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娜
遼寧省文化館
鄉村是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有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有億萬農民的創造精神,有強大的經濟實力支撐,有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有旺盛的市場需求,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作為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館的作用毋庸置疑。尤其是省級文化館,承擔著開展全省群眾文化活動的示范引領、組織指導職能,負有對全省市區館業務輔導、藝術培訓、理論研究、活動組織職責。作為省級館,如何以文化深入基層助力鄉村振興,尤其是面向經濟欠發達地區時如何更好的發揮省級館的作用,本文將以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永安堡鄉為例來要探討這個問題。
2020年4月,遼寧省文化館選派一名駐村干部加入到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以下簡稱“集團”)駐永安堡鄉獐狼銃村工作隊。作為省館選派的駐村干部,筆者在完成集團統一安排的工作任務外,與鄉文化站站長建立聯系,并對永安堡鄉文化站的人員配置情況、資金保障情況、全鄉群眾文化活動開展情況進行了初步調研。根據調研結果,省文化館應根據全鄉實際情況,結合省館主責主業,精準發力,以文化來助力鄉村振興。
永安堡鄉位于葫蘆島市綏中縣西部山區,西與河北省撫寧縣接壤,總面積223.82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積26.7萬畝,全鄉僅有耕地1.1萬畝,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全鄉有8個行政村,64個自然屯,常住人口目前僅有4千余人,且40歲以上人口占比約75%,鄉政府所在地大甸子村有一所九年一貫制的學校,每個年級僅有一個班,在校學生300余人。
全鄉經濟發展以農業為主,包括種植業、果業、小規模養殖業。種植業以種植高粱、玉米為主。果業主要種植蘋果、白梨、安梨、李子等。養殖業主要以養殖絨山羊為主,規模較小。農民收入不穩定,受玉米、水果等價格波動影響較大。
永安堡鄉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奇峰異石隨處可見,境內有20公里的明代長城。西溝長城段包括錐子山長城、西溝長城、小河口長城,保存完好,景色壯觀。塔子溝村是永安堡鄉東部的著名旅游區,以遼代雙塔聞名,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鄉里還有古村落、峽谷漂流、果樹采摘園等旅游資源。另外,大風口水庫風景區水面開闊、水質優良,為一級水源保護地,山水相映成趣,山上果樹成林,風光秀美,景色宜人。
目前,永安堡鄉群眾文化活動以自發性為主,活動項目較單一,各村村民農閑時節在村文化廣場扭秧歌、跳廣場舞,有部分村民會利用村圖書室增加文化知識。
鄉文化站編制為2人,但目前有一人因身體原因無法承擔具體工作,另一人剛剛接手文化站工作,對于群眾文化工作尚在熟悉了解階段,未參加過省市級舉辦的業務提升培訓班。各村活動團隊缺少拉桿音箱等基礎設備,即使有也相對陳舊,鄰近村落會互相借設備來使用,因資金有限,無法為每個團隊配備音響設備、購置統一服裝,影響活動效果。
永安堡鄉地廣人稀,各村到綏中縣城每天僅有一趟客車,部分路段路況較差。開展全鄉各村均參與的文化活動難度較大,車輛、吃飯等費用問題難以解決。
各村年輕人多外出務工,留守老人需要種植農作物、護理果樹、照顧孩子,農忙時節無法參與文化活動,僅有部分村民會在農閑時節參與文化活動。留守兒童以學習為主,較少有機會參加藝術類的課程學習。
“志”,志向,志氣;“智”,智慧,見識。立志向,長志氣,豐智慧,增見識,我們每個人都應有不安于現狀的思想精神,有奮發向上的決心和勇氣。
作為省級文化館,應立足全省、精準發力,有高度、挖深度、拓寬度,以文化來助力開闊眼界、轉變觀念,并轉換思維模式,提高思想認識,“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引導貧困群眾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貧困。要打破貧困均衡,促進形成自強自立、爭先脫貧的精神風貌。”
《意見》提出,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
2014年,永安堡鄉西溝村與李家堡鄉新堡子村被納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全省僅有8個村落躋身其中。西溝村分立根臺、小河口等7個自然屯,現有村民423戶,857口人,其中,立根臺是以戚家軍后裔為主的農民聚居的古村落。村里留存下來170間左右的古民居,出自駐守長城將士的后代之手,村里還有戍邊古井、碾盤和石磨。省館可對立根臺古村落開展深入調研,記錄流傳下來的優秀民間故事,從故事中挖掘民族精神,用故事來傳遞值得傳承發揚的優秀傳統文化、人文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
國家鼓勵和支持公共文化服務與學校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教育功能,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
青少年的成長關系著國家的未來,關乎著一個家庭的未來,青少年的全面發展至關重要。省館可與遼寧師范大學選派干部聯合,整合雙方優勢資源,開展藝術普及進校園活動:傳統文化進校園,開展傳統文學藝術、傳統禮儀、民俗、節日,民間工藝等課程培訓,增強青少年傳統文化底蘊;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舉辦舞蹈、合唱、樂器、美術、書法等藝術類培訓活動,提升青少年藝術素養,并在文化活動中為有藝術特長的學生提供展示平臺,增加未來選擇的多樣性。
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應當加強資源整合,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充分發揮統籌服務功能,為公眾提供書報閱讀、影視觀賞、戲曲表演、普法教育、藝術普及、科學普及、廣播播送、互聯網上網和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等公共文化服務,并根據其功能特點,因地制宜提供其他公共服務。
永安堡鄉交通不暢,且多數老年人不擅長使用網絡平臺,省文化館可結合數字文化館建設,首先在永安堡鄉有條件的村民之間搭建網絡平臺,再逐步向綏中縣其他鄉鎮、葫蘆島市各縣區鄉鎮、省內其他城市鄉鎮擴展,建立全省鄉鎮網絡平臺。利用網絡平臺展示各地優秀文化活動、本地區特色文化活動等,以及交流各鄉鎮致富農業項目、各地特產等,并開展網上農業技術培訓活動,定期邀請農業專家在線進行答疑解惑,理順溝通渠道,便于擴展思路、互相取經、互相學習,以帶動本村發展經濟、開展文化活動。
根據永安堡鄉各村落分布情況按地理位置將全鄉8個自然村分成東、中、西三部分,聯合鄉文化站分片定期指導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初期可結合省文化館“萬村培訓工程”開展廣場舞的系統培訓,注重培養骨干,以骨干來帶動團隊建設,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同時,為文化站站長爭取參加省、市級群眾文化培訓班的機會,提高自身業務能力,以更好的組織全鄉文化活動。
結合集團助力鄉村振興的相關政策,聯合省圖書館充實各村圖書室,因地制宜,征求村民意見,切實選擇村民需要的書籍。省館可參與指導鄉文化站組織鄰近村落村民在圖書室開展小規模農業技術培訓、交流活動,組織青少年開展讀書交流活動,豐富青少年的知識儲備,“腹有詩書氣自華”,多讀書、讀好書對青少年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利用群眾文化平臺加大宣傳力度,加強傳統媒體、新媒體宣傳,注重推介。省館可將春秋兩季寫生活動向永安堡鄉傾斜,以繪畫作品來展示長城文化、傳統古村落特色、遼代雙塔文化,用畫筆來描繪永安堡鄉春季的山花爛漫,秋季的滿山紅葉,風景優美的水庫地區,奇石林立的山景,不斷創作出優秀畫作,以此方式展示永安堡鄉的美麗與魅力,擴大了宣傳面。同時,省館舉辦“文藝輕騎兵”下鄉演出活動,不但為全鄉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文化大餐,還能夠起到向外進行宣傳、推介的作用。
2020年是脫貧攻堅工作收官之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省級文化館應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助力鄉村振興,以文化來擴大旅游資源的影響力,文旅融合,為譜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美麗鄉村新篇章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