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占平
一
山西作家的長篇小說創作,在當代中國長篇小說格局中占有比較重要位置,是山西作為文化、文學大省的重要標志之一。以趙樹理、馬烽為骨干的“山藥蛋派”作家,在長篇小說創作上成績顯著,像《三里灣》《呂梁英雄傳》《汾水長流》等,既是他們的經典之作,也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不可忽視的作品;新時期以來,成一、李銳、張平、柯云路、哲夫、蔣韻、鐘道新等為主將的“晉軍”作家,代表作也都是長篇小說。從張平的《抉擇》獲全國文學界最權威的“茅盾文學獎”為標志的山西第三次創作高潮,到以劉慈欣、呂新、葛水平、李駿虎等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作家,頻頻摘得國內外文學大獎,都進一步鞏固了山西長篇小說創作作為中國文學重鎮的地位。近些年來,一批充滿朝氣、富有理想、敢于探索的生機勃勃的山西“80后”、“90 后”作家,也都有長篇小說新作問世,表明后繼有人。
正是基于長篇小說創作的雄厚實力和良好傳統,2014 年,由山西省委宣傳部指導,山西省作家協會和山西出版傳媒集團主持,北岳文藝出版社編輯出版的《三晉百部長篇小說》文庫,經過之前的充分調研、討論,并且廣泛征求意見,從而形成共識,正式啟動。應當說,這是一項意義深遠、里程碑式的文化德政工程,也是當代山西文學史上規模較大的一項文學基礎建設工程,更是展示山西文化實力、文學魅力的自信工程。筆者作為這項工程的具體組織實施負責人,親歷了所有相關活動和組稿、審稿、專家研討、出版環節,為這項工程的順利進行和取得的良好影響,感到欣慰。
《三晉百部長篇小說》文庫出版工程實施六年來,始終堅持主流引導的方向,務實求新,去偽存真,已經出版了趙樹理、馬烽、成一、柯云路等作家的近四十部經典力作,唐晉、浦歌等中青年作家的原創作品十幾部,王旭東、杜斌、李晉瑞等作家列入“北岳風”長篇小說行列的近二十部原創作品。可以說,這些作品比較全面、客觀、真實地反映了從抗日戰爭時期到新中國成立七十年總共八十年山西長篇小說創作軌跡,集中展示了山西長篇小說創作實力,在文學界和廣大讀者中產生了較大的反響,豐富了山西現當代文學史,為專家學者研究山西文學發展過程以及中國當代小說創作經驗,提供了翔實資料。
二
創作最能體現作家對某—個社會進程生活經歷真切體驗、深刻思考和昭示作家文學觀念、藝術追求的長篇小說,是每一位踏上文學寫作道路者的良好愿望;而文學史家、批評家和讀者對某一位作家的成就、價值和影響力的評估,長篇小說無疑是一個重要的尺度和參照依據;后代人們評價某個歷史時期的文學成就高低,也是要看那個時期是否有一批高質量的長篇小說流傳下來。因此,過去幾十年里“山藥蛋派”和“晉軍”作家在長篇小說創作上投入過很大精力,成果顯著;近些年來,山西大多數在中、短篇創作上取得一定業績的作家,也都轉入了長篇小說的構筑,僅這次征集原創作品,就收到一百多部。從作者隊伍看,中年作家是主力,老作家也有不少新貢獻,青年作家則初露鋒芒,前景看好。
我認為,長篇小說創作呈現這種繁榮現象,應該說是文學創作內部發展規律的必然走向。 “山藥蛋派”作家都是先嘗試寫短篇小說、散文和通訊報道成名后,積累下寫作經驗轉向長篇小說的。而“晉軍”作家是伴隨著新時期思想啟蒙運動走上文學道路,起步階段作家們爆發出前所未有的熱情,顯示了十分旺盛的活力,大家多年積蓄的生活感受洶涌噴發,短篇小說自然首先得寵,成為他們表現形式的最好選擇;幾年過去后,中篇小說以從未有過的顯赫登上文壇,為作家們紛飛的思緒和藝術創新的熱情提供了最佳工具;經過十多年的中短篇小說歷練,作家們意識到,認真地思考一些社會問題和確立自己藝術風格的時候到了,而這種“思考”和“確定”的結果,非長篇小說表現不可,所以,長篇小說創作開始走俏。青年作家是在一種相對穩定的社會狀態下開始文學創作的,基本上是沿著短篇小說——中篇小說——長篇小說這個規律行進著。小說創作的規律以往是這樣的,今后也不會有多大的改變,因為規律就是經驗與成果確定的。
《三晉百部長篇小說》文庫創作和出版工程已經到了可以做階段性總結的時候,從題材方面考量,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特點。
題材豐富多彩。選擇何種題材進行創作,是每一位長篇小說家進入寫作前必須有的程序。如果不強調題材的作用,或者有意回避題材界限,那么,作者是很難駕馭整部作品和整個創作過程的,就我迄今閱讀到的古今中外長篇小說而言,很少有難以確定題材歸屬的作品。之所以特別強調題材這個問題,是因為宏觀上研究某一段時期或者某個地域長篇小說的走向,首先應當從題材角度去審視,這樣,才可能得出合理的結論。
縱觀《三晉百部長篇小說》文庫全部作品,可以說是題材豐富多彩,多點開花。傳統的農村題材自然還是占有重要位置,而歷史題材、城市題材、知識分子題材、風俗小說、愛情小說等等,都各具特點,自成體系,構成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無疑,題材的豐富和廣泛是值得肯定的,這也是幾十年來整個國內長篇小說創作的一個特點。出現這種現象,最基本的原因是社會生活呈現為前所未有的活躍和多姿,置身于任何一個行業的人們,都有豐富的生活感受,都有復雜的人生思考,都有變化著的人際關系需要處理,都有不斷襲來的觀念需要更新,這些因素就為長篇小說創作提供了非常厚實的內容,生活在任何一個職業中間的作家,都能夠獲得他所希望得到的創作素材。
農村題材為主導。在豐富多姿的題材中,農村題材一直占據著山西長篇小說的主導位置。這是因為,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包括工作在城市的農民工,占總人口的一多半,農村社會的變遷和農民思想的動蕩,影響著整個國家的發展,標志著民族的文明程度,體現著進步與落后的水平。因此,作為社會生活和人類情感全面反映的長篇小說創作,絕對不能不以農村題材為主要選擇對象。
另外,我們都應當承認的一個事實是,當今中國的眾多小說作家,特別是山西作家,基本上是以農村為基礎成長起來的。他們中的一部分是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以后由于種種原因進了城,寫起了小說,但無法抹煞掉農民的習慣、農民的心理、甚至農民的生活方式;也有一部分作家雖然生長在城市,可他們的父輩卻是農民出身,他們跟農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骨子里流動的依然是農民的血液。由于上述特點,決定了他們寫農村題材小說會感覺輕車熟路,非常順手,而他們無疑是作家群體的主要組成部分。趙樹理、馬烽、西戎、胡正、劉江等“山藥蛋派”作家的作品,清一色都是農村題材的經典之作。
歷史題材的啟示性。歷史題材長篇小說的創作,一直是小說家投入較多的一個方面。這是因為,相對于現實生活的變幻莫測,歷史題材更容易被作家們所把握。已經成為歷史的人物或者事件,可以承載小說家的諸多藝術手段的嘗試,承載小說家關于民族、關于社會、關于人生的多方思考。另一方面,讀者對歷史題材有著陌生感,求新、求奇的心理,趨使他們對歷史題材小說不能不產生興趣,這種閱讀心理自然是作家熟悉的,也就要多在這個題材領域下點功夫。這一點也體現在了《三晉百部長篇小說》文庫中,從《白銀谷》《草嵐風雨》《世界正年輕》等歷史題材作品可以看出,作家們都是用新的歷史觀表現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能夠產生較強的啟示現代的作用。
優秀的歷史題材長篇小說,作家都很好地處理了文學作品與歷史事實的關系。我個人的看法是:歷史學家的責任是發現和考證歷史事實的真偽,而作家的責任是發展和弘揚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精神,從尊重歷史事實入手,在演繹歷史中超越歷史。具體到長篇歷史小說中表現歷史事件和描寫人物形象來說,文學創作的自身特性,就允許作家在不違背歷史事件大原則真實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地在細節上想象、創造,在心理描寫上展開思緒,在對話上形成風格,這些藝術表現個性符合特定時間特定地點的要求就是合理的,比如《白銀谷》里,作家成一對于晉商康家的描寫,就是在不違背歷史規律的前提下的創作。這樣,既不違背歷史事件的真實性,又使得小說的文學性獲得強化。
城市題材的典型性。與農村題材長篇小說占主導地位相比,《三晉百部長篇小說》文庫中城市題材是偏少的。面對三十年中國城市快速發展現狀和內涵豐富的現代工業社會的形成過程,長篇小說創作的步履顯得比較乏力。從全國范圍內看,也很難列舉出一系列在讀者中引發轟動效應,或者在文學圈子內引人注目的長篇小說的篇目。應當說,大多數市民是具有閱讀能力和閱讀要求的,他們的文化基礎已經和他們的前輩不同,不必圍在一起聽別人讀,閱讀的選擇性越來越明顯。
我以為,城市題材長篇小說創作之所以不盡如人意,關鍵是眾多作家對快速發展的城市生活有一種隔膜感,他們還停留在傳統的、單調的老式城市生活認知層面,這樣,自然難以激發出創作時具備的熱烈情緒、流動意識、審美感受等等,人們在現代文明與傳統觀念發生撞擊時爆發出的火花,負載到城市題材中,似乎還進入不了熟悉的境界。另一方面,我們也不排除一個事實:由于熟悉寫作對象,作家們更樂于去農村或者歷史生活中尋求較為捷徑的創作素材,去相對于穩定的農民和古人心態中挖掘民族文化特色,而動蕩不定的現代城市生活,讓作家們在短時間內就思考出較為深刻的內容來,顯然是勉為其難的。
三
《三晉百部長篇小說》文庫比較趨向—致的藝術特色,可以概括為:追求平實的敘事風格,結構方式多樣,人物形象鮮明,情節跌宕起伏,地域特色突出,語言文字個性化。像趙樹理的《三里灣》,其中的不少人物形象成為文學史上的經典,馬烽和西戎合著的《呂梁英雄傳》,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史上的紅色經典之一,成一的《白銀谷》是對傳統的晉商題材文學創作的極大提升。這些作品的創作經驗,成為一筆寶貴財富,一直影響著后輩作家的文學觀念。而唐晉、蒲歌的作品,則讓我們看到山西青年作家勇于探索藝術創作的精神,他們在繼承老一輩作家優良傳統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努力超越,成果顯現。
我理解,《三晉百部長篇小說》的這種藝術現象,表明了山西長篇小說作家已經走向成熟,他們就是要實踐一條既能充分顯示自己關于社會、關于歷史、關于生活、關于藝術的探索,又能喚起讀者閱讀興趣的寫作途徑。尤其是從文庫原創作品中可以看出,這些年來作家們切入的敘事角度,往往是凡人俗事較多,非常貼近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讓讀者閱讀到的是逼真的生活過程,逼真的細枝末節,逼真的人物心態,逼真的文化氛圍。
應當說,近幾十年來山西的長篇小說創作,數量是創紀錄的,一些代表性作家在創作方法上的有益探索也是值得贊賞的。但是,如果我們站在中國文學史的角度上觀照,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真正可以稱得上具有突破性意義的扛鼎之作還是少數,大多數作品屬于探索之作。我們征集到一百多部原創作品,經過專家審定進入兩個系列出版程序的,只占不到三分之一,說明一般化作品還是居多。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樂觀的數量與有待提高的質量共存的現象呢?我以為,簡單地概括其直接原因,不外乎作家生活經歷簡單,人生體驗不夠深刻,感情投入不徹底,藝術積累不厚實等幾個方面。實際上,這些直接原因的基本癥結在于,作家缺乏一種博大精深的藝術精神。這種藝術精神決定著作家在理解人生、透視歷史、敘述故事過程中,能否具有不同于別人的獨特風范。
不難確認,在大多數小說家的思維里,雖然不能說沒有一點功利的意念,但是,他們總還是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跳出平庸的圈子,用藝術的魅力感染讀者。那種就事論事的思維方式,那種膚淺單一的生活判斷,那種直奔主題的建構形態,都不可能是作家在創作長篇小說時愿意出現的景況。從明、清時期的《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等經典大作,到“五四”以來茅盾、巴金、郁達夫、老舍、錢鐘書等文學泰斗的長篇代表巨著,之所以能夠成為傳世之作,成為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個個輝煌紀錄,成為長篇小說創作永遠的楷模,最根本的一點,就是這些作品有著一種悠遠而充滿了生命力的博大藝術精神的緣故。當今山西長篇小說作者,一定要在生活閱歷、藝術修養、思想基礎、情感投入等方面向經典作家學習,才能逐漸樹立自己的藝術精神和品味,創作出優秀作品來。
一
山西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全國公認的文化大省,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其中歷史文化名人是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數量上看,在全國的占比是靠前的;從影響力上看,在全國具有突出地位的也居多,像春秋時期樂師、道家師曠,先秦思想家荀子、韓非子,漢代賦文大家班婕妤,唐代詩人和散文家王勃、王之煥、王昌齡、王維、白居易、柳宗元、溫庭筠、司空圖,宋代散文家司馬光和書法家米芾,金代詩文家元好問,元代戲劇家關漢卿、白樸,明代小說家羅貫中等等,都是中國文化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們的作品是永遠流傳的經典。如何把這些山西歷史文化名人的優秀傳統繼承下去,讓當代人以及后輩子孫都能從他們的人生道路和作品中感受到一種文化力量,進而影響人們的行為規范和道德風尚,提高整個社會對文化的崇敬與熱愛,是擺在當今山西文化界的一項重要任務。做好這項文化事業,應當說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貢獻,也是對前輩人寶貴文化遺產盡到的應有之義。恰如這套叢書的策劃人之一、時任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的杜學文在總序中所說:“以傳記的方式把這些先人在中華文化發展進程中的貢獻表現出來,有助于我們重新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的重大貢獻,有助于我們進一步追尋中華文化的精神、操守、品格,并使我們從先人的風采中找到自己前行的楷模和動力,激勵我們推動中國的改革發展進步。所以,這也就成為我們的一種責任。”正是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三晉百位歷史文化名人傳記叢書》的寫作與出版工程應運而生。我理解,這項工程既是對前人精神文化遺產的傳承,也是發展和前行,更是向歷史文化致敬的舉措。
《三晉百位歷史文化名人傳記叢書》寫作與出版工程,與《三晉百部長篇小說》文庫出版工程,同時啟動于2014 年,也是由山西省委宣傳部指導,山西省作家協會和山西出版傳媒集團主持,北岳文藝出版社編輯出版。從這個組織結構可以明白地傳達出的信息是:這項文化活動是政府行為,人力和物力有保證,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在項目正式運行之前,主辦方經過了充分調研、認真討論,并且廣泛征求意見,從而形成共識,應當說,這與《三晉百部長篇小說》文庫一樣,是山西省一項意義深遠、文化史上規模較大的活動之一,在某種意義上更能充分展示山西文化傳統的魅力、山西文化價值的實力、山西文學界和出版界的能力。筆者作為這項工程的具體組織實施負責人,親歷了所有相關活動和確定傳主名單、組稿、審稿、專家研討、出版環節,為這項工程的順利進行和取得的良好影響,做了力所能及的工作,當然,也有很多體會和感受。
二
《三晉百位歷史文化名人傳記叢書》在確定指導思想和社會效益目標后,主辦方建立起專家委員會和編輯出版機構,進入實施階段。我們首先邀請省作家協會、省文化廳、省社科院、山西大學等相關單位的十幾位文藝學和歷史學專家學者,在數以千計的山西歷史文化名人中,遴選出不同階段、不同領域、在山西及至全國文化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的幾百位人物作為基礎,然后組織深入研討,從多方面考量,提出初選名單;對初選名單廣泛征求省內外文化界人士的意見,再次進行調整、完善,最終才確定了近百位入選者。這份入選名單是已有定論、無大爭議、經得起檢驗的山西歷史文化名人中的代表性人物,或許由于種種原因有遺珠之憾,但絕無濫竽充數。迄今為止,我還沒有見到有理有據的質疑文章,這就是最好的證明。
有了傳主名單,接下去就是選擇作者。我們山西是文學大省,老中青作家實力雄厚,其中有多位在全國全省傳記文學創作方面有成績的作家,因此,我們把作者主要定位在山西省內,個別項目因特殊情況聘請省外作者完成。讓我們高興的是,許多傳記文學作家知道了這項工程后,都主動請纓,不講條件,積極參與,大家都認為,用文學的方式給山西歷史文化名人樹碑立傳,總結他們在藝術、思想、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其實就是用生動形象的傳記文學作品詮釋和反映山西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自己的責任,一定要拿出最認真的態度和最好的藝術水準做這項工作。大家是這樣理解的,也是這樣做的,已經問世的五十多部作品,都達到了預期效果,社會反響良好。
作為一個供職于文學界多年的“業內人士”,我在主持《三晉百位歷史文化名人傳記叢書》項目時,一直認為,撰寫每一部體現當今時代社會特點、并且真實可信的、有思想深度還很好閱讀的山西歷史文化名人傳記文學作品,對于山西作家而言,不僅僅是責任和使命,更是一次難得的機會,能夠參與這項文學寫作工程,是對各自文學創作理念和素養的檢驗,會提升作者在文壇上的地位。事實上,已經出版的多部作品,總體上說都是高質量的,其原因主要是這些作者富有執著的追求精神、強烈的成功信念、堅定的寫作毅力和不求名利的平和心態,而支撐這些的,是一種文學創作的擔當,這是讓我十分感動的。
三
近些年來,人物傳記文學書籍,已經成為國內圖書出版的重要內容,各類實體書店和網絡平臺上,讀者都可以看到相當多的這類作品,大凡人們知道的歷史人物、現實人物,政治人物、軍事人物、文化人物、外國人物,特別是一些當代文藝和體育名星人物,差不多都有了傳記。這些傳記質量參差不齊,有的是作者傾注多年心血的成果,有的則是浮皮潦草的應景之作,更有一些是為了追逐名利雙收的低俗讀物。閱讀多了,自然就會形成自己的看法,我覺得,創作一部優秀的人物傳記文學作品,首先是要有認真負責的寫作態度,從素材搜集調查、主題思想的確立、梳理材料過程,到具體設置寫作大綱、文體選擇、語言文字,都要全身心投入,決不是為了滿足某個個人或家族的一己目的而做事。假如摻雜上這些名利目的,質量肯定會大打折扣;其次是要有作者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如果只是羅列傳主的生活歷程,渲染逸聞趣事,不加評析,不放到大的社會歷史背景下評價,那也一定不是優秀作品。在實際創作中,要有把讀者的興趣引入到所寫人物本真世界的層面,讓讀者認識到這個人物的社會貢獻與歷史局限、特殊性與感染力,通過作者的描述與闡釋,對這些人物進行全新的認識和理解;而要做到這樣的效果,就要求從事人物傳記題材創作的作家,必須要對自己筆下的那個特殊性人物,在占有足夠資料前提下,充分表達出自己的獨特認識與鮮明觀點。可以說,《三晉百位歷史文化名人傳記叢書》的每一位作者,都是具備了這個基本素質的。
據我所知,《三晉百位歷史文化名人傳記叢書》每一部作品的創作過程,其實就是作者對所寫文化名人那段歷史和其人的認識與了解不斷深化、不斷調整、不斷形成自己看法的過程。比如《司空圖傳》的作者李云峰,起初,是作為一部評傳定位的,主要是研究司空圖的代表性著作《二十四詩品》的作者之爭,評價這部著作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和影響;經過專家多次指導與溝通,轉到文學傳記方面,把司空圖確定為《二十四詩品》的唯一作者,取消考證內容,減少評論性文字,重點放在對司空圖所處的歷史環境和人生坎坷歷程的描寫上,語言文字從理論性轉到敘述性,這樣的調整,讓《司空圖傳》完全符合整套叢書的寫作要求,成為一部有思想、有個性、有故事、有判斷的傳記文學。李云峰在出版后的體會文章中,就很好地表達了這個轉變與提升,對他個人創作傳記文學作品就是一個不斷進步與提高的體驗。
我注意到,不少作者寫作前的準備工作耗費的精力很多,讓他們能夠在足夠的史料基礎上從容地取舍,到具體寫作時就顯得游刃有余,發揮的空間很大。《柳宗元傳》的作者陳為人,將眾多關于柳宗元的資料都搜集起來,包括柳宗元的所有詩歌和散文作品,后人關于柳宗元的諸多研究性著作和論文,民間關于柳宗元的各種傳說,柳宗元家族的歷史演變線索,在浩繁的資料中選擇最能體現柳宗元人生特點的內容,并且加入陳為人自己的觀點,使得這部作品完全有別于其他柳宗元傳記。事實上,作為這套叢書專家組負責人,我從始至終一直提醒作者們,我們是在進行歷史文化人物傳記文學創作,不是作歷史人物考證和研究,對每位傳主豐富的素材,都要進行充分的提煉,由生活和歷史的真實升華到了藝術的真實,做到還原歷史與現實判斷以及藝術創作融會貫通的程度,寫出一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文化名人。
我在審閱《三晉百位歷史文化名人傳記叢書》文稿時,經常跟作者討論的一個重要話題是,為這些歷史文化人物撰寫文學傳記,必須要處理好史料與文學創作的關系,希望每一位作者都能做到:把有關傳主的正史、研究文獻、民間傳說和田野調查資料,進行認真梳理分類,對所寫人物及其身邊人物確定基本的認識與判斷;然后,一定要從史料中跳出來,進入文學創作層面,本著史料服務于創作,創作是史料的升華這項原則,進入寫作階段。
我們的定位是:這套叢書的每一部作品不是一部歷史著作,而是一部文學作品,要突出文學的元素,比如人物性格、故事魅力、場景特點、語言風格等等;創作過程中,作者可以將傳主的人生經歷,作為一種現象,提出一些讓讀者思考的社會、文化、道德、倫理、婚姻問題;但更重要的是要塑造出鮮活而有個性的人物形象,在不違背歷史真實的基礎上,適當設置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敘述則是要采取富有韻味和藝術張力的語言,甚至可以采用一些人物對話和心理描寫,這些都是為了增強可讀性。
從已經出版的《三晉百位歷史文化名人傳記叢書》中的大多數作品,我能夠感受到,是基本達到了上述要求的,它們既保持了歷史事實原則上的真實性,同時,又以當今時代學者的眼光審視那段歷史,充分探求所寫人物的歷史價值和對后世的影響。比如陳威的《班婕妤傳》,就細致地描寫了班婕妤的家世、被選入皇宮和被漢成帝寵愛與冷落的經歷;同時,也簡潔地交代出當時朝廷的一些重大事件。班婕妤能夠在上千年的歷史里一直讓研究者和民眾都記憶著、傳播著,說明了她的不可復制性;對于一些班婕妤身邊和與她相處過的人物,像漢成帝、皇后、趙飛燕姐妹等,也作了相對準確的評價,讓讀者對這些同樣影響很大的歷史人物有了新的認識;另外,又對班婕妤在中國文學史上關于“賦”這種文體寫作的創立功績作了充分肯定,對班婕妤參與宮廷事務的經驗與教訓,進行了評說,強調了她的作用,也指出了她的局限性。此外,陳威在作品中加入了不少場景描寫、人物對話、心理刻畫,顯示了文學性的魅力,填補了班婕妤人物文學傳記的空白。
四
從體裁上歸類,文化人物傳記文學是當今文壇非虛構寫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非虛構寫作漸成主流,就讀者關注度,我覺得已經成為各項文學體裁中最有社會影響的種類。梳理全國文壇關于非虛構寫作的走向,按我的理解,現在的非虛構寫作是在以往報告文學基礎上發展壯大的。過去,我們理解的報告文學創作,非常注重社會現實重大題材、宏觀事件、焦點問題,而現在非虛構寫作更多的視角是注重人文精神和人性挖掘。
文學界對非虛構文學寫作的共識是:我們的時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作為時代文體的報告文學當然需要宏大敘事,需要有《國家行動》《中國863》《東方哈達》等反映重大題材的大體量的厚重之作,但也不能缺失反映大多數普通人的生活的作品和有內涵的個人性言說。題材的相對取大而逼仄、敘寫的單一和模式化以及文學品相的不足等,成為讀者詬病報告文學的基本問題,而非虛構文學寫作,避免了報告文學的缺憾,探索比報告文學或紀實文學更為寬闊的寫作,不是虛構的,但從個人到社會,從現實到歷史,從微小到宏大,我們各種各樣的關切和經驗能在文學的書寫中得到呈現。可以說關注現實與歷史,容納宏大與細微,兼顧家國與個人等這些非虛構寫作的特性,恰好可以彌補報告文學的不足和缺失。
界定非虛構文學寫作與報告文學寫作的一個標準,就是非虛構寫作呈現所描寫對象越來越廣泛的趨向,提倡宏觀背景與具體刻畫相結合,強調現場感與求真度,適當進行故事細節演繹。報告文學內容主要來自于采訪調查,同時借助一些媒體和新聞報道,甚至是間接的二手資料,強調決不能有任何虛構文字;而非虛構寫作的人性化、典型性、故事性、可讀性特別明顯,追求的是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從這個方面看待《三晉百位歷史文化名人傳記叢書》,更多的是契合了非虛構文學寫作的特性。比如喬忠延的《關漢卿傳》,就很好地體現了非虛構寫作的特點。關漢卿作為元代戲劇四大代表性作家的領軍人物,對于元代戲劇的發展是有巨大貢獻的,影響很大,作者喬忠延既對關漢卿的這種巨大貢獻作了介紹,更多的是把關漢卿作為一個文學人物描寫,講述了許多體現人性、人情的故事和他的作品演出情景,如此,讓這部《關漢卿傳》成為思想性和可讀性俱佳的作品。
主持《三晉百位歷史文化名人傳記叢書》的寫作與編輯出版,對我而言是一項有壓力也有動力的工作,盡管從主觀愿望上說,我希望每一部作品都是上乘之作,都能經得起時間的檢驗,讓讀者認可,可以說,絕大多數達到了這個目的;但是,畢竟這也是一項全新的工作,遇到過許多問題,有些問題解決得圓滿,有些問題解決得還有欠缺,比如個別作品還是資料過多,文學性不夠,或者過于依賴歷史結論,沒有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其中,等等,這些問題有待于將來重新修訂再版時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