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武先《閑情逸詠》序"/>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周嘯天
武先同志的詩詞賦集《閑情逸詠》編成,囑余為序。序不敢當,亦不能辭。韓愈云:『少陵無人謫仙死,才薄將奈石鼓何。』恭敬不如從命,略陳鄙陋而已。
初見武先同志,約在九年前(二○一一)的下半年。那時他還是四川省政協主席,因為買了拙編《歷代詩詞分類鑒賞十二種》,興之所至,便委托時任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李后強同志(原工作單位在四川大學,在竹林村為對門識戶),邀我同往省政協主席辦公室,和他當面論詩。交談中,我提到他在干部會上說過的兩句話:『要識廬山真面目,還須深入此山中』。認為是現成的佳句。它將就蘇東坡的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奪換幾個字,即成翻案文章。東坡講一個道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武先講另一個道理: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兩個道理并不打架,此道理也不比彼道理差。
后來,我就在這兩句前加上兩句,完成了一首七絕。因要落腳到『還須深入此山中』,就得從『山外看山』說起。詩云:『山外看山山略同,焉知百態作奇峰。要識廬山真面目,還須深入此山中』。命名《題東林壁》(按廬山有東林寺)。說與四川省政協老領導、時為省詩詞學會會長(等于執四川詩壇牛耳)之李維嘉老人。李老一見大喜,道:『此詩要登為下期《岷峨詩稿》(四川省詩書畫院院刊)的第一首?!挥盅裕骸哼@種詩,一個人在一生中碰不到幾次?!?/p>
武先同志婉辭了李老的這個提議,認為這首詩要由我拿去(后入拙集,注明:后二為陶武先句)。他則另開蹊徑,別出心裁,寫成一首《廬山》,詩云:『層巒疊翠霧縈峰,洞府叢林道不同。要識匡廬真面目,還須出入此山中』。這首新作,把《題西林壁》和《題東林壁》兩首詩的意思挽合起來,又講了一個新的道理,也就是王國維《人間詞話》說的:『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劉道平同志對這首《廬山》有一個精要的點評,可謂中肯:
『全詩措語通俗,質樸無華。第一句短短七字便描繪出一幅山水畫圖,翠黛層次分明,嵐煙繚繞奇峰。第二句洞府深隱,叢林時現,道觀佛寺,共襄勝景,幽徑相連,坎平相接,百轉千迴,人之欲達,其道路不同,而旨歸不異。第三四句巧妙化用東坡語。東坡用因果復句倒裝(不識——只緣),而武先則用假設復句(要——還),新意頓出。題同詞異,意境維新,言貴詩外。此詩中令人玩味的是「霧縈峰」亦即世事朦朧;「道不同」即承載萬事萬物之「源」之「理」千差萬別,告示為人處事要謹記「道法自然」「遵循規律」。「出入」乃詩眼?!溉牒跗鋬?,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國維)。作者曾是具有豐富經驗的領導干部,頗具理性的哲學思維,深諳認識事物應當「全面和動態」,注重時空轉換,適應方位變化,切中「出入」之理。這種「實踐——認識——實踐」「學習——思考——學習」等等「道法」,發而為詩,便能深邃而獨到?!?/p>
『獨到』或獨出機杼,確實是武先同志的文品。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語言形式,都不肯俯仰隨人。詩史有『一字之師』的佳話,典故的出處盡人皆知,可以按下不表。且說切近的例子,如毛澤東《長征》詩,第五句原寫作『金沙浪拍云崖暖』,有一位大學老師見了,上書主席,說前面『五嶺逶迤騰細浪』已經用了一個『浪』字,建議這個『浪』字改為『水』,毛即欣然同意,并有復信。又,《登廬山》『熱風吹雨灑江天』,前四字原作『熱膚揮汗』,『熱風吹雨』是臧克家改的,潤色不少。遠的如宋代大詞人晏殊名作《浣溪沙》之『無可奈何花落去』,其對句『似曾相似燕歸來』,原是其下屬縣官王琪想出來的。而武先同志對別人的這種『饋贈』,一般不照單全收,堅持獨立思考,辭必己出,文責自負。這也是一種佳話。因此,《閑情逸詠》中的詩詞賦,從謀篇到琢句,均出作者本人之苦心孤詣,無半點假借于人,尤為難能可貴。
武先同志自稱『冷靜有余,熱情不夠;嚴謹有度,浪漫不足』(《自序》)。這既有自謙的成分,也有自省之表現。嚴羽說:『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滄浪詩話 詩評》)。武先同志的詩詞,近于『子美之沉郁』,而不是『太白之飄逸』,更不是長吉(李賀)之『時花美女』或『牛鬼蛇神』。書雖命名《閑情逸詠》,但主要的作品大都關乎國計民生,充滿人文關懷。如《震難深情》《雨后新景》《科技星光》《抗疫組詞》《勞動者之歌》等組詩(詞),以及《庚子抗疫賦》,都稱得上是他的力作。而那些可稱閑適詩的小詩,則大多哲理與詩情相結合,頗具理趣。如書中各卷的題記,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理趣:『春秋知冷暖,窮達問行蹤』(《寄友》)、『過雨晴方好,穿云路更幽』(《九寨題別》)、『登高徑跡留身后,致遠經綸始目前』(《射洪建市記懷》)、『人生旦出門前路,踏過崎嶇氣自華』(《鷓鴣天民居》)等等。這些詩句中,包含著作者對人生況味的哲理性思索,耐人玩味。
《閑情逸詠》中的作品,按體分卷,依次為五絕、七絕、五律、七律、詞、賦,悉為近體。五絕本有古風一體,而武先同志不用,所作悉為律絕;賦有騷體、文賦,而武先同志也不用,所作悉為律賦。故其自敘題為《怡情平仄間》,體現了對格律的濃厚興趣和執著追求。他曾囑我順便核對一下這些作品的格律。但我生性懶散,一向認為『格律不是硬道理』,不可不懂,卻可以不依。好比捕魚人的『筌』(四川叫巴簍),可以『得魚忘筌』(《莊子 外物》)。例如杜甫在蜀中,一方面自稱『晚節漸于詩律細』(《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一方面又整出許多『拗律』。所謂『拗律』,說穿了就是不依標準格律的詩句。在老杜則可,他人如果照做,就是邯鄲學步。決定聲音美聽因素很多,遠不止『平仄』一項。古詩中的『明月照積雪』(謝靈運)、『高臺多悲風』(曹植)等句,雖不協平仄,卻相當美聽。不過,話得說回來,做近體詩詞,穩妥的辦法,還是嚴格遵守平仄規定為好。武先嚴守平仄之法,或是其為人處事每以規矩而定方圓的體現。
平仄講求之外,還有鍛字煉句。武先同志的得意之句是:『橫竿點破一江滄』(《浣溪沙春釣》),這是一個險韻之句。因為唐人幾乎不用『滄』(暗綠色)字押韻。宋代有寥寥數例,卻沒有『一江滄』這樣的搭配法。所以初讀此句,會讓人一愣。閉上眼睛一想,倒像真的見了這情境似的,就如《紅樓夢》中香菱讀王維詩,生發出的感受。唐人徐凝詠廬山瀑布,有『一條界破青山色』之句,蘇東坡嘲為『惡詩』,平心而論,詩實不惡。宋人白玉蟾的寫景詩,有兩句更接近武先之句:『白鳥忽飛來,點破一山翠』,先見于《棘隱壁三首》,后見于《樓前雨霽》,真是好話不怕一再說。徐凝、白玉蟾二位,寫的都是『青山』。而武先同志寫的則是碧水。水面比山色,更像玻璃,玻璃易碎,用『點破』更驚心。明代胡應麟說:『連城之璧,不以追琢減稱』(《詩藪》卷六),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武先同志的另一個喜好,是盡可能使用對仗。近體詩可以不對的地方,他也使用對仗,例如七絕的三四句。他在自序中有專節談到。這個是唐人已有的。如初唐七絕,就多以對仗作結,即下聯對仗,或兩兩整對。這種對結,后來被杜甫等詩人用于律詩,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登高》)、『彩筆昔曾干氣象,白頭今望苦低垂』(《秋興》)等等,將律詩體裁的特點和優勢發揮到了極致。這樣做,就需要作者在字句上作更多的推敲,表現的是一種追求精致的工匠精神。好比現代篆刻中的陳巨來工整一路,當然,你也不能用獵微窮精的陳巨來,去否定大刀闊斧的齊白石,和不衫不履的當代印風。
武先同志是四川射洪人,射洪在唐代出過一大詩人——陳子昂。陳子昂提出了以復古為革新的詩歌主張,從理論上對齊梁詩作一了斷。他最大的理論貢獻,就是強調『興寄』與『風骨』兩個范疇。所謂『興寄』,是指詩歌必須關注社會時事,寄托詩人的理想抱負,即要有充實的社會內容和進步的思想感情;所謂『風骨』,通常認為指剛健遒勁的風格。而這兩點,在武先同志的作品中,都是具備的。陳子昂膾炙人口的作品是一首小詩《登幽州臺歌》,其石破天驚之句是:『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汉蟛灰妬碚摺?,并不是說后無來者,反倒是相信一定會有來者,只緣時空所限,他等不到而已。陳子昂身后不久,蜀中即出了個李白,又來了個杜甫,后來又出了個蘇軾,來了個陸游,可謂源源不斷。武先同志景仰前賢,自稱子昂的『異代粉絲』,亦可算在『同鄉來者』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