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敏
貴州省安順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黃齊生小學
教育從某種程度而言可視作靈魂與靈魂之間的溝通,而語文教學則是以文學的形式引導學生與文學作品中所潛藏的高尚靈魂進行對話,塑造價值觀。因此,語文的教學意義不應局限于文字認知、文章理解和作品賞析,而應通過生活交流、情緒感染讓學生意識到人性之美,激發學生對于真善美的追求。例如,學習《驚弓之鳥》時,其教學目標設定為引導學生樂于思考,學習更羸的聰明才智。然而當有學生問到,更羸為何選擇開弓射它,豈非與野生動物保護法相悖?我聽到這個問題時,對教學意義產生了更深層次的思考。于是,在思索片刻后,我決定換一個角度進行教學方式的設計。我對學生說:“贊同更羸的和老師站一邊,贊同保護動物的和這位同學站在一起,然后我們來討論一下贊同和不贊同的原因。”于是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學生也重新認識到文學與生活的關系。因為有的學生從小鳥的角度出發,認為應該保護弱者,從此對更羸的做法產生懷疑。學生的這種思維品質極為難得,應當加以引導,喚醒學生對人性的感知,以文學的涓涓細流滌蕩學生的心靈,以教學培植人性,讓涵育人情為教學重心。
學生人文修養的提升需要挖掘文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讓學生體會到文章中美的元素,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不要忽視情感對于人文素養的影響,注重情感的熏陶作用。例如,我為你驕傲教學中,教師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文學情感的分析。文中的“我”由于砸碎了老奶奶家的玻璃,心里十分愧疚,為了彌補自己的錯誤,“我”將錢和道歉信放入奶奶的信箱后便頓感輕松。隨后,教師可換個角度,從奶奶的角度進行情感分析,當奶奶看到信后,心里是十分喜悅的,同時也感到欣慰。通過對文章產生情感共鳴培養學生的同情心,讓學生領悟文章主旨,培養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育與生活息息相關,教師應引導學生從生活出發,分析作品蘊含的人文知識。劉紹棠的《師恩難忘》講述了對教學有方的田老師的回憶,整篇文章都洋溢著作者對教師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因此,在教學中可讓學生分享自己最喜歡的老師。然而,也有學生想講述自己最討厭的老師。那么,教師就要充分理解學生的情感動機,從學生角度出發,給他們講作家林語堂曾寫過的一篇文章《我的一位國文老師》,文章中講述了一位教學嚴格的老師和其學生的故事,文章中的老師如果單從行為上來看是不討學生喜歡的,但從動機上看其實是為了教導學生,使其能養成正直的好習慣。借此引導學生,有些看起來嚴格的老師,其實是為了規范學生的行為,提高學生成績,并不是想傷害學生。這樣,將文學作品與生活相聯系,用教材的人文性感染學生。學生、文學、生活這三者密切相關,文學受生活滋養,學生因生活而成長,文學吸收生活的養分,相應地也對學生的人文素養產生影響。
眾所周知,語文是生活氣息最濃厚的學科。語文教學只有回歸生活,才能讓學生體驗生活的味道。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適應生活與社會,教師應引導學生注重觀察生活,在教學過程中挖掘教材內容中涉及的社會、自然知識及人文現象。例如,在《觸摸春天》的教學中,教師可帶學生體驗生活,去公園、郊外等春天氣息較濃的地方感受春天。與此同時,也可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中感受春天的方式,如閉上眼睛觸摸小草,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此外,教師也可鼓勵學生自發提升語文素養,進行一定量的課文閱讀,參加相關課外活動,奠定人文教育的文化和實踐基礎。小學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具有一定的科研價值,廣大語文教師應當從實踐中提取實用性信息,并結合課堂教學合理調整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與此同時提升自身素質,分析教材,將人文精神貫徹于語文課堂中,關注學生的心理成長,學會傾聽學生的意見,提升學生語文成績的同時也給予學生人文關懷,讓教學回歸生活。
學生的人文滋養培養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為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要從語文教學本質出發,創新人文作業,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有所創新。在此基礎上,給學生布置與人文價值相關的課外作業,讓學生在思考中提升人文素養,通過完成課外作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成為思想健康、品德優良之人。例如,在學習“自然之歌”主題時,教師可引入之前學過的和大自然相關的文章,如《去打開大自然綠色課本》一文有許多關于春天的描述,寫作手法也多種多樣,畫面感很強,以此打開學生思路。在此基礎上布置與之相關的課外實踐作業,如讓學生親手播種子并呵護它茁壯成長,從出土、發芽、長大等各個階段,觀察種子的生長情況。學生在見證種子的成長時感知到新生的喜悅,也能體會到親手呵護樹木成長的成就感。同時,可重新認識自然植被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獲得關愛自然的體會,學生的人文素養便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滋養和提升。
語文并非純粹的文學教學,其實踐性非常強。尤其是小學生可塑性強,極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因此,語文教學的關鍵是陶冶及感化學生的情操,對他們進行良好的人文素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