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澍張海昊馬佩君楊斯嘉/.四川省科學技術研究成果檔案館;.四川省技術市場協會
四川省是西南片區經濟水平最高的省份,促進四川省文化產業經濟發展對輻射帶動周邊省份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四川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地域廣闊、資源豐富,從5000年前的巴蜀文化,到4500年前的寶墩文化,再到3500年前的三星堆文化和3000年前的金沙文化,具備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歷經幾千年的民族融合演變,四川現有除了漢族以外的55個少數民族,民族文化特色絢麗多彩,還具備與之相對的民俗文化資源。隨著經濟中心的逐漸轉移,文化產業在經濟發展中將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加之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也相應發生了變化,如何在現階段更好地傳承歷史文化、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是新時代文化產業必須承擔的使命。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雖已取得一定成績,但總體來說與發達國家相比仍處于初級階段,市場化程度不高,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份額相對較小,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不充分,無論是對內滿足人民需求還是對外擴大文化影響力,都需進一步加強。文化產業科技化、市場化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新型科學技術作為一種強有力的工具,可以幫助文化產業更好地發揚和傳承,提高市場化程度。如果說技術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巨大動力,那么“人才”無疑是更為重要的源動力。人不但是文化產品的生產者和受用者,科學技術也是由人創造和實施的。我國文化產業和外國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同時具備科技知識和文化儲備的專業人才,文化科技復合型人才是文化創新發展的核心基礎,培養專業人才是促進文化與科技進一步融合,從而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必由之路。本文擬針對我國缺乏科技文化復合型人才的問題入手,通過建立一個人才培養體系來培養專業人才,為提高國家文化科技實力、擴大中國文化產業市場占有率,提高就業率,進而推動全球科技文化合作交流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針對當前文化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占有率不足的情況,本文擬培養出懂得文化和科技的、面向市場的復合人才,雖然四川共有126所高校,師資力量雄厚,但傳統的高校培育出的人才大都缺乏社會經驗,和市場融合率不高。結合本省實際情況,本文倡導以高校師資作為堅強的后盾搭建專業性的培訓基地,面向社會進行招生,培養的人才與市場直接對接,滿足市場這方面的人才空缺,提高市場就業率。現有文化知識多屬于文科院校所設置的課程,雖有部分高校將《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設為大學通識課,但所傳授的知識較為淺顯,缺乏專業深入的課程設置。而科學技術知識多歸屬于理工院系,文化產業的文化科技融合型人才要求培育的是懂文化、懂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培訓基地開設的課程需要在前兩者的基礎上加以融合,設置符合實際需求的課程。此外,培訓基地作為培育人才的載體,亟待升級現有設備,提高教育設施數字化程度,提升科學技術應用程度,這也就需要政府進行必要的資金投入,以配備更優越教學設備、吸納更頂級的師資,成為當地科技文化產業的輻射基地和人才輸送基地。培訓基地應大力倡導“產學研一體化”培養模式,實現文化知識和科技手段的融合,并將研究出的文化創意與市場結合起來,培養出符合社會實際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在培訓基地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應注意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在教育過程中首先得傳授正確的、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術,針對基礎知識、文化產業知識和技術領域相關知識都需設置相應的課程、配備相應的師資。基礎知識包含國內外及各省市相關法律法規、宏觀微觀經濟學、投融資以及市場營銷等方面知識;文化產業知識包含所服務業務領域、產業相關的專業文化知識,以及文化產業發展信息等等;技術領域相關知識包括了解國內外技術現狀、技術發展水平以及轉移轉化條件等等。在此過程中也得注重樹立學生正確價值觀與客觀的思維模式,培育健康向上的學習態度和工作態度,擺脫狹隘的民族中心主義。首先要求學生遵守國家、行業及地方的相關法律政策和職業操守,在此基礎上要做到誠實守信、客觀公正,培育出來的人才在任職之后也會做到公私分明、廉潔自律,以此向市場輸送高素質的科技文化融合方面的專業人才。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教授陳少峰在第十六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上,提出文化產業的新型人才要求“一能多才”。本文擬培育出的新型人才旨在實現如下目標:第一,德位匹配,具備社會責任感。社會并不是無數個獨立個體的集合,而是一個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整體,純粹獨立的個人是一種不存在的抽象,只有具備對其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的責任感,才能使文化產業進行良性的循環與發展;第二,堅定文化自信,拒絕狹隘的民族主義。人類文明是由世界各國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學習世界各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經驗對于提升我國傳統文化產業的競爭力極為關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習總書記在2014年文藝座談會上提到“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歷史和現實都證明,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文化創造力。復合型人才作為中華民族的繼承者與傳承者,必須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這樣才能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第三,培育出的人才不僅得具備文化知識儲備、懂得相應科技知識,還得在研學和實踐基礎上懂得商業模式、具備商業模式思維,具備需求思維導向,以此推動文化產品更好地落地并實現盈利,促進文化產業經濟發展。
促進文化產業優化升級是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發展的關鍵著眼點,培育出來的懂文化、懂技術的復合型文化科技融合型人才首先需要與市場對接,并依據國家最新經濟政策不斷調整優化,堅持市場有效、政府有為,探索發揮市場在人才配置中的決定作用,推進傳統文化產業市場化;其次,培育出來的人才可以向政府及高校進行輸送,現階段我國并不缺乏專業性人才,但極其缺乏復合型人才,具備良好思想素養的復合型人才在政府和高校內可以充分發揮能動性,輻射帶動更大范圍內的人才,提升區域內人才的素質和質量;最后,復合型人才可以向對外交流機構進行輸送,孔子學院是推廣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的官方機構,立足向世界各國推廣最正規的漢語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對外輸出的一張極具代表性的名片,具備傳統文化專業知識的文化科技融合型人才無疑是孔子學院這類機構最適宜的工作人選。
當前是我國經濟結構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文化產業作為文化產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亟需利用科技手段進行武裝,推動產業優化升級,這其中培養文化產業復合型人才極為重要。打造專業性培訓基地作為知識傳輸載體,以國家經濟政策調整和市場復合型人才需求為導向,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有望培養一大批文化科技復合型人才,進而推進文化與科技加速融合,調整優化文化產業,將其打造成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但培養復合型人才并不是短短幾年就能徹底解決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僅要緊跟當下潮流,而且要具備前瞻性,培訓基地在設置課程的時候可以通過鼓勵學生出國交流、學習國外優秀經驗,提升人才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