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珂瑩
西安外國語大學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然而,在我國當前的英語教學中,語言學習與文化學習往往是割裂開的,英語教學重視詞匯、語法等語言學知識的輸入,卻忽視了諸如西方文化背景知識、生活方式、思維習慣、價值觀念等相關文化知識的學習,同樣也并未重視英語語言與文化學習的本土化。這種現象的結果就是培養出了大批“高分低能”的英語學習者,由于缺乏相關文化背景知識和二語語言環境,與人交流時往往遇到障礙或者出現錯誤。從教育上看,語言的學習過程就是文化的理解過程、文化的傳播過程,也是促進學生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的發展過程。如果語言教學游離于文化學習之外,僅僅停留在教給學生語言符號知識,只能導致語言學習的表層化、符號化。基于此,我國英語教學應當采取文化回應性的教學理念與教學策略,促進英語實用型人才的培養。
文化回應性教學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而當時美國的學校所面臨的問題是有色人種學生學業成績常常落后于白人學生。文化回應性教學提出是為了縮小美國白人學生和有色人種學生學習成績上的差距。文化回應性教學希望提供給有色人種學生與自身文化背景相一致的教育政策、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等。盡管文化回應性教學的初衷是為了緩解種族差異帶來的教學成效差異,但將其應用至我國外語教學中也是適用的,中國同英語國家也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有著較大的文化差異。為了加強本國學生英語語言文化的學習,促進文化尊重與理解,提高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實施文化回應性教學更顯其緊迫性。
文化回應性教學是一種在尊重學習者原有文化完整性的基礎上,跨學科和跨文化的使學習者全身心參與的教學模式。文化回應性教學還未形成統一的定義,但學者們都強調文化回應性教學對不同文化的尊重,倡導基于母語對學習者展開教學,幫助學生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培養文化理解認同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將原本沖突性的文化很好的對比融合,最重要的是幫助形成不同文化間的情感交融,促進相互學習,文化回應性教學將成為推進不同國家、種族、宗教信仰的人群友好和諧相處的得力助手。
實用型英語人才是指將英語知識應用到國際經濟的貿易當中,并以此能夠給企業帶來利潤。實用型英語人才更強調它的社會意義,多與貿易企業相掛鉤。在筆者看來,實用型英語人才不僅強調它的社會意義,也要強調它的個人意義。社會意義是實用型英語人才對社會發展所做的貢獻,為企業帶來的收入,是較好的完成自己本職工作所實現的社會價值。而個人意義是實用型英語人才自身素質的提升,更多的是在人格、價值觀念、為人處世等情感態度與道德層面的升華。當然,“實用型”更體現于社會意義中,因為它更能通過英語人才為企業所創造的利潤價值來衡量。而市場對于實用型英語人才具體的需求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讓各國之間的貿易往來逐漸頻繁,也為我國的外語人才打開了市場,由于英語是國際通用語言,我國貿易公司急需一大批的實用型英語人才尤其是商務英語專業。對于英語專業的學生來說,綜合英語、高級英語、英美文學等是必修課程,但這些課程往往更重視語句間的翻譯,對于蘊含文化的內容教師卻經常一帶而過,即使是英美文學這樣的課程也只是口頭論述而使課程變得無比枯燥。但這些文化性知識是市場對于實用型英語人才的硬性要求,具備扎實的外國文化背景知識和正確的外交禮儀能夠在與外國人交談時獲取他們的好感和信任,從而加大談判的成功率。
企業要求英語人才要具備扎實的英語基本功、較強的英語翻譯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為了適應我國企業走向世界,英語專業畢業生應該具有企業日常中英文事務的處理能力、計算機操作和辦公自動化實踐能力、國際貿易實務操作能力、商務談判能力、市場營銷和商務英語翻譯與寫作能力等。跨文化交流能力是當今許多英語人才所欠缺的,也是因為缺乏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文化理解而造成了溝通障礙。而在企業與外商談判之時跨文化交流能力尤為重要,能夠幫助企業獲得良善的發展。跨文化交際能力今后也將成為實用型英語人才培養的重點。
企業希望所招收的人才是德才兼備的,既要有良好的知識功底,也要有高尚的品德。在工作中有認真負責的態度、較好的溝通能力與合作意識,良好的職業道德與服務意識,秉持平等交流的信念,有較好的心態,積極面對困難與挑戰,能夠反思自我并很好的解決問題。這些優良品質會在工作中逐漸顯露出來,也是維持英語人才長久職業發展的保障。
由于我國的應試培養體系,學生的英語學習目的變得功利化,專業英語學生的目標就是通過專業四級、八級考試。非英語專業學生的目標就是通過四、六級考試。但通過了這些考試也并不意味著他們已經成為了實用型英語人才。也有許多教師維持著老一套的教學方式,課堂上對于文化層面的教學總是一帶而過,即使是專門的國外歷史、文學課程也是走流程一般的口頭講述,難以提起學生的興趣。在教師層面,文化意識非常淡薄,更不利于學生多元文化的熏陶。為此,高校必須采取文化回應性教學的策略,幫助學生和教師重拾語言學習的文化性。
掌握豐富的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是社會對于實用型英語人才的要求。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英語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認識到文化學習的重要性。很多英語教師自身的文化背景知識也不夠扎實,也要不斷的彌補和學習。既有的高校課程體系除了一些顯性的文化知識課程如英美文學外,其他的課程背后也隱藏著豐富的文化知識,需要教師去挖掘,教師可以深究西方禮儀文化背后的歷史發展脈絡,為學生講明禮儀文化產生的背景,變遷,發展等等。教師還可提供有關西方社會文化背景的視頻資料等在課堂中給學生播放,這也是將文化知識的學習滲透進英語教學的一種有效方式。
中國人的英語學習存在著一種“母語文化失語癥”的現象,它是指在外語交流語境中,無法順利準確地用外語對母語文化相關的內容進行介紹和表述,無論是口頭還是書面都無法在更廣泛、更深刻的層次上進一步交流。我們的交際行為是雙向的,但英語教學卻是單向的,只教授外國的詞匯而忽視了母語文化與英語的對應,這樣一來嚴重影響了跨文化交際,更讓中國優秀文化難以向外傳播。要真正克服我國英語教學的上述缺陷,就應當把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教育貫穿到各層次英語教學之中。我國英語界和中國文化界同仁應攜手研究有關教學內容的合理配置,使學生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水平與基礎英語水平的提高及對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呈同步增長之勢。文化回應性教學的理念倡導回應學生自身的文化,在外語教學上就是要基于母語來學習另一種語言,這樣一來便能實現雙向交流,促進英語人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與鍛煉。
文化回應性教學理念認為各種文化沒有優劣之分,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對于自身文化的認同,對其他文化的理解與尊重。要培養實用型英語人才良好的職業道德,尊重理解文化差異,平等交流等精神,就要對其進行文化價值觀的導入,這些價值觀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對待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價值觀;二是對待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價值觀;三是對待人與自我關系的價值觀;四是對待人與文化關系的價值觀。[1]還可以通過將中外文化進行對比,明確不同文化間的共性,尊重文化差異,在與外國人交往時,能夠站在他們的角度理解事物。正確的文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建立,能夠幫助提升實用型英語人才的綜合素質。
高校貫徹文化回應性教學的理念與策略是增加學生英語文化知識,培養文化意識,促進文化理解,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有效方式。加快推廣文化回應性教學,為我國實用型英語人才培養掃清障礙,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