行,鏈條不完善,垃圾得不到有效處理。(2)垃圾治理方面的主體缺位問題。一方面,群眾作為垃圾產生的主體,生活垃圾普遍沒有分類是在垃圾處理過程中最為突出,最為尖銳的問題,貫穿垃圾產生后到垃圾被掩埋前的全部過程。另一方面,物業公司作為生活垃圾治理的主體,存在疲于應付的現象,在收集垃圾后對于垃圾的處置也是直接將其倒入垃圾中轉箱,最后再將中轉箱里的垃圾運送到垃圾掩埋場。
對于廁所治理問題雖然保障廁改的進度和質量突出重點統籌推進。很多農村地區的廁所是傳統旱廁,沒有進行改造,還有一些地區在未開始廁所改造的同時也并未建立公共廁所。
(1)污水處理設備建設不完善。污水處理設施不完善一方面體現在人口分散的地區缺乏完善的簡易污水收集體系,另一方面體現在人口稠密的地區缺乏污水處理廠的建設。
(2)現有設備運行效率低。已經建成的簡易污水處理排放設施呈現出長期無人管理,設施運行和治理效果無人監督,污水處理結果的好壞無從得知。
平頂山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存在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的問題即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歷史欠賬多。多數村鎮缺乏路燈以及監控攝像頭的建設。很多村莊的出村口都與交通主干道相連,出村的時候有視覺盲點,村口卻沒有指示牌提醒過往車輛。在交通方面,部分村莊沒有實現公交車進村,這對農戶出行的便利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我們認為對于環境整治應該引入長效機制,應當以農民為主體,政府起主導作用,把人的地位放到首位再統籌進行制度和設施的建設,這也是處理平頂山農村環境的整治的長效機制的關鍵所在。
(1)加大資金投入。我們要明確的是地方政府在建設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時依然是處于主導地位的,即各地區政府把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資金列入各地區政府的財政年度預算,加大相關部門資金的整合力度,集合用于開展和維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2)完善基礎設施。對于垃圾問題,開展“三清”運動——清理農村垃圾、清理荷塘溝渠、清理農產品廢物,實施村容村貌的綜合治理。還應購置更多的垃圾桶在農村地區,并且逐步完善垃圾分類處理的設施,完成垃圾分類在硬件上的要求。
在公廁改造和公廁建設要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廁所改造的進程。面對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地區可以采取不同的糞便的處理方法。
在污水處理方面,根據實際情況,有必要進一步在養殖業中貫徹循環利用糞便污染資源的理念。一是引導養殖戶“三退三進”(退出散養、退場、退村,進入規模、進入合作、進入市場流通)使它完成與現有基礎設施建設范圍的牲畜和家禽農場相配套,使其以糞便污水收集、農村有機肥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為主要的方向。二是大力推進水利用設施建設和城市水運系統總體規劃建設。根據不同農村條件和情況,建設大型污水處理廠或簡易污水處理設施,加強農村污水管網建設。
(1)提升農村居民環境保護能力。對于提升農村居民的環境保護能力根據我們的研究我們認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通過培養農村中老干部、老黨員、老教師等“五老”人員,由這些骨干進行分對象分批次的進行傳播環保理念。第二階段要做的是設立村規民約,成立村規民約執行委員會并且要對執委會成員開展垃圾分類的教育和技能培養。第三階段要做到突出骨干的帶頭示范作用,推進“五美庭院”的創建,提升農民生態文明意識,引導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激發廣大農民的積極性。根據奧斯特羅姆的研究,一個自主性的群體在沒有外部力量制約的情況下存在三個基本問題:“新制度供給、可信承諾、相互監督”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相互監督。相互監督,把監督納入政府工作的重點,從縣到鎮層面到鎮到村都一季度一評比一季度一觀摩,通報排名結果。在村內層面,可以通過環衛站的監督和各家個戶進行評比,對沒有達標的家庭通過板報進行通報,對達標的家庭進行物質或者精神鼓勵與獎勵,從而形成一種正向壓力和監督。(3)重視人文關懷和文化傳承。村莊可以通過利用殘磚舊瓦和廢棄石塊、水泥塊等廢棄物,修建門前小花園,一方面解決了村民各戶門前的垃圾堆放問題,另一方面增加了農家樂趣;通過對舊屋的修繕建成農家書屋、村史館、農耕文化館等文化公共場所來留住鄉愁,拓寬農民的業余生活和精神境界,增加村民對村莊的認同感。
(1)建立精細化的長效治理機制。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是一項長期的工程,所以建立精細化的長效治理機制是至關重要的而且必須是要長期堅持的。做到完善工作的推進機制,建立監督機制。持續加強督導指導,加大暗訪檢查督導力度,加大對已創建的示范村、達標村的管理力度。以“雙百村”創建為引領,制訂季度評價排名體系,季度考評根據“雙百村”創建、暗訪、現場觀摩成績、信息報送四項評比總得分情況,對各鄉鎮(街道)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進行排名、獎勵。(2)統籌城鄉共同發展。要加快形成典型示范帶,帶動經濟發展,促進人才回流,進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各個村鎮政府應依托農村自然資源,結合自身特色,打造一批獨具風情的特色村莊,以發展地域特色產品或發展以特色民宿、采摘體驗園、農家樂為主體的鄉村旅游業。當特色村莊發展到一定規模,就連點成線,連線成面形成一批獨具鄉村風情的典型示范帶吸引城市居民,帶動村莊經濟良性快速發展,改善農村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