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強花
河南省南樂縣實驗中學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育的目的不再僅僅局限在學生學會知識,而是要求學生學會學習。這就要求教師不光要教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將以往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轉變成學會自主探究。為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自主參與到古文的學習探究中,了解文言文學習的方法,深入理解文本內容,使得文言文教學的質量有所提升。
從語文學科的內容架構來看,橫向劃分可以分為語言和文學兩個部分,而縱向劃分則可以劃分為現代文和文言文兩個部分。而本文中我們所要探討的就是與文言文教學相關的內容。對于文言文來說,實際從小學階段就開始涉及,但僅僅是囊括了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即古詩詞,并且從教學目標來看,小學階段的詩詞教學也僅僅是注重于培養學生的背誦和記憶能力,以及最為基礎的內容理解,而對于字詞意思、藝術手法以及深層次的情感和內容的輸出要求較低,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身心發育還處于啟蒙階段,其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支撐不起難度較大的內容學習。而進入初中階段,伴隨著學生學習能力的增強,以及思維理解能力的開拓,文言文教學開始拓展知識領域,除了古詩詞之外,還會包含我們通常定義的狹義文言文,即利用古代漢語寫成的文章,當然初中階段所涉及的文言文往往意思表達較為直觀,且篇幅不會太長。但從實際的教學反饋來看,文言文是大多數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的“攔路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因為各式各樣的因素導致學習成效低下,甚至直接抱著破罐子破摔的心理放棄對于文言文知識的學習,造成語文學習中“短腿”項目的出現,影響整體語文成績的提升。
在文言文教學活動中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是保障學習質量的前提與基礎,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好知、樂知”才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具備較高學習熱情和強烈的求知欲望,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當首先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打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恐懼感,以興趣驅動學習,促使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去。在學習興趣的培養教學中,教師首先可以從培養學習信心入手,調動學習積極性。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根據知識的難易程度以及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合理安排教學設計。例如在學習《傷仲永》這篇文章時可以選擇基礎較弱的學生揮發“余”、“還”、“于”等相對簡單的詞語,并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及時給與鼓勵支持,使學生體會到參與學習的成就感,從而增加學習的興趣,獲得學習的信心。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字形等多方面入手,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從”字,“人”“人”一前一后,就是“跟從”的意思。“擇其善者而從之”、“戰則請從”“從先人還家”等等。也可以從一詞多義角度分析,增加學生的探究興趣。如“屬”字,在《曹劌論戰》中有“類”的意思在里邊,而在《核舟記》中有“類似”的意思,在《岳陽樓記》中則通“囑”,囑咐的意思。通過這樣以文本知識為引導的教學設計,增加學生在學習時的好奇心,從而引導學生更好的參與課堂探究學習活動,為文言文教學質量的提升奠定基礎。
其實,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一定要為學生樹立一個明確的適合學生的自身情況的目標。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文言文教學的過程當中首要目標就是更好地培養學生對于文言文學習的積極性,在對學生進行文言文教學的過程當中由于學生的生活經歷和閱讀經驗都不是很豐富,所以他們對文言文當中的一些字詞并不能夠深入地去了解,文言文的字詞解釋一般情況下都是比較抽象的,所以學生在進行文言文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面對一些較為難以理解的字詞,在這個過程當中語文教師一定要給予學生正確的科學的合理的引導,讓學生在具體閱讀的過程當中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
在日常教學中,初中語文教師應該秉承“課內打基礎,課外增實力”的教學原則,通過鼓勵初中生閱讀課外文章,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道德品質。所以在初中文言文教學時,我會為初中生創設學習語文的大環境,挖掘初中生的潛力,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力,從多角度提高初中生的學習效率。比如講蘇教版初中語文《陋室銘》,文章開頭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著從自然環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來描寫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諸葛廬”“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話畫龍點睛,總結全文。文章通過贊揚簡陋的居室,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高尚情趣。教學時我還選擇了符合初中生認知水平的文言文作品,如《世說新語》《論語》《詩經》等,讓初中生在閱讀過程中找到學習文言文的樂趣,把課內學到的語文知識和技能運用到課外,實現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能閱讀淺易文言文”的目標。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留存的主要形式,也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之一。學好文言文,有利于學生提升個人修養,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所以初中語文教師應該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為文言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真正提升文言文的教學質量。