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弋新
白瓷佛像在寓意上承載了中國傳統的佛教文化,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形式,在民間佛像文化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德化白瓷佛像在制作工藝上以白色為美,講究的是不增加任何彩色,單純地以白色作為整體佛像的色彩,追求色彩純凈、均白的藝術效果,尤其是在燈光下,白色的佛像透光性能極好,有一種如夢如幻的感覺。在制作上更是強調雕工的細膩、質地的完善,追求細膩刻畫、飄逸瀟灑,人物表情部分則以圓潤出神為彩,整體的設計可謂白瓷中的精品。
當代文化藝術領域正處于多元化時代,因此傳統的德化白瓷佛像藝術在這個時代便顯得有些不足,一方面是傳統的德化白瓷佛像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所創作出來的白瓷佛像不符合當代人們的審美觀。另一方面,隨著機械化生產的崛起,很多制作匠人開始引入機械化生產,加速了德化白瓷佛像的批量生產,雖然產量上有極大的提高,但是我們不難發現進入眼簾的許多白瓷都是一些刻板僵化的“像”。
1.嘗試與現代繪畫藝術融合
德化白瓷佛像要想創新,完全可以從技藝上下功夫,佛像的繪畫形式其實和現代的繪畫藝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此在創作中完全可以從繪畫中吸收靈感,甚至可以從西方雕塑的創作中吸收精華,強調佛像繪畫形式上的現代感,還保留了佛像白瓷雕刻的傳統形式,讓德化白瓷佛像處于立體空間中。例如在雕刻中引入素描,讓佛臉在雕刻中更加具有立體感。還有便是可以嘗試引入一些綜合材料繪畫形式,嘗試改變傳統的白瓷形式,在創作中要嘗試把中西方的繪畫理論融為一體,使得刻畫的線條既有飄逸感還有質感,整體的創作更加強調線條簡練自然、造型穩重、神采奕奕不設色,不加渲染地展現最自然、真實的人物風貌。
2.嘗試融入當代的審美價值觀
佛像的形成離不開佛教文化的底蘊,因此千百年來德化白瓷佛像一直都是以佛像為題材進行創作,佛教文化可以說是德化白瓷的核心內容。但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及社會的變遷、人們價值觀的改變,在創作題材上要變一變路子,要改變傳統的佛教雕刻題材,嘗試融入很多現代的題材,或者對傳統佛像進行創新,讓佛像更加具有現代審美價值觀,以此吸引人們的關注。現在的人們注重藝術性和收藏性,因此人們消費價值觀的改變也改變了德化白瓷佛像的使用功能, 匠人們應該思索如果才能打造出具有藝術品功能的德化白瓷佛像來。現代社會追求簡約、輕松、自然的審美情趣,德化白瓷整體給人一種純粹的美,這是需要繼承的, 衣飾的紋路、線條必須簡潔而不失佛性。另外,在白瓷佛像的服飾中除了要繼承神意美學外,還需要融入現代的設計理念,如極簡主義、建構主義等,這樣在繪畫服飾上便有了新奇感,這類風格的服裝只對線條進行修飾,幾乎沒有印花,外觀造型盡量做減法,與德化白瓷佛像所蘊含的空無、不加修飾的藝術思想契合。
綜上所述,德化白瓷佛像藝術在不斷發展中逐漸形成了自身特色,并且在歷史的車輪下走出了自己的腳步,雖然在市場發展中存在一定的問題與不足,但這并不影響它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德化白瓷佛像藝術要想彌補自身的不足,便需要不斷進行創新,當然在創新的過程中還需要保留自身的傳統特色,簡單來說就是需要中西結合,融入現代藝術的美學理念,加入現代元素,保持自身傳統, 使白瓷佛像更符合現代社會的審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