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龍全
山西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被譽為“華夏文明的搖籃”,五千年歷史長河中沉淀著許多各式各樣的傳統民間藝術,而根雕藝術是中華文化藝術中的眾多明珠之一,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根雕是門既古老又年輕的藝術。說它古老,在我國古已有之,千百年來,人們利用枯根廢根為原材料,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態,經過少量處理修飾巧妙雕琢,制造成藝術品和實用品,因此根雕被稱為“根雕藝術”,又被稱為“根的藝術”或“根藝”。說它年輕,從20 世紀80 年代隨著國家改革開放,人民生活逐步富裕起來,受到大眾廣泛的青睞與喜愛,近些年在全國各地蓬勃發展起來,2017 年5 月12 日,山西省工藝美術協會根雕藝術專業委員會成立。作為山西根雕人,一直在思考、探索山西根雕藝術發展之路,挖掘、傳承、發揚山西根雕藝術,愿為山西根藝事業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山西省左手太行山右手呂梁山,八百里表里山河,山區面積占到全省總面積的80%,為山西根藝提供了廣泛的原材料。尤其近年隨著崖柏的出現與升溫,推動了根藝普及與發展,從業人員隊伍不斷壯大,個人根雕藝術工作室涌現。但是不能否認山西根藝市場處于起步階段,根雕工作者普遍文化程度較低,制作工藝流程不規范,整體技藝水平有待提高,處于初級階段。有很大一部分從業人員在互聯網、抖音、快手上學習。有為數不多的人去南方求藝,也有個別從南方學成歸來的人才自己在家雕琢。現階段山西根雕人才比較缺乏,需要請進來、走出去,向浙江、福建等雕刻先進省份學習。從業人員首先是生存活下去,潛下心來練好內功,把手藝學通學精,這樣才能做出高質量的作品,才有市場競爭力。
根雕藝術是一門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獨立藝術門類,它既傳承了傳統的技藝,又吸收了現代的手法,崇尚自然特色,借以表達作者所要表現的主題思想以及各種藝術形象,不斷探索情感與意境的契合及心靈與根材的溝通。好的根雕藝術作品應該像天上的陽光、春天里的清風,能啟迪人們的心靈,從而增添幸福美感和美好向往。
山西根藝首先要有文化自信與地域特色,結合市場,拓展根雕藝術題材。多閱讀名作名畫,提高文化底蘊。以技法作為基礎,提高審美能力和對自然根材的充分了解。在創作中能大膽取舍,施于巧雕,使作品形、神兼備。如高而頤先生說過,“根雕藝術是雕刀對樹根的用心閱讀,是雕刀對藏在木頭里面精靈的喚醒,是用傾注的心用雕刀對一個生命的復活”,這就是化腐朽為神奇,給人們帶來美感和藝術的享受,這就是根雕的宗旨,隨著社會變遷和創作創新理念更新,現在已打破三分雕琢七分自然的觀點,也就是說要盡量少雕,使作品自然,突出天趣。這就是根雕藝術,必須遵循以上法則進行,否則將失去根雕藝術的意義。
好的根雕是特別有神韻的,根雕的神韻主要來自材料本身以及作者發現的亮點,即所謂的天然美,它的構成和天然美,就是自然造化的神韻,是創作者“妙造自然”天人合一的藝術品。根雕藝術成功的作品應具備五個特點:1.材料的奇特;2.利用的巧妙;3.構思的深刻;4.制作精細;5.造型完美。這五條是藝術創造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可見創作一件精美的作品也確非易事。
在創作過程中,凡施以刀工雕磨之處,要盡力處理好過渡,使之不留痕跡,渾然天成,融為一體,使人感覺是自然的,看上去比較舒服。根雕藝術創作,不僅需要精湛的技藝,還需要多方面的學識和豐富的想象力、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奇特的根材需要敏銳的眼光去發現。一件作品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相結合的產物,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要上升到一個完美的境界,必須處處留心生活,博采眾長,勤學苦練,善于積累,才能成功。
現階段,根雕藝術應走市場化、定制化,向文化藝術與旅游相結合的產業化發展,向浙江省開化縣根宮佛國文化旅游區學習。世界根雕看中國,中國根雕在開化,在徐谷清大師帶領下打造出一個自然與人文景觀相融合、氣韻不凡的國家5A 級旅游風景區。根宮佛國不僅是浙江、衢州文化旅游的一塊金字招牌,也是根雕藝術行業創新發展的楷模和學習的典范。如今“醉根杯”大賽已舉辦六屆,影響力和知名度不斷提升,已成為全國乃至世界展示根雕藝術創作的窗口,推動根雕藝術產業持續發展。每年進行一次全國性根雕創作比賽,既推動了技藝的創新前進,又促進了文旅產業的發展。我們從業者要打起精神,堅定信心,迎接滾滾而來的機遇和挑戰。
山西未來根雕藝術之路,也是我們每個根藝人的生存發展之路。利用山西地方根材資源和文化資源,創造出有地方特色的根雕藝術作品。緊跟時代腳步,與時俱進,分別做一些實用性、觀賞性、藝術性的作品來服務大眾,創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這樣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和接受,才能慢慢壯大我省的根雕藝術產業。
將根雕藝術這個載體和文化旅游景點相結合,感悟天人合一,體驗中華五千年優秀文化精髓,響應國家號召,發揚工匠精神,成就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