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偉強 廖若龍
浙江省上虞區蓋北鎮中學
眾所周知,上虞得名即來自虞舜,以歷史悠久、文化興盛、山水秀美、名人輩出而獨樹一幟,其豐厚的虞舜文化文化,特色鮮明。
1.文化特色鮮明——地位高,影響大。竺可楨開啟了浙大“求是”的校風;魏伯陽樹起了中國化學史的里程碑;馬一浮義正言辭地說出了“默然不語,其聲如雷”的諍言;曹娥成為中國傳統倫理教化的楷模;謝安的東山是中國隱逸文化的重要平臺;祝英臺的故事作為東方四大傳奇之一,與西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雙峰并峙;白馬湖現象對中國近代知識分子群體的影響,對中國現代文學、教育的推動和引領無出其右。
2.文化資源獨特——內容豐,板塊明。上虞文化具有時間跨度長、縱深強,時有高峰凸起、穿透力足的特點。在內容上,有著“虞舜文化”、“梁祝文化”、“東山文化”、“青瓷文化”、“孝德文化”和“白馬湖文化”等六大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從構成看,有著“部族文化”、“學術文化”、“隱逸文化”、“‘五四’新文化”等四大底蘊深厚的根基文化。更難得的是文化特性與歷史時段的對應較為清晰,東漢的學術文化板塊、魏晉的隱逸文化板塊、二三十年代的“五四”新文化板塊等更具典型性。
3.文化底蘊厚重——根基深,價值高。上虞是舜、禹、古越等古代部落文化的重要衍生地,對中國古代文化尤其是華夏文化的滋長和衍生產生了重大影響;上虞是中華孝文化的源頭,舜和曹娥居于二十四孝男女孝之首;上虞是英臺文化的原生地,素有“中國英臺之鄉”之稱,是中國女性文化的代表和窗口;上虞是中國詩歌文化的華美走廊,宋代的陸游、清代的黃宗羲、近代的柳亞子、“新月派”的陳夢家等詩人與詩歌與其有著難舍難解的情緣;上虞是“五四”新文化的重要村落,夏丏尊、朱自清等“五四”文化精英形成的白馬湖文化現象,成了全國的文化奇跡。
1.舉辦古籍品讀。作為中國學術思想的一大苗圃的上虞,留存眾多對后人有著深刻啟迪的書籍。如王充的《論衡》,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章學誠的《文史通義》等,這些古籍無不滋生著虞舜文化“務實明理”的精神血脈。這些資源從根本上來說就是生活在學生身邊的但學生極為缺失又渴望能夠了解的內容,教師把這些具有思想光輝的書籍介紹給學生,既能彌補教材之缺陷,又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帶領學生仔細品讀,組織學生合作交流,成立班級“地方文化叢書”編輯委員會,引導學生撰寫如《文化古跡》、《名賢名人》、《我看名人》、《評古籍》之類的感想,讓學生暢所欲言,碰發出思想的火花。
2.組織古跡游覽。雖然行政級別只是縣級,但遺存的名勝古跡卻不少。祝家莊,玉水河,“井空洞”,祝氏祖堂及兩塊石碑,“花地”等實物遺址至今保存。謝安的東山,山上有謝公祠、薔薇洞、洗屐池、棋坪等名勝,展現著東山文化。大舜廟曹娥景區,內有湖泊、小橋、綠樹、山石、廟宇、廳臺、樓閣等,植被茂密,山巒疊翠,松濤竹影,溪流澄澈。組織學生走進這些名勝古跡觀看、體驗,引導開展與保護傳統文化相關的課題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講解“千金湖”、“祝九娘”、“井空洞”等故事,學做小記者、主持人、導游等,讓學生初步掌握科學考察、調查、實踐研究等基本方法;指導學生更好地了解上虞深厚的歷史文化和人文底蘊。
3.開展古居踏訪。巧用鄉土材料、靈活運用如分組辯論、小品表演、社會調查、古居踏訪等各種教學方式、手段實施語文“大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針對我校新居民子女較多、對我們上虞的文化并不是十分了解的實際情況。教學時突破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走出課堂,通過親身參與體驗,如參觀訪問、實地考察就顯得尤為必要。為進一步讓學生感受我們上虞的孝德文華,結合我校開展的新居民子女夏令營活動,筆者組織學生參加了浙東唐詩之路曹娥廟之旅和初探大舜廟活動。讓同學們實地看到了比互聯網上更加豐富的畫面。廟中的正殿、暖閣、后殿、曹娥碑、曹娥墓都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曹娥廟中的孝跡圖,它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孝女曹娥孝感動天的故事。置身于這樣的環境中,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江南文化的延綿不絕的氣象,也讓學生深深體味到她于無聲無息中釋放出的沉郁、綿長的歷史質感,文化風韻,也溫暖了學生的心靈家園。
鄉土資源為豐富教學內容、落實生活化教學理念,提供了非常好的資源利用契機,為語文教學注入勃勃生機和活力。筆者堅信,合理有效運用鄉土資源,虞舜文化定會扮靚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