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樺楊超/眉山職業技術學院
黨的十八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行了提煉,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和價值追求,也成為引領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根本指針。如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概論”課教學是高校思想宣傳工作的新課題,對于在高職學生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作為教學一線的老師,筆者也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徑。
“概論”課增強“四個自信”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密切聯系和相互影響的關系。沒有了對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追求與認可,又何談對于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等發展的關心與自信。“概論”課老師應該轉變觀念,認清該課程對于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不可替代的作用。
“概論”課往往由于被冠以“高大上”的帽子從而不太受學生歡迎,課堂也失去應有的活力、感染力,其教學的吸引力和實效性也因此大受影響。如果在“概論”課教學中盡量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注重對學生“三觀”的指引,那么偉人的情懷、革命先烈的犧牲、真理的探索、革命與建設事業的成就,往往能增強“概論”課的感染力、吸引力、影響力和實效性,真正保障教學的社會主義方向,持續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建設者。
在國內外復雜的環境下,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受到各類思潮的強烈沖擊,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性,正確引導他們的難度較大。高職生正處于“三觀”最后形成的關鍵時期,“概論”課努力承擔應有的責任,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教學,具有現實的緊迫性。從表面上看,只有在課程教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布局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那一節才有關于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實際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容無處不在,滲透在各個章節中。所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概論”課教學也具有切實的可行性。
“概論”課老師只要認真分析,就能挖掘出“概論”課教材體系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之間的有機聯系。這即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融入“概論”課教學的重要依據,也是在“概論”課教學中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前提。
教材前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兩大理論成果”教學模塊就強調馬克思主義始終占據著道義的制高點,我們應該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不斷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毛澤東思想教學模塊,其中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綱領、基本經驗、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等知識點滲透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思想,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對國家富強、民族獨立、人民自由的執著追求和不懈探索,也是對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完美詮釋,反映了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精神實質。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教學模塊,其中闡述的很多內容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本質、社會主義根本任務和改革開放等理論能幫助學生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最終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唯一正確途徑,從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從根本上認同、追求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教學模塊,其中有關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闡釋體現了新時代中國人民對于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認同與強烈渴望;有關中國夢的核心內容——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定位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具有高度統一性;有關“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布局,即建設經濟富強、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和諧和生態文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集中最明確的反映,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途徑;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和國際戰略的理論也滲透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依靠力量和領導核心理論闡釋了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做人原則,同心同德,不斷向著建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面貌而努力,不斷向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中華民族復興目標而努力奮進。
隨著社會發展和課改的深入開展,思政課老師采用了許多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實踐教學法、討論教學法等,也擁有了更多的教學手段,如信息化教學手段。“概論”課老師應該根據自己課程和學生的特點進行恰當的使用,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魅力和實效。
(1)案例教學法中,應該注重案例的典型性和鮮活性。“概論”課是一門知識面較大、教學內容較多的理論課程,案例教學法是老師們重點采用的教學方法。但是老師們應該特別注重案例的典型性和鮮活性選擇,這樣老師們才能在很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中產生較好的教學實效。案例不夠典型會沖淡教學主題,案例不夠鮮活很難引起學生們的共鳴。如分析近代中國國情,可以截取影片中日1895黃海大戰的悲壯片段。如分析社會主義改造時,可以選擇末代皇帝溥儀的相關案例。這些案例都是容易引起學生們的興趣。
(2)實踐教學法中,應該注重操作的可行性和參與性。實踐教學分為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老師們應該依據學校學生們的情況進行設計,尤其注意操作的可行性和參與性。比如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教學章節中,布置學生收集資料,拍攝家鄉新氣象圖片視頻,制作PPT 等,開展“我的家鄉改革開放成就展”活動,是學生們非常喜歡且充滿可行性的活動,很容易真正培養學生們的家國情懷,從而在實際生活中有效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討論教學法中,應該注重主題的大眾性和演繹性。討論教學法也是思政課老師經常采用的方法,形式活潑,參與面廣,尤其適合于小班教學中。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發現這種教學方法的首要難題就是討論主題的大眾性和演繹性選擇。主題太難或者脫離學生實際,往往會出現無話可說的尷尬局面。主題缺乏演繹性,答案比較簡單和唯一,失去了討論的意義,學生們也不感興趣。比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際戰略教學章節中,老師開展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必要性的討論活動,學生們就能比較容易的對話題進行深入開展,培養學生們的大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4)各種教學手段的使用上,應該注重手段運用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目前出現了許多新的教學手段,信息化就是其中之一。但是老師在這些新手段的使用上要合理,傳統教法能夠解決的或效果更好的,就不必使用新手段。但是如果用網絡和手機進行投票、數據統計、作業的布置上傳與講解就非常高效,老師用QQ微信和學生進行單獨的情感溝通也能發揮獨特的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